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技“土專家”帶富身邊人

2022-02-23 08:38   來源: 海南日報

 
二月十八日,在文昌東閣鎮,農戶在挑選秧苗。 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實習生 張芷毓 攝


2月18日,在文昌東閣鎮,農戶操作插秧機進行機械化插秧。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實習生 張芷毓 攝

  原題:文昌推廣機械化種植,提高水稻産量

  農技“土專家”帶富身邊人

  春雨綿綿,正是春耕播種的好時節。連日來,文昌市寶玉農技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邢益寶,馬不停蹄奔忙於文昌各地的水稻田間和集約化水稻育秧中心。

  “育好秧苗,推廣機械化耕種,是水稻優質高産的基礎。”邢益寶説,務農三十餘年,他嘗到了農業科技帶來的甜頭,也盡己所能推廣機械化種植,希望讓更多像他一樣的農民從中受益。

  今年以來,邢益寶管理的水稻育秧中心,在文昌市農技中心等部門的支持下,承包當地村民1700多畝水稻育秧任務,全市推廣機械化插秧作業面積超過6000畝,大大提高了生産效率,擴大了糧食生産規模。

  機械作業效率翻倍

  2月20日,海南日報記者來到文昌市東閣鎮官田村,循着“隆隆”的機器聲,在一片潮濕的田洋間見到了忙碌的邢益寶,他腳穿水鞋,駕着插秧機,在田間來回穿梭,插秧機駛過的田地隨即披上一層淡淡的新綠。

  “機械插秧就是快,以前一畝地一個人要幹一天,現在機械作業20分鐘就插完了,省時又省力!”種植大戶賴樹林告訴記者,今年他承包了100多畝農田,全部用於種植早稻,他看好機械化育秧插秧技術,所以早早同合作社談攏了合作。

  賴樹林手中一盤盤綠油油的秧苗,就來自寶玉農技農民專業合作社集約化的水稻育秧中心。

  “集約化育秧利用機械化生産流水線,科學配備底肥、種子、土壤比例,秧苗密度高,質量更好,便於後期種植、管理。”賴樹林説,自從育秧中心投入使用,當地種植戶就漸漸告別了單家獨戶選種育苗的模式,“訂單式”作業提高了水稻種植效率。

  在位於東閣鎮地綠村的水稻育秧中心,記者看到,一台用於攪拌種子肥料製作秧盤的機械設備長達十余米。操作人員介紹,這&設備正常運行一天可完成約2000斤種子的播種,是傳統人工作業效率的數十倍。

  “土專家”致富有辦法

  除了播種設備,寶玉農技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還停放着大大小小近十台機械設備,有旋耕機、收割機、插秧機,還有大型的臥式烘乾機、立式烘乾機等等。擺弄起這些大塊頭的“鐵疙瘩”,邢益寶得心應手。

  “種好糧,必須靠科技。文昌市推廣水稻機械化種植,多虧了有像邢益寶這樣的農技能手。”文昌市農機中心相關負責人符永濤介紹,今年55歲的邢益寶是當地有名的種糧大戶,曾獲得“全國農機使用一線‘土專家’”“海南省優秀農機手”等多項榮譽稱號。

  聽見誇獎,邢益寶變得靦腆起來,沾滿泥土的雙手不停地用衣角擦拭。他説,之所以一步步擴大種植面積成為種植大戶,離不開政府的惠民政策和農業部門的幫助。

  早在2013年,在農業科技“110”的指導下,邢益寶開始承包了20畝水田種水稻,嘗試運用機械化設備。機耕、機收,一條龍機械化作業,大大減輕了勞作的艱辛,提高了種植效率。之後,他便不斷總結經驗,並逐步將種植面積擴大到1200畝。

  機械化種植不僅提高效率,也有利於提高水稻産量。“人工拋灑密度不均,秧苗參差不齊,不便於統一管理。科學種植,以往畝産800斤的水田,現在能達到1200斤。”邢益寶説,是現代農業科技,讓農民走上脫貧致富路。

  熱心傳幫帶獲點讚

  靠種植水稻蓋上三層樓房的邢益寶,也樂於分享他的農技經驗和種植技術。作為文昌市寶玉農技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核心成員,他常年忙碌於田間地頭,雙手長滿了老繭。

  村民邢益三剛買收割機時,由於一時不懂收割技術,操作沒幾天就出現了故障。邢益寶聽説後,二話不説就趕去幫忙,他認真檢查機械的各個部件,很快找出毛病,進行修理,第二天,收割機便能正常下田作業了。

  閒暇時,邢益寶還常常參加各界組織的培訓班、農技諮詢服務活動,積極推廣塑盤育苗、測土配方施肥、太陽能滅蟲等技術。

  “東閣鎮是文昌市水稻主産區之一,當地水稻機械化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確實需要邢益寶這樣的好機手。他熱心助人,有困難找他從不推脫。”農機手符傳寶這樣評價道。

  文昌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運用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的稻田,平均畝産高出人工插秧10%—15%。根據糧食生産任務,今年文昌市計劃完成水稻種植面積28.1萬畝,其中早造水稻13.8萬畝,晚造水稻14.3萬畝。文昌將通過政策激勵,加強農資儲備、強化水稻生産全程機械化等方式,進一步提高水稻産量,增加農民收入。(記者 李佳飛 特約記者 黃良策)

[責任編輯: 張瑜 ]
01007030001000000000000001111659112840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