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彎道超車搶人才-新華網


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彎道超車搶人才

2024-06-24   08:29:04
來源:海南日報
字體:

  位於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的海南省種業實驗室,科研人員觀察熱帶作物植株的生長情況。(資料圖)

  原題: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堅持科研先行、引才培才,集聚高層次人才超2600人

  彎道超車搶人才

  編者按

  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加快建設“陸海空”三大科創高地,加強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不斷培育壯大具有海南特色的新質生産力,使海南成為新質生産力的重要實踐地。

  三亞崖州灣科技城開發建設5年來,緊抓科技創新和産業發展兩個着力點,系統謀劃科研基礎設施和創新&&布局建設,着力提升創新能力,紮實推進産業培優,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努力培育差異化競爭優勢,創造了令人矚目的“崖州灣速度”,成為海南自貿港“向種圖強”“向海圖強”,打造新質生産力重要實踐地的主陣地之一。本報今起推出系列報道,探尋其高質量發展背後的“速度密碼”,敬請關注。

  崖州灣科技城,最讓人驚嘆的是“速度”。

  短短5年多時間,這個基本上從一片荒草中起步的園區,盯準南繁、深海産業鏈布局,在投資、人才、科技、産業、城建等各方面發生的變化,可謂月月有變化,一年一大變。往往讓來過的人耳目一新,讓頭一次來的人大吃一驚。

  ——崖州灣實驗室等4個國家級&&入軌運行。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等38家頭部科研機構、10個院士創新團隊、14所知名高校先後入駐,匯聚了34個省部級及以上科創&&。

  ——11471家科技型企業搶灘落戶。中國種子集團、國投種業、招商局集團、科大訊飛等頭部企業紛至沓來,圍繞種業、深海産業鏈正加速生成,累計營收達952億元。

  ——182個固投額突破500萬元的項目快速推進。深海科技創新公共&&、生物醫學與健康研究中心、三角梅科博園等一批重點項目先後落地,一座環境優美的先導科技新城正在崛起。

  而最讓崖州灣科技城看重的高層次人才,則從建設之初的13名,跨越式增加至2600多名。堅持科研先行,使得科技城發展有了立城之本,而高層次人才的集聚,則使崖州灣科技城高速度有了堅實根基。

  舍得投入 搭建&&

  匯聚4個國家級&&和30個省部級科創&&

  在科技城最難忘的經歷是什麼?對三亞崖州灣科技城人力産業公司副總經理蔡振飛而言,是自己入職首日徒步2小時去購買電動車。

  “園區剛開始開發建設時,路不通、車不來、超市、醫院、學校也難覓蹤跡。”蔡振飛感慨道。

  科技城所處區域是三亞市經濟發展較落後的區域之一,彼時公共設施規劃數量不足,城市功能極不完善,距離滿足本地居民群眾的生活需求還存在較大差距,難以形成招才引智的城市吸引力。

  “園區建設初期,發布的招聘崗位一週最多只能收到10份合格的簡歷,有的崗位半年都招不來人,2019年園區人才獎勵只有2人申領。”科技城管理局人才發展部部長郭東亮回憶道,“有時人好不容易來了,看一眼園區環境,掉頭就走。”

  科技城突出“科技”標籤,渴求的人才大多是稀缺的科技人才。這讓引才工作難上加難。

  “園區缺乏高水平科研院所、高校、教育機構,更缺乏高層次、領軍型科技人才和科研團隊,需要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實現‘彎道超車’。”郭東亮認為。

  如何做?科技城積極融入國家科技戰略,用好“三度一色”優勢,堅持科研先行,築巢引鳳。

  在中央、省市的大力支持下,科技城積極打造一批承接國家戰略任務、開放共享的重大科創&&集群,謀劃建設83個政府投資科研&&,着力發揮各&&創新核心節點作用,促進科研要素集聚發展。

  “要在短時間內突破‘科技沙漠’‘科研配套空白’的先天不足,必須要舍得投入,盡快培育承接高能級科創&&落地運行的能力。”科技城管理局常務副局長林海説。

  2023年,科技城深海科技創新公共&&順利完成國際會議的首秀,贏得國內外參會者交口稱讚。這背後,是科技城在&&打造上下足的“繡花功夫”。

  “深水試驗水槽主要進行模擬海洋環境試驗,是很多科創&&共有的裝置,但這個&&的每個水槽都不同,如5號樓水槽在110米的長度範圍內整體不均勻沉降小於3毫米,4號樓水槽側壁及池底均設置複雜的反力架……”愛較真、勤鑽研,林海帶領一群南繁深海科技“門外漢”,快速成長為業內行家,精準推動一個個高標準創新載體建成投用。

  短短5年多,園區匯聚了34個省部級及以上科創&&,其中崖州灣實驗室等4個國家級&&快速入軌運行;全球最大的國家野生稻種質資源圃等一批高標準創新載體建成投用,南山港、深海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已為數十家企事業單位提供高質量測試等服務。

  “國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設施建設項目已匯聚18支科研團隊,先進的設備吸引不少教師把實驗從北京轉來海南做。”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南繁研究院院長彭軍説。

  如今,科技城“國際研發之城”建設提速,僅2023年納統全社會研發R&D經費投入已超25億元,新增授權專利數增長49%;各主體新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48項;以30多家科研機構和科技領先企業為主體的國際合作項目布局基本形成……創新引擎點燃,産業蒸蒸日上。科技城註冊企業11471家,高新技術企業數位居全省前列,中國種子集團、國投種業、明陽智能等一批知名企業搶灘入駐,吸引優質産業、科研人才紛紛融園入城。

  政策支持 引育並舉

  與41名院士開展長期合作,引入14家高校院所培養青年人才

  自1983年開始踏上崖州灣這片熱土,中國工程院院士錢前年年追光逐熱、南下育種。每年的停留時間,從數月到如今的全年。

  “以前是為南繁科研來,現在為南繁硅谷建設留。”錢前自詡為“新海南人”,如今已是駐琼全職院士,擔任崖州灣實驗室副主任、三亞崖州區南濱居白超隊的“院士村長”。

  5年來,科技城堅持高標準完善科研配套,提升創新創業服務保障能力;導入“國家隊”企業的“大資本+大産業”,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等一批“國字號”科研院所的“大項目+大團隊”紛紛進駐,設立10個省級院士創新&&,41名院士長期與園區開展合作。

  “大咖”來了,青年人才也快速匯聚。

  用好“海南專項”支持政策,科技城先後引入浙大、上海交大等14家高校院所,在園區創新探索“大共享+小學院”實踐,50余門次公共基礎課可以在不同學校課程互選、學分互認;開展研究生校企聯合培養、探索“訂單式”培養,累計培養的4680名“海南專項”研究生,正成為種業、深海科技創新儲備的高水平人才資源。

  如今,科技城設置的7個博士後工作站、2個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和1個專家服務基地,累計招收了217名博士後,來自緬甸、主要研究熱帶棕櫚作物的尹敏慧就是其中之一。

  2021年,她憑藉優異表現入職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和崖州灣實驗室的博士後,今年她開始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地區基金項目,參與的10篇論文先後在SCI發表。

  “這是一片幹事創業的熱土,有一流的産業、高校、研究機構,還有系統性的引才、聚才、培才政策。”尹敏慧對科技城的創新創業環境感受深切。

  引才聚才,關鍵要讓人才有用武之地——

  2019年以來,科技城設立10余個多院校聯合攻關的重大科研項目,研究人員有重大項目共研的機會;

  聯合省科技廳設立海南省科技計劃三亞崖州灣科技城聯合項目,立項支持198項,自主設立三亞崖州灣科技城“菁英人才”科技專項,立項支持185項;

  建設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推出“崖州灣杯”“雄鷹計劃”等創新創業培養項目,全國首創科企“揭榜挂帥”模式發布種業“卡脖子”攻關課題,探索建立“先投後股”“知識産權質押融資”等科技成果轉化模式,不斷為高層次基礎研究人才提供&&,激發創新活力……

  出政策、搭&&、建機制、優服務,科技城系統制定園區人才政策,建立“分類標準+專家評審”人才評價體系;以“訂單式培養+校企聯合”協同模式,設立“珠崖毓才院”人才培養項目,搭建人才供需對接機制;在全省率先推出“5·13人才日”系列活動,形成人才禮遇文化;“城小二”專屬服務,建立人才服務台賬、院士對接&賬,高效解決各類高層次人才“急難愁盼”問題;人才“生命周期”事項施行“一站式”審批,創新場景式、不見面、無紙化、掌上辦等辦事模式,持續優化人才生態環境。

  “聚才培才,科技城以打造海南自貿港科創高地為主線,加快形成科技創新策源地、人才創新創業首選地、科技成果轉化集聚地,讓人才扎根成長。”林海説。

  完善配套 園區煥新

  産城融合182個項目快速推進,吸引超2萬人入園就業

  拿着身份證,彭軍指着住址一欄,笑着説“科技城大社區的,我也是海南人了!”

  把家安在科技城,成為越來越多人才的新選擇。留下他們的,是科技城令人刮目相看的大變化。

  人氣加速聚集——曾經閒置的地産項目成為了企業辦公室、科研實驗室,産城融合182個項目快速推進,園區就業人才從創辦之初的數百人發展到如今的2.12萬人,愈來愈多的新面孔帶來了更多的合作發展機會。

  環境大幅改善——斷頭路、斷水電成為歷史,免費的人才公交讓出行“不再難”;園區首個黨建書吧、文化客廳、無人超市、健身房、電影院、商業綜合體等多個“第一”相繼投用,科技城生活更加便利;黨建引領舉辦崖州灣國際大師講壇、螢火蟲音樂派對、健身課程等系列活動,科技城文體活動豐富多彩;

  配套建設提速——區城融合加快,引進南開、世外、寰島等學校,學位從無到突破萬個;以人才公寓、安居房和公租房為主,商品房、社會租賃房為輔,人才房從零到超過萬套;引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三甲綜合醫院從無到建,園區綜合配套短板逐步補齊。

  “從企業用房、人才公寓申請,到配偶就業、子女就學,園區都拿出了實打實的舉措,大家現在都説,感受到了家的溫暖。”一飛(海南)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褚天翼説。

  從“以食引鳥”到“造林引鳥”,圍繞人才需求去改變園區生態,完善配套措施,科技城全力引來人才,留住人才。林海透露,今年科技城力爭新增就業人口5000人,營收爭取突破500億元。

  人才與園區雙向奔赴,促成科研鏈之“進”,也鞏固了産業鏈之“穩”。一張以“園區”之名構建起的人才引育網絡正在崖州灣畔聚勢蓄能。(記者 黃媛艷 鄒永暉)

【糾錯】 【責任編輯:王雯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