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7日,三亞市崖州區委印發《三亞市崖州區“制度創新年”行動方案》,啟動“制度創新年”行動。三亞崖州以制度創新,推動形成社會發展活力,成效初顯。
新華網海口10月30日電(張瑜 吳超逸)為保障糧食安全,實現農民持續增收,2022年,崖州區農業農村局開始實行“錢糧雙豐收”輪作模式,利用三亞的國家南繁硅谷創新優勢,選用優質南繁水稻品種,採取集中連片方式,打造千畝良種良法示範基地,通過“菜-稻-綠肥”“南繁-稻-綠肥”兩種主要輪作模式,提升土地肥力,助推南繁科技成果轉化,有效解決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土地閒置撂荒等問題,實現土地增效、糧食提質、農民增收。如今,“錢糧雙豐收”模式已邁入3.0階段。

崖州區農田裏機械采收忙。
科學輪作保增收
“‘菜-稻-綠肥’是通過引導農戶調整種植行為和結構,達到提高土地復種指數和産出的目的;‘南繁-稻-綠肥’則是通過與科研院所、高校合作,促進南繁基地分類、分時使用,以盤活6785畝南繁科研夏秋季閒置用地。”崖州區農業農村局局長陽超解釋道。
據陽超介紹,崖州區推行南繁用地“分時託管”與農戶土地“分時出租”,讓政府發揮主導作用,提供政策、物資保障;讓企業承擔糧食生産任務,提供技術支持;讓農戶分階段提供土地資源,獲得租金收益和地力提升;讓合作社負責整合閒置土地資源,獲得租金保底和收益分紅。這樣一來,政府、南繁單位、&&企業、農戶(合作社)等多主體實現了效益最大化,從而真正促成了“錢糧雙豐收”。
為讓良田多出産,3.0版的“錢糧雙豐收”全力推進生産機械化和技術標準化。通過集中規模推廣“機耕整地-工廠化育秧-機械插秧-無人機植保-機械采收-機械烘乾”全過程生産方式,基地實現了“全程機械化”良法示範,以科技賦能農業生産。通過建立統一品種、統一育苗、統一農資、統一標準、統一管理、統一品牌“六個一”的標準化生産模式,基地建立起了萬畝耕地菜稻輪作示範基地,探索出既有創新、又有效果的種植技術。

崖州區萬畝耕地稻菜輪作示範基地。
綠色模式久生金
想要土地持續“生金”,就要讓土地保持長久生機。為此,崖州區建立了綠色化的生産模式,通過強化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保護,大力推廣綠肥還田、統防統治、測土配方施肥等綠色生産技術,提升土壤微生物活力和有機質含量,進而減少化肥、農藥使用。
今年以來,崖州區繼續創新探索“果-稻-綠肥”“花-稻-綠肥”多樣輪作模式,推廣種植面積35200畝。通過探索“魚稻共生”“蝦稻共生”種養結合新模式,有效減少水稻種植過程病蟲害發生,減少農藥化肥投入,實現了種養共生、一水兩用、一田多收、減肥減藥。同時,崖州區還積極推廣科普研學、休閒農業等新業態,賦能水稻共生新模式。
“花-稻-綠肥”輪作試驗田航拍圖。

魚稻共生,生機勃勃。
為更加深入轉化南繁科研成果,崖州區着力推進綠肥沃土工程,“良種推廣、良法應用、良田示範”於一體的千畝高産優質水稻示範基地,就是這一綠色生産模式的典型示範。通過大力推廣葛68優9938、紅香優3號、久久新香、特優3301、中科西陸4號等優良品種,基地實現了優質水稻全覆蓋。通過機械化深耕還田、測土配方施肥等方式,耕地土壤環境得以改善,土壤有機質含量得以提高,化肥使用量大量減少,耕地生態環境被有效保護,菜稻輪作實現良性循環。
産銷並力謀效益
比起前兩個階段來説,崖州區在“錢糧雙豐收”3.0階段更加注重了農産品的産銷結合和品牌構建。為了讓崖州農産品品質贏得市場青睞,崖州區編制了豇豆種植技術規程和“稻菜輪作”崖州模式種植技術規程,以便於指導農戶開展標準化生産,確保農産品從生産到銷售、從田間到餐桌的安全和品質。同時,崖州區啟動了農業區域公用品牌建設項目,積極構建“1+8+N”農業區域公用品牌矩陣,圍繞水稻新品種特性,突出品牌特色化差異化,推動品牌與崖州文化融合,不斷提升“崖米”“月月新米”“崖州灣新米”等稻米種類的品牌認可度,努力搭建獨屬於崖州的稻米品牌體系。
在拓寬銷售體系的手段上,崖州區政府搭建了社企對接機制,通過舉辦産銷對接會,用好“中國種子大會”等推介&&,實施訂單生産,組織電商直播,拓展農文旅融合“伴手禮”“鮮體驗”式銷售,開展兜底收購,為農産品謀得展銷“大舞&”。

各類農産品在崖州區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展廳展出。
如今,通過探索多樣輪作、種養結合、産銷結合等綠色發展模式,以及土地“三過”“非糧化”“撂荒地”整治,“錢糧雙豐收”崖州模式正在不斷深化升級之中。2023年,崖州區完成水稻種植3.38萬畝,産量較2022年增長約500噸,農民增收約300萬元,而崖州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同比增長了8.3%,23452元,脫貧戶增加務工收入達2500元/月。據介紹,崖州區在2024年共落實水稻種植面積35200畝,預計將同比實現增産4106.6噸,增加産值1847.97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