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龍華區:鄉村振興有“蘑”力

2022-04-25 08:34   來源: 海南日報

  4月20日,在海口市龍華區新坡鎮仁南村食用菌種植基地生産車間內,農戶將菌包擺放在架子上。通訊員 寧遠 攝

  原題:海口市龍華區新坡鎮仁南村盤活閒置資源,大力發展食用菌産業

  鄉村振興有“蘑”力

  種了30多年地的周文德,從農民變成了工人,而且還是一名熟練的技術工人。

  4月21日上午,在海口市龍華區新坡鎮仁南村儒佐食用菌種植基地內,一個個菌棒在架上排列得整整齊齊,周文德正小心翼翼地查看菌菇的長勢。

  “這些金燦燦的是榆黃菇,最適合現在這個季節生長了,就算溫度高一點也不打緊。”指著菌棒上冒出的“小腦袋”,周文德侃侃而談,臉上洋溢著笑容,從小小的菌菇説到自己以及這座革命老村近年來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

  “以前這個基地一直閒置,長期荒廢,雜草叢生,遍布牛羊糞便,彌漫著難聞的氣味,但如今空氣裏彌漫的都是菌菇的香氣。”周文德打開了話匣子。在他看來,仁南村主要有三變:村莊變美了、産業變興旺了、大家的生活變好了。

  “不僅是基地,整個村子都更整潔了呢。”一旁的村民周子丹也應和道,以前的土路如今變成了水泥路,亂搭建的豬圈也不見了,生活環境變化非常大。

  “是啊,看到生活了一輩子的村莊有了新面貌,心裏自豪得很哩。”周文德説,仁南村是個革命老區村,與仁臺革命紀念館相毗鄰。

  “戰爭年代,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支援革命,緊跟黨走,為部隊提供油米糧食等後勤保障物資,並參與到救濟傷員的工作中。村裏涌現出許多革命烈士,為了革命事業英勇犧牲。”在周文德看來,仁南村雖然規模不大,但卻有著悠久的革命歷史、濃厚的紅色基因。

  村裏的環境逐漸改善,如何能讓村民過上好日子,便成為鄉村振興工作隊和村“兩委”不斷思考的問題。

  “發展産業!”仁南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邢健的回答很幹脆。

  仁南村自然環境優美,氣候宜人,很適合發展食用菌産業。恰好又有一處閒置的廠房,那就盤活它,把“空袋子”變成“錢袋子”。

  2019年,工作隊和村“兩委”多次研究、多方考察後,決定成立村集體公司,選擇適合本土氣候的猴頭菇、香菇、毛木耳等中高端品種進行種植,“這些品類市場需求量大,但海口的種植基地比較少,很有發展空間。”邢健説。

  看到發展前景的周文德也作出了一個決定——放棄種菜,來到食用菌基地上班。

  “在這裏收入穩定,也能學到新技術,不用再為生計發愁。”周文德告訴記者,家裏的農田面積不是很大,種菜收入不高,有時候還會虧損。但在蘑菇基地,周文德學會了打渣、菌棒消毒等技術,也對各種菌菇的生長習性了然于心,每個月近4000元的收入足夠家裏開支,不僅如此,他還當起了師傅開始帶領徒弟。

  “除了食用菌種植基地,我們還整合村裏80余畝撂荒地,引入了澳洲淡水藍龍蝦生態養殖基地項目。”邢健説,稻田可以幫助蝦苗遮陽避暑,養蝦則可以肥田,加上全程綠色種植養殖,使得水田變成了一個生態迴圈係統,實現一田雙收、糧漁雙贏。

  “仁南村的澳洲淡水藍龍蝦由于品質好無污染,所以供不應求,也有效增加了當地農戶收入。”邢健説。

  如今,村裏的兩大産業不僅為村裏提供20余個固定就業崗位,同時每年還能給村裏帶來40余萬元的村集體分紅。

  自從環境變好了、收入穩定了,村民的精神面貌都發生了變化。曾因黨組織凝聚力不強、村莊基礎設施落後、環境衛生較差、村集體經濟薄弱而被評為“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的仁南村黨支部,于2021年被海口市委評為“五星級黨支部”。

  對于仁南村來説,這才是發展的開始。“接下來我們還準備在食用菌種植基地的基礎上再擴大産業鏈,一方面發展研學旅遊,另一方面利用使用後的食用菌菌棒制成有機生物營養土,種植高品質蔬菜,讓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邢健説。(記者 郭萃 特約記者 劉偉 通訊員 黎青雅)

[責任編輯: 韓昊辰 ]
0100703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592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