原題:從鮮到鹹,歷經九九八十一關修煉——
哇,這裡的鴨蛋富得流油
敲開外殼,一絲鹹香味襲來。
剝開蛋白,蛋黃含羞半遮面。筷子紮下去,吱——油就冒出來了。一小股金黃色的油脂在不羈地蕩漾,像潮水,像春心,像才華。
7月21日,儋州市光村鎮新隆村的海邊,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手握一枚鴨蛋,看不出什麼名堂。這鴨蛋也太平淡無奇了!
養殖戶唐山明揭示它的身份——“跑海鴨蛋”。鴨子生長在海邊,退潮時,它們會趕海覓食,所以被當地人稱為“跑海鴨”。
我們以貌取“蛋”,是因為看不到它內在的魅力。經介紹,我們才明白,由於跑海鴨在灘塗啄食小魚蝦,所産的蛋營養豐富,可謂“富”得流油:卵磷脂含量比牛奶高50倍。
A
健康的蛋
什麼樣的蛋才是好蛋?
一顆顆白凈的鴨蛋排着隊跳進泥漿,在現代化機械的溫柔臂彎中,均勻地享受一場“泥浴SPA”。
7月20日,位於儋州市和慶鎮的跑海兄弟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跑海兄弟公司)加工廠內,機器轟鳴聲不絕於耳。距離中秋節還有近兩個月,作為月餅重要配角之一的跑海鴨蛋已經進入腌制期。
泡完澡,鴨蛋們身披塑料“浴袍”,被溫柔地安置在標有“出生證明”的房間裏,開始耐心等待……
這不單是簡單的腌制,而是對耐力的終極考驗。當然,用處不同,需要鍛造的時間也不同——直接吃的只需要腌20天,用來製作粽子的需要腌30天,製作月餅的需要腌38天。
這些白凈的舞者,披上紅泥的戰袍,靜待時間的魔法——38天后,它們將獲得“重生”。
“紅泥、鹽、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後裹住鴨蛋,這是腌制鹹鴨蛋的傳統工藝,在此基礎上,我們對紅泥進行高溫滅菌,並用機器將其攪拌細膩,這樣腌制出來的鴨蛋味道均勻。”跑海兄弟公司負責人許強説,這種“傳統工藝+標準化技術”模式能夠保留傳統的味道,又能最大限度保證産品品質。
另一邊,一批已歷經38天考驗的鴨蛋“重見天日”。工人們敲開蛋殼,熟練地取出晶瑩剔透的蛋黃。經過一個多月的修煉,鴨蛋分泌出充沛的油脂,散發着迷人的香氣。
不一會兒,100個蛋黃湊齊了,工人將它們裝袋、運上車。各月餅廠正“饑腸轆轆”,對鴨蛋翹首以盼。儘管距離中秋尚遠,各月餅廠家已紛紛加入這場“好蛋”爭奪戰。
“我們做粽子和月餅都必須用儋州本地的跑海鴨蛋,因為它美味鮮香、油潤飽滿。”儋州廣和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田傳明説。
確實,在儋州粽與月餅的世界裏,跑海鴨蛋是不可或缺的靈魂舞伴。
聲名遠揚的儋州粽子中,鴨蛋鹹香與豬肉油潤、糯米綿密、粽葉清香共鳴,奏出美食的交響。2023年,儋州粽子産值達1.5億元,遠銷北京、上海、廣東等16個省市,鴨蛋的功勞不容小覷。
在月餅裏,濃烈的鴨蛋鹹與淡雅的蓮蓉甜“偶遇”,碰撞出味蕾驚喜。
從無到有,從鮮到鹹,一隻鴨蛋歷經九九八十一關的修煉,才能成為“好蛋”,作為最佳“配角”登上餐桌。
一枚好蛋是怎樣的?蛋白要緊實而富有彈性,入口滑如凝脂;蛋黃油而不膩、綿密起沙,入口即化。
一枚好的海鴨蛋,是美味與健康的雙重代言——據相關研究,每100克含卵磷脂4056mg(毫克)、含蛋白質12.84克、含人體必需的18種氨基酸總量達11.53克,還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和十多種維生素。
在儋州市光村鎮的灘塗上,養殖戶在趕跑海鴨。 黎有科 攝
B
快樂的鴨
如何成為一枚“好蛋”?
快樂鴨生好蛋,這是許多跑海鴨養殖戶堅守的理念。
新隆村,清晨6時,伴隨着旭日東昇,早起的鴨搖搖擺擺出門了。穿過草叢,告別警惕的小狗,鴨子們來到一處灘塗。
漲潮時,海水會帶來貝類、小蝦、小蟹,退潮後它們便被留在岸上。
姐妹們跑起來,跑起來,那邊有一場“海鮮盛宴”。
“嘎吱嘎吱”,鴨子們吃得酣暢淋漓,不時拍打着翅膀。
吃飽喝足,海鴨們又搖搖擺擺地離開灘塗,開始“社交”時刻。
放眼望去,灰色調着裝的“姐妹團”中,偶爾點綴着幾位身着墨綠西裝的“紳士鴨”,它們讓周圍的母鴨心裏小鹿亂撞。
“其實對蛋鴨養殖來説,養公鴨是沒有産出的,但公鴨分泌的雄性荷爾蒙能促使母鴨加快排卵、多産蛋。”許強倡導動物福利養殖,給每50隻母鴨搭配1隻公鴨,讓每一枚蛋都蘊含着幸福的味道。
在這樣一個吃得好、睡得香,還能談戀愛的環境中,母鴨們化身運動健將,水上漂、空中飛、地面跑,不僅練就了一副好身板,還搖身一變成了“産蛋高手”。
凌晨3時,“鴨媽媽”準時進入“産房”。一年之中,她們能持續12個月高效生産,每月至少貢獻25枚寶貝蛋。養殖戶唐山明很高興——他手下有5000多只産蛋“達鴨”,每天能撿4000多枚“金蛋”。
撿蛋要趁新鮮,唐山明和妻子每天早上6時就鑽進“産房”,將鴨蛋擦乾凈裝箱。幾個小時後,鴨蛋就會坐上開往跑海兄弟公司的“班車”,開啟從鮮蛋到鹹蛋的蛻變。
本版手繪/陳海冰
C
魔力的金
在蛋黃金光閃耀的世界裏,“流油”成了財富的代名詞,引領村民們踏上“富”足之旅。
鹹鴨蛋為何會流油?其實,這是一道化學題。鹽分的滲透,讓鴨蛋內的蛋白質凝固,脂肪得以釋放並聚集。於是,當我們切開鹹鴨蛋時,那令人驚艷的油光便躍然眼前。
“臨近端午節和中秋節時,一天要腌制5萬枚至10萬枚鴨蛋,一年加工鹹鴨蛋800多萬枚,産值達1000萬元。”許強説。説話間,無數個不起眼的鴨蛋,正在為他和他雇用的村民鋪就致富之路。
在海鴨的“嘎嘎”叫聲中,唐山明也過上了“呱呱”叫的生活。最多時,他家的鴨圈裏有1萬多只鴨,每年能賺約20萬元。靠着養鴨、賣鴨蛋,他將3個孩子送進了大學,還為家裏添置了一台小轎車。
在儋州,有不少像唐山明一樣,利用家附近灘塗養跑海鴨的養殖戶,主要分佈在海頭、排浦、白馬井、新州、峨蔓、木棠、光村等鄉鎮。據統計,儋州跑海鴨存欄量約36萬隻,每天有超過30萬枚蛋産出,一年約上億枚。
2017年,儋州跑海鴨蛋被核準為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2023年,《地理標誌産品儋州跑海鴨蛋》標準出爐。近年來,儋州大力發展跑海鴨養殖,積極打造儋州跑海鴨品牌,延長完善蛋鴨産銷一體化産業鏈。
“我們公司帶動了20個養殖戶一起養殖蛋鴨,以成本價提供鴨苗和養殖技術,再統一回收鴨蛋加工,同時加工廠也為附近村民提供了很多就業崗位。”許強説,把跑海鴨蛋産業做大做強並非一個人、一家公司的事,“企業+村集體”的模式讓産業發展更有底氣。他希望和其他企業與村民一起,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拓寬市場,把這一産業做大做強。
在儋州的灘塗上,36萬隻跑海鴨們歡快地奔跑,每天嘩啦啦地“下”出30萬枚希望之蛋。這些“金蛋”,是一條魔力紐帶,串聯起産業與市場;是一塊牢固基石,鋪就村民致富路。(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科洲 吳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