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眺五指山主峰。資料圖
原題:春暖水滿,琼島雨林深處新茶搶“鮮”上市
佳茗香自五指山
一聲驚雷,幾絲細雨,南方嘉木抽出萬千芽頭,綠得發亮,嫩得欲滴。
“待到春風二三月,石爐敲火試新茶。”對茶客而言,關於春天的記憶是從一杯清茶開始的,那一縷清香,在唇齒間散發着陽光與雨水的味道。
茶之至味,在於天然去雕飾。以五指山山脈為中心向四週延伸,生長於琼島雨林深處的一株株茶樹身材魁梧,它們腳踩青山、頭頂白雲,吸天地至清之氣,與雜草、蟲鳥同生共息,給我們帶來海島私藏般的獨特風味。

3月11日,五指山市水滿鄉方龍村村民在採摘春茶。記者 李天平 攝
春茶飄香,“早”中搶先機
倘若要找一個沒有雅俗之分、貧富差異的文化符號,恐怕沒有什麼能比茶更合適。且不説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雅士借茶抒懷、狀之以詩,就連艱難討生活的販夫走卒,對必需之物一再精簡,也不肯將“粗茶”捨棄,其所受推崇可見一斑。
茶本隨性,四時皆可飲之。讓愛茶人懸懸而望、不捨錯過的,通常是一盞春茶。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唐代詩人盧仝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詩中的描述,證明“茶以春為貴”的觀念在當時的上層社會便已風行。茶聖陸羽在《茶經》中也開宗明義地説:“凡採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
舌尖上尋春,茶是最好的載體。如果説喝到一口春茶,就意味着一腳踏進了春天,那麼琼島腹地的春意會比內地“早到”1個月到3個月。
每年12月底至次年1月初,五指山市水滿鄉一帶的茶農們便開始上山採摘茶樹越冬後第一次萌發的芽葉,這是他們歲末年初最要緊的事。此時,內地的茶樹尚未從“冬眠”中醒來,産自五指山的早春茶因而也被稱為“華夏第一早春茶”。
“幾年前剛來這裡過冬時,第一次喝到五指山的早春茶,那味道真叫人難忘。”今年1月16日,以“熱帶雨林春來早 國家公園品鮮茗”為主題的2022海南(五指山)早春茶開採季啟動儀式在水滿鄉舉辦,來自黑龍江的“候鳥老人”劉仁特地一大早從五指山市區搭乘公交車趕到現場,就為搶先嘗“鮮”解饞。
春茶之貴,在於至鮮至嫩。早春時節,茶葉既保留了為越冬而儲存的養分,又吮吸了新春的雨露,正處於一年中最肥嫩多汁的時候。一旦天氣回暖,茶葉生長速度加快,養分存量不足,部分營養被花果吸收,其鮮嫩程度也打了折扣。
為了讓這份“鮮”達到極致,五指山的茶農在採摘早春茶時,通常只取枝條尖端的一兩片嫩芽葉。再加上採茶常受制於天氣,一遇倒春寒,芽頭不出,早春茶的産量就更少。也難怪每年剛開春,來自省內外的茶客們便紛至沓來,背靠巍巍五指山,品一盞早春茶,賞一方春色,如赴知己之約。

五指山市水滿鄉的海南大葉種茶茶青。記者 李天平 攝
雲霧繚繞,“高”處出好茶
春天是飲茶的好時候,而在一株株茶樹與春風相逢前,為它們注入生命力的則是當地獨特的自然環境。
“夫茶,靈草也。”元代農學家王禎在《農書》一書中將茶稱作“靈草”,認為它蘊天地之靈氣、聚日月之精華。這一説法看似玄乎,卻與現代科學研究成果相互印證:茶樹生長與自然地理、氣候條件等息息相關,一個區域滿足氣候溫暖濕潤、全年降水均勻、土壤土層深厚等諸多條件,才能出産好茶。
正因如此,世界茶葉生産區多集中在南北緯30度之間。1982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以生態條件、産茶歷史、茶樹類型、品種分佈、茶類結構為依據,將全國劃分為四大茶區,即華南茶區、西南茶區、江北茶區、江南茶區。
四大茶區各有特點,其中尤以華南茶區最適宜茶樹生長,而海南就在華南茶區範圍內。
地處熱帶季風氣候區的海南,擁有恰到好處的光照、氣溫、濕度等自然條件,整體上非常適宜茶樹生長。位於海南中部的五指山一帶的微域自然環境則賦予了茶樹更多生長的可能性。該區域海拔在300米到800米之間,年平均日照時間2000小時左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且土質微酸、土層深厚,是我國最南端的優質高山雲霧茶産區。
明代陳襄詩云“霧芽吸盡香龍脂”,意思是産自高山的茶之所以好,是因為其在薄霧中吸取了“龍脂”(罕見而珍貴的物質)。明代學者許次杼在《茶疏》中説:“天下名山,必産靈草。”
而現代研究則對“高山雲霧出好茶”作出了更為科學的解釋。茶的鮮爽口感來源於氨基酸,苦澀來自茶多酚。高山茶樹受到雲霧的影響,光照時間短、強度低,且接收到的漫射光多,這有利於茶葉氨基酸含量的增加;而茶樹新梢茶多酚和兒茶素的含量卻會隨着海拔的升高、氣溫的降低而減少。這一增一減,使高山茶的鮮爽味倍增、苦澀味減輕,有了獨特的風味。

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的一個茶園。記者 李天平 攝
雨林環抱,“野”境賦靈氣
藏於山、隱於谷,位於五指山一帶的大小茶園裏,一棵棵茶樹與雜草、蟲鳥同生共息,幾乎與四週的山林融為一體。
儘管眼下茶樹長勢正旺,茶園裏卻未見茶農施肥、除草的身影。“我們讓茶樹自然生長,不打農藥,不施化肥,只在適當的時候採用綠色技術進行病蟲害防控,這樣産出的茶才是原生態的。”在五指山市水滿鄉茶農王桂珍看來,害蟲自有天敵,雜草也應盡量放任其生長,多種生物構成完整的生物鏈後,茶園自然能實現生態平衡。
這種“放養式”的種茶模式,源自當地茶農對涵養“茶氣”的執念。“山區幾乎沒有污染,土壤裏的礦物質含量豐富,茶樹把根深深地紮下去,‘吃’的都是最好的東西(養分),‘茶氣’自然就有了。”王桂珍認為,如果為了增加産量,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茶樹就像被喂食了一堆補品和藥物的孩子,不僅不健康,還容易早衰。
茶農們對茶樹和種茶的認識之所以如此別具一格,只因五指山被野性熱帶雨林環抱。
在當地茶農的指引下,走過一個個林草茂盛的山谷,繞過一道道山梁,幾株野生茶樹赫然出現在海南日報記者眼前。它們生長在熱帶雨林繁茂的植物群落中,枝條舒展,葉片青翠,盡顯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人們印象中的茶園,茶樹大都排列成整齊有序的方陣。而在這裡,樹形高大、樹榦粗壯的喬木型茶樹如同未經人類馴服的其他雨林植物,每一株都有自己的個性。
如果從黎族百姓採摘野生茶飲茶水治病算起,五指山茶的歷史已有千年之久。“本島向無人工種茶,一般所飲之茶,多仰給於外。本島所産茶葉,皆採自野生茶樹,而制法粗惡,色味不佳。其中最有名之茶,為五指山水滿峒所産,樹大盈抱,所制茶葉,氣味尚清。”由民國時期的《海南島志》中的記載可知,一直到近代,海南人要喝到一杯好茶,仍需仰仗這一片片産自五指山地區的野生茶葉。
至20世紀50年代,五指山茶農嘗試採集野生茶籽,或直接剪下野生茶樹的枝條扦插,經人工馴化的海南大葉種茶樹才開始大量出現。儘管茶樹已不再囿於深山,幾十年來,五指山茶農卻一直沿襲古老的制茶技法,只要細細品嘗,人們仍能感受到每一片葉子的清醇之味。(記者 李夢瑤 於偉慧)
五指山産茶優勢
緯度低、海拔相對較高,主要位於低丘陵山區(坡度一般在10度到20度之間),海拔在300米到800米之間,年平均日照時間2000小時左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且土壤中富含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硒。海南一年四季均可採茶,五指山早春茶比內地的春茶早上市1個月到3個月,享有“華夏第一早春茶”之美譽。
中國四大茶區
茶區指出産茶葉的區域。中國有四大茶區:西南茶區、華南茶區、江南茶區、江北茶區。
西南茶區
包括雲南、貴州、四川及西藏東南部,是中國最古老的茶區,主要生産紅茶、綠茶、沱茶、緊壓茶、普洱茶等。
華南茶區
包括廣東、廣西、福建、海南等省區,為中國最適宜茶樹生長的區域,有喬木、小喬木、灌木等各種類型的茶樹品種,主要生産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六堡茶等。
江南茶區
位於長江中下游南部,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和皖南、蘇南、鄂南等地,主要生産綠茶、紅茶、黑茶、花茶等。
江北茶區
位於長江中下游北岸,包括河南、陜西、甘肅、山東等省和皖北、蘇北、鄂北等地,主要生産綠茶。
文字整理/李夢瑤
| 手機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