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千畝撂荒地變淘金田

2022-03-29 08:38   來源: 海南日報


文昌錦山鎮羅豆居農戶在採摘辣椒。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原題:文昌市錦山鎮開展鹽鹼地治理,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産業

  千畝撂荒地變淘金田

  “今年辣椒行情好,從春節開始採摘到現在,銷售額已將近180萬元,畝産值超出預期!” 3月20日,春分時節,踏在春意盎然的田埂上,看著忙於採摘辣椒的人們,種植基地負責人陳煥武笑容滿面。

  陳煥武腳下的田地位於文昌錦山鎮羅豆居所轄範圍,這裡曾受颱風“威馬遜”影響,因海水倒灌導致土地鹽鹼化而撂荒。近年來,當地黨委政府以基層黨建為抓手,積極開展鹽鹼地治理,引進企業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産業,數千畝撂荒地全部復耕,農民收益節節攀升。

  政府 | 黨建引領綜合整治

  説起撂荒地的綜合治理,錦山鎮鎮長林學華打開了話匣子——

  羅豆居鹽鹼地改良始於“威馬遜”颱風之後,該項目於2015年7月13日在文昌市發改委立項。據測算,當地需要修復改良的鹽鹼地共有9300多畝,其中重鹽度(土壤含鹽量0.5%-1%)的鹽漬田5280多畝。

  根據專家指導意見,鹽鹼地改良主要採取深耕水洗+化學劑的方式進行,具體操作包括深耕、灌水、排幹、曬田、撒農用藥劑、再次深耕、灌水、排水等過程。“這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林學華解釋道,為探索最有效的途徑,錦山鎮同時引進企業,啟動了鹽鹼地改良試種工程,即在改良後的田地中進行農作物試種。

  陳煥武所在的海南璟益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正是這時候進駐羅豆居鹽鹼地試驗田的。“我們試種過很多作物,一開始産量都不太高,但是隨着土壤改良成效逐漸顯現,農作物的産量逐年提升,現在基本已經恢復到當初良田的水平。”陳煥武説。

  陳煥武&&,在公共水渠管護、租地等環節中,多虧了基層黨員、村幹部與村民溝通協調,讓企業項目順利推進實施。與此同時,當地黨委、政府還積極組織基層黨員幹部清淤疏浚,保障灌溉水利設施通暢。

  農民 | 土地利用收益高

  皮膚黝黑,腰間別着大號水壺的黃少梅,一看就是田間勞作的好手,採摘辣椒的動作十分麻利。

  “她是附近上僚村的村民,每年都來我們地裏務工,一天工錢150元左右,光這一季辣椒的採摘,收益超過一萬元了。”陳煥武説。

  在整個辣椒地裏,像黃少梅一樣忙碌的婦女有數十人之多。陳煥武介紹,這片辣椒地合計500多畝,當下正是采收季節,最多時一天需用工100多人,對於當地村民而言,盤活了這片撂荒地,她們至少多出兩份收益:一份是出租土地的租金,一份是務工的工資。

  離辣椒地不遠處,有一片綠油油的水稻田。稻田的主人是羅豆居東陽村村民小組長馮壯,他將田地半年用於耕種水稻,半年用於出租,空閒時間他就去別人耕種的地裏幫忙,掙得務工收入。

  “盤活撂荒地,受益的首先是當地農民。”今年65歲的馮壯説,當了一輩子農民,只會在田地裏討生計。當年颱風“威馬遜”致海水倒灌,翁田、錦山一帶大片良田因鹽鹼化而撂荒實在可惜。所幸,在當地政府和有關科研院所的努力下,鹽鹼地得以改良復耕,務農收成一年比一年有盼頭。

  企業 | 借力做大特色産業

  放眼錦山鎮羅豆田洋,連片的土地,被田埂和流動的渠水分割成塊狀,除了種植辣椒、水稻,還有一片種着茭白的田地。

  “截至目前,9300多畝撂荒地已全部復耕。其中以‘公司+農戶’模式發展的2600多畝特色種植業,成效十分顯著。”林學華自豪地介紹。

  林學華口中的“特色種植業”是指海南璟益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精心培育和種植的紫貝赤稻。這是一種在當地存活了上千年的野生稻穀,在民間曾被百姓視若珍寶。

  為探知這種野生赤稻的營養成分,海南璟益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專程委託第三方專業機構對用當地赤稻生産的紅米進行了檢測,結果發現其富含鉀、鈣、鐵、鋅、硒等礦物質元素,以及20多種氨基酸,是天然的藥食同源的健康穀物。

  於是,該公司沿用古法種植模式,在改良復耕的撂荒地上種起了野生赤稻。“野生稻穀産量低,但價值卻很高,一斤紅米售價在80元以上。”陳煥武介紹。

  在農戶馮壯看來,引進企業做大特色産業優勢明顯。“規模化種植需要資金投入,種植管理技術要求也高,後期還要對接市場找銷路,普通農戶往往在這些方面都很欠缺。”馮壯説,這也是自己選擇只種半年莊稼的原因,剩下的半年可以收土地租金,同時向企業學習種植技術。

  “接下來,我們還要結合‘六水共治’要求,加強田間管理,落實好各項惠農補貼政策,不斷提高土地綜合産出和農民的收入。”林學華&&。(記者 李佳飛 特約記者 黃良策)

[責任編輯: 張瑜 ]
010070300010000000000000011116591128511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