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7月,“南海救115”輪緩慢駛過北緯12度,藍絲綢般的海面被船頭剪開。時任大副的李萬新走上甲板,海鷗飛掠,魚群翻浪。他欣喜,海面生機躍動意味着島嶼臨近。
2018年7月27日,交通運輸部南海救助局派遣“南海救115”輪進駐南沙島礁值守,這是中國專業救助力量進駐南沙海域的第一次輪值。
“南海救115”輪是由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9000千瓦級大型海上專業救助船,具備海上搜救、消防、拖帶、溢油清除、水下救生、直升機起降等功能,曾參與“9·29西沙大搜救”、馬航MH370搜救等急難險重任務。
迄今為止,“南海救115”輪是在三沙市所轄海域(約200萬平方公里)值守時間最長的救助船舶,正是一批批船員攻堅克難、敬業奉獻,托起了蔚藍海疆的生命希望。
4月7日,“南海救115”輪在三沙市西沙海域值班待命。新華社記者 夏天攝
對於6年前的首批船員來説,南沙是一片航路曲折、水文複雜、天氣“任性”的海域,李萬新回想當年,開拓之艱難歷歷在目。
身處遠海,淡水果蔬等物資稀缺,甲板、機艙等作業區酷熱難耐,初來乍到的“南海救115”輪陷入“水土不服”。
南海高溫、高濕、高鹽的環境加速船體設備腐蝕,維護保養的工作量成倍增加。“船頭好了船尾銹,反反復復。”但李萬新印象最深的,還是防不勝防的強對流天氣和“無風三尺浪”。頭頂晴空突然烏雲密布,霎時間海面10級陣風捲起四五米的浪,又或是看似風平浪靜的海面實則暗涌不斷。
險情和任務隨時可能來臨。“如果自身安全都無法保障,何談救助他人?”“越是環境惡劣越要加強訓練!”船長陳栢照結合南沙島礁和水域特點,組織船員開展針對性的島礁救助、潛水、消防、清污等訓練。針對南沙嚴酷的氣象環境,合理調整船員作息時間,以實戰加快適應新環境。
在三副高揚的印象裏,李萬新總是將日常工作事無巨細地記在本上,涉及航向轉點、水文氣象、救助訓練、設備養護、淡水補給、垃圾處理……密密麻麻的字跡經過整理編寫,將首批進駐南沙值守的寶貴經驗凝結成《南沙值守工作手冊》,給後來者提供了詳細指引,為長期值守南沙開展海上救助打下堅實基礎。
4月10日,“南海救115”輪甲板部人員正在安裝甲板安全繩,以保障極端天氣下甲板作業人員安全。新華社記者 夏天 攝
4月10日,“南海救115”輪船員正在舵機房進行堵漏應急演練。新華社記者 夏天攝
在眾多船員心中,“南海救115”輪是“先鋒船”,更是“英雄船”。截至2024年1月,“南海救115”輪已圓滿完成10批次903天南沙值守任務,期間執行救助任務38起,救助遇險船舶10艘、遇險人員280人。
細微處恪守安全底線,危難時只顧風雨兼程。“407人的南海救助局救助船隊已派出500人次值守南沙海域,跟過‘南海救115’輪的船員更加明白,千難萬難也要進駐南沙保障生命安全、履行國際義務。”交通運輸部南海救助局局長吳建成説,海上救助不分國界,有時更不計成本。這是對國際社會的承諾,更是對生命的敬重。
2023年3月,一艘外籍貨輪在南沙群島萬安灘附近因主機故障漂航遇險。正在南沙值守的“南海救115”輪接令前往救援,“在浪高5米的惡劣海況下全速航行20小時,幾個兄弟都暈船了,但吐完了還得上。”水手長盧大明説。
這是南海救助局建局以來位置最南、距離最遠、時間最長的救助紀錄,救助全程航程逾2200&&,其中14天的拖帶航程近1100&&,最終21人脫險。
2023年3月4日,“南海救115”輪在南沙海域拖航救援外籍貨輪,盧大明(右一)正在甲板拆卸拖纜夾調整纜繩。(受訪者供圖)
海南潭門人盧大明曾是南海漁民,比其他船員更熟悉這片海。2005年,他和幾十艘漁船在東沙群島遇颱風被困2天2夜,物資將盡、岌岌可危。“幸虧南海救助輪及時趕到,送來食物和水,還救治傷病員,救助船在附近守護了幾天直到護航我們回港。”
絕望中的盧大明第一次看到“中國救助”四個大字時,就在心裏埋下了要當救助人的種子。因為經歷過絕望,更想要托起希望,2008年,盧大明進入救助船隊學習成為水手,短短幾年他憑藉精湛技藝成為“明星水手長”,先後參加多次海上保障任務,還曾代表中國參與國際海上救援。“‘把生的希望送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的救撈精神一直激勵我逆風斬浪、迎難而上。”盧大明説。
當全國上下歡度五一勞動節之際,“南海救115”輪正在祖國南端的南沙海域值守,隨時準備逆風而行。(記者 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