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5日,在冬交會文昌館,工作人員抓緊擺放各種瓜果蔬菜。阮琛 攝

邁號咖啡。阮琛 攝
原題:做大品牌、加快發展、促農增收,助力一二三産融合發展
文昌:特色農業拓鄉村振興路
潭牛文昌雞、東郊椰子、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産業園……細數文昌農業品牌,一個個響噹噹的名字浮現於眼前。
近年來,文昌市創新思路,積極探索,深入實施品牌強農戰略,同時大力發展特色農業,以特色農業促進一二三産融合,帶領農民走上致富路,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澎湃動力。
目前,文昌已經形成了文昌雞、椰子、羅非魚等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知名度的農産品品牌。而這些品牌也成了文昌市一張張靚麗的名片,激活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百姓,産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深受島外消費者喜愛的“椰鄉牧雞”。阮琛 攝
完善産業鏈讓文昌雞“遠走高飛”
12月14日,在文昌市公坡鎮水北村委會春回村村民韓武的文昌雞養殖場內,散養的文昌雞正在悠閒覓食。利用自家10畝林地,韓武與海南傳味文昌雞産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起了養雞場。“林下養雞一年能賺12萬元。”韓武説道,這也為自己的家庭帶來了更多的收入。
除了傳統的養殖和毛雞銷售以外,文昌雞産業也在不斷完善産業鏈,擴大銷售市場,提高文昌雞的附加值。
“工人宰殺好的毛雞,經過衞生處理就直接打包好進冷庫,我們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文昌雞的新鮮品質,冷藏保鮮後送往島內外的市場。品質保障了,合作社的訂單增加了。”在文昌市新橋墟昌頭村的文昌綠然潮記文昌雞養殖專業合作社內,負責人張蝶説,冷庫能放下約一萬隻雞,冰鮮雞銷往廣東、香港等地。“冷庫自去年年底建成投入使用,目前合作社的銷售量正在逐步上升,不僅賣毛雞、還可以賣冰鮮雞,現在還合作研發各種做法的熟食雞。”
張蝶算了一筆賬:凈雞銷售每只增加6元,每月可增收15萬元;熟雞銷售每只增加15元,每月可增收7.5萬元。“我們合作社一年至少增加90萬元的收入,這是非常可觀的。”
近年來,文昌市委、市政府始終把文昌雞産業作為特色農業,不斷加大發展力度,文昌雞産業已成為文昌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支柱産業之一。
為了讓文昌雞産業規範健康發展,文昌市實施名牌發展戰略,把有發展潛力、帶動能力強的林下經濟龍頭企業作為重點扶持對象,加大文昌雞原産地標記和註冊商標保護力度,實行標準化飼養、産業化經營,積極推動“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文昌雞規模化養殖取得顯著成效。“這種發展模式有利於規範化管理,降低飼養成本,有利於標準化生産,提高品種質量,有利於增強抗風險能力,增加農民收入。”文昌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説。
據統計,2020年文昌雞飼養量達到7695萬隻,出欄5749.39萬隻;2002年和2005年文昌雞品種和飼養管理規程分別獲得海南質量技術監督局的認證。2004年獲得國家“原産地標誌註冊”(後改為地理標誌註冊)殊榮,2009年6月又獲得國家“證明商標”註冊。
目前,文昌全市年出欄100萬隻以上的規模場有8家,10萬隻-100萬隻的有15家,1萬隻-10萬隻的有769家。全市已成立81家文昌雞養殖合作社,現全市文昌雞飼養從業人數達1.6萬人。
融合發展讓文昌椰子産業攀上新高度
在品牌強農同時,文昌也在以特色農業促進一二三産融合發展。
海南椰子半文昌,文昌椰子甲天下。
在文昌,椰子産業最具當地特色。肉厚味美、清澈甘甜、口感獨特……得益於得天獨厚的氣候、光、熱和土壤條件資源,加之當地千百年來形成的獨特椰文化,催生了“文昌椰子”這張靚麗的地域名片。

位於文昌市龍樓鎮的春光椰子王國觀光工廠。阮琛 攝
而文昌椰子也因産業鏈完整,産業化程度高,産業歷史悠久,産品類別豐富,發展後勁十足。
正值旅游旺季,在文昌春光椰子王國旅游景點,來自山東的游客陳先生正帶着孩子體驗製作椰子美食的樂趣。
在這個佔地面積60畝的椰子王國裏,有六大特色板塊:椰王宮、椰美食製作廊道、椰藝閣、椰之春、椰膳苑和禦椰園。游客在這裡通過可視化生産車間、研發檢驗室,可以親眼見到一顆椰子變化成椰子糖、椰子餅乾等各類休閒食品的神奇過程。
“在這裡可以了解椰子文化,椰子的故事,享受椰子美食,還能近距離感受椰子食品的製作工藝,真是大開眼界。”陳先生説道。
而在文昌椰子産業重鎮東郊鎮,作為椰鄉文昌的椰子核心産地,聞名天下的東郊椰林一直是海南著名的旅游景點。東郊椰林獨有的椰風海韻,與當地各色椰子加工業相得益彰,令無數游客流連忘返。
為助力椰子産業發展,文昌市大力推進“文昌椰子”品牌建設,開展“椰林工程大行動”,把椰子産業作為經濟引擎、生態屏障、旅游亮點,編制規劃,&&政策措施,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實現經濟、生態等多種效益。以産地區域品牌賦能,推動文昌椰子産業提質升級,重點促進椰子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2017年“文昌椰子”獲農業農村部農産品地理標誌産品認證、海南農産品十佳區域公用品牌;2018年獲國家商標局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獲海南省農産品區域公共品牌創建大賽三等獎;2019年錄入“海南省第一批重點商標保護名錄”和《2019中國綠色農業發展報告》;2020年獲得海南省十大農産品地理標誌。
“科技助農”推動水産養殖綠色發展
傳統水産養殖如何實現現代化?在文昌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産業園可窺一二。
水産養殖業是馮家灣漁民依賴多年的生計。上世紀80年代後,受馮家灣優良的自然條件吸引,一批科研院所和水産企業紛紛入駐馮家灣,帶來先進的育苗技術,拉動養蝦業、飼料業、網具業等整條産業鏈發展,馮家灣因此成為知名的“蝦苗谷”。
2020年,文昌市規劃建設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産業園,鼓勵當地養殖戶“上岸”“上樓”養殖,探索近海養殖産業發展新路徑。
産業園內首棟示範養殖廠房共2層,魚蝦螺採取多層養殖模式。廠房跨梁架空結構下,數十個船型水池排列有序,由給排水管道、供氧管道等串聯成一體。廠房可以通過人工調節室內溫度和光線,為不同種類海産品提供適宜的繁育和生長環境。多層養殖模式不僅穩定、可靠,而且讓同等面積的土地提高産出60%以上。
今年5月,當地富有經驗的養殖戶曾廣能等首批4戶養殖戶正式在馮家灣現代漁業産業園的兩層養殖廠房進行東風螺、東星斑、銀鼓魚投放試養,開啟他們的“車間化”養殖新模式。在三年試養期內,園區對他們免收廠房租金、供水等費用。
“幾個月時間,就已有兩批東風螺螺苗順利賣出,産生了經濟效益。”曾廣能説,與傳統養殖場相比,工廠化養殖車間生産條件可控,孵育的東風螺苗品質更加穩定。
為實現生態化、工廠化、標準化、産業化、規模化的建設目標,馮家灣産業園還規劃建設了深海取水工程和完善的給排水系統,即從深海集中取水、統一供水,取水管線深埋,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海岸生態的破壞,同時有效提升水質。園區內産生的養殖尾水、加工廢水、生活污水,統一分類、集中處置,確保達標排放,維護濕地和海岸帶生態系統的平衡,同時大大降低了入園企業在取水、排污等方面的建設成本。
文昌市政府相關負責人&&,接下來,文昌還將引進培育種苗、飼料、加工、冷藏、運輸、貿易等上下游企業,完善生産、銷售、運輸、加工、出口、質檢等環節,延伸産業鏈和價值鏈,促進一二三産融合發展。(李飛)
文昌農業發展亮點
2021年,文昌市農業産業增加值增長3.7%
建成高標準農田1.71萬畝
復耕撂荒地2萬畝,新開墾和提質改造耕地1萬畝
擴種農作物3.23萬畝
糧食和蔬菜總産量分別增長4.7%和3.7%
文昌雞出欄量增長10.5%
開工建設30萬頭生豬養殖産業項目
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産業園全面啟動建設
| 手機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