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航拍海口新海港綜合交通樞紐站項目工地。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原題:海口新海港綜合交通樞紐站項目建設進入收尾階段,更多亮點提前看——
進港更快速 換乘更便捷
琼州海峽南岸,藍天接碧海,進入建設收尾階段的海口新海港綜合交通樞紐站項目形如鯤鵬展翅,蔚為壯觀。
歷時近3年建設,佔地超93萬平方米,這個建成後將成為全國最大港口客滾綜合樞紐的項目,將給過海旅客、車輛帶來哪些便利?節約多少時間?8月8日,帶着這些問題,海南日報記者走進該項目現場,一探究竟。
建設旅客出港“無感查驗”通道16條
“沒開車的旅客,要從海口新海港東北角的客運服務樓過安檢、查驗船票,再乘擺渡車上船,如碰到進出島車輛多,還得在路上堵好一會。”因經商需要,海口市民王建華每年都過海10余次,對於新海港目前的過海流程,他直言有些鬧心。
這樣的“人在囧途”,將隨着新海港綜合交通樞紐站項目的投用而劃上句號,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過海體驗——
記者實地探訪發現,該項目已新建6個廊橋,一頭連接着輪船,另一頭接着港口全新的綜合交通樞紐大樓。項目啟用後,旅客過海可以從涼爽的大樓內部出發,通過走廊架直達船上,遮陽又避雨。
“就像在機場一樣,過廊橋上輪船,很方便。”海口新海輪渡碼頭有限公司綜合辦公室主任陳明倫説,每個廊橋服務2個泊位,項目總共覆蓋港口12個輪船泊位,可同時保障2000多名旅客快速登船。此外,該項目建設旅客出港“無感查驗”通道16條,單人通關時間僅為12秒,着力實現“無感”通行,有感便利。
進出港口新通道拓至百米寬
要想駕車進入新海港,須從海口濱海大道拐進新海大道。這條長936米的道路,用隔離護欄設置了三條通道,一條是貨車和小車混用的出港通道,另外兩條分別是進港的貨車通道、小車通道。
“由於進港通道少,碰到過海高峰期,車輛經常排起長隊,不僅擠滿新海大道,有時甚至會佔用濱海大道相當長的路段。”常年走新海港的貨車司機劉岩説。
不少老司機常把進新海港的過程,形象地稱為“鑽漏斗”。不久後,這個用了多年的“漏斗”將成為過去式,取而代之的是聯排超級大通道——進出港口必經之路,從30米寬的新海大道,變成百米寬的新通道。
“海口新海港綜合交通樞紐站工程建成後,車輛跨海通行的查驗服務和進出港體驗將有巨大提升。”陳明倫介紹,該工程將建成全新的客運“一站式”出港查驗通道16條(其中預留通道4條),單車通關時間僅為50秒。
將實現多種交通方式一站式“零換乘”
記者從省交通運輸廳了解到,琼州海峽輪渡承擔着全省90%以上生活物資、100%過海車輛的運輸。其中,新海港是琼州海峽輪渡運輸的核心通道,為全省最大客滾運輸港口。2022年,該港口過海車、客流量分別為241.32萬輛次、687.39萬人次,分別佔全島輪渡總量65%、58%。
新海港發展亦有隱憂。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新海港在區域交通系統中更多體現的是網絡的端點而非樞紐,現有客滾碼頭專業化程度較低、服務功能單一、通行能力不足,特別是滾裝功能與各種運輸方式相互聯動性不夠,給客貨中轉帶來了極大不便。
這一痛點也得到針對性破解——
在港口換乘方面,新海港綜合交通樞紐站項目匯聚了出租、公交、城際汽運、汽車租賃等功能,並規劃預留了地鐵站接口,改變港口換乘方式效率低的現狀,將實現多種交通方式一站式“零換乘”。
在對外交通方面,該項目新建了GTC(綜合交通樞紐),配套建設高架橋、停車樓等服務設施,屆時通過G15沈海高速公路海口段與海秀快速路、椰海大道、繞城高速等海口三大交通幹線相連接,並銜接環島高速路網,實現疏港交通與城市交通有效隔離,大幅提升進出島客流物流的通行效率。
“項目啟用後,新海港的通行承載能力可達到每年通過旅客3500萬人次、車輛560萬輛次。”省交通運輸廳水運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着眼全島封關運作需要,海南將以海口新海港綜合交通樞紐站工程作為二線口岸查驗載體,基於信用和大數據分析,充分運用現代科技設備,實現“一機多屏、數據共享、業務協同、高效集約”,達到“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站通關”,切實滿足高水平自由貿易港監管需求。(記者 曹馬志 通訊員 潘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