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30日,在海口市公安局美蘭分局辦證中心,工作人員給市民辦理人才落戶業務。海南日報記者 張茂 攝
原題:海口自找“麻煩”,解決舊堵點,再查新堵點
人才落戶“網上能辦”升級“網上好辦”
能上網的要全上網,“網上能辦”還要“網上好辦”。近日,海南日報記者走訪發現,海口相關部門通過提升網上辦事效率,積極推動人才落戶不見面審批從“網上能辦”向“網上好辦”轉變,成為打通人才落戶工作中堵點的新舉措。新舉措實施後,落戶群眾享受到新的便利:不用等太久、不用寄證書原件、不用填寫戶籍地址。
9月30日,海南日報記者走訪海口市公安局龍華分局辦證中心、美蘭分局辦證中心發現,雖然大廳仍是一片繁忙的景象,但辦理引進人才業務排長隊的現象已消失不見。
“之前還挺擔心,沒想到從提交材料到最後落戶辦結只用了短短幾天的時間。”引進人才王鋒在龍華辦證中心順利拿到新戶口本後,給海口人才落戶的高效服務蹺起了大拇指。
舊堵點疏通 新堵點産生
今年3月以來,受海南自貿港政策利好等因素影響,海口人才落戶一度出現井噴現象。為解決預約難、不見面審批慢等人才落戶工作中的“堵點”問題,海口採取增加預約號和服務窗口、增派警力大會戰消化存量、優化流程提高辦件效率等方式,多措並舉化解人才落戶難題。但舊堵點解決了,新的堵點又産生了。
“最大的麻煩是學歷認證。”龍華辦證中心審批民警林亞平告訴記者,此前由於海口的人才落戶不見面審批系統未和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學信網)聯網,他和同事處理學歷類人才落戶業務只能靠手機登錄學信網,再逐個輸入申請人的資料進行查核。由於每天每個手機號都有申請次數限制,為了能增加辦理量,那段時間每個審批民警的桌上都放着好幾部手機,耗時費力不説,群眾的辦事體驗也不佳。
“手機成了搶手貨,我們一上班就找同事借手機。為了多借到手機,同事之間還要去拼運氣、拼‘人品’。”林亞平稱,受此限制,一位民警一天能辦理的業務量只有三四十單,不到數據共享後的一半。
第二個堵點是,職稱、職業資格認證煩瑣耗時。美蘭辦證中心審批民警羅靈溪稱,這項業務一般光審核認證來來回回就要10多天,民警要先收集好材料,再逐一掃描上傳至審核單位的系統,審核完後又再轉回給民警處理……這個過程難以在幾個工作日內完成。
還有一個堵點就是,提交材料中的戶籍地址經常容易出錯。由於是申請人自己填寫戶籍地址,在遷入地址和遷出地址欄常出現與存檔材料不符的情況,造成民警核對與修改耗時。還有不少申請人為此專門致電辦證中心查詢,增加了民警的工作量。
兩大新舉措 去除三堵點
針對以上3個堵點,海口市公安局自我加壓,提出能上網辦理的要全部上網,“網上能辦”的還要做到“網上好辦”。
“我們針對人才落戶工作中的新堵點,在數據賦能上下功夫。在省大數據管理局的協調和多方努力下,於9月15日正式推出了‘數據共享’和‘人才資格確認平台’兩大舉措。”海口市公安局戶政處處長魯凌波説。
記者在龍華辦證中心注意到,順利拿到戶口本的群眾開心,提供服務的民警同樣高興。
“現在海口的人才落戶不見面審批系統已經和學信網實現數據共享,群眾提交申請後,系統自動核查學信網信息。”林亞平告訴記者,不僅如此,系統還進行了完善,像群眾之前容易填寫出錯的戶籍地址,現在從公安部人口庫直接自動獲取。而像學信網等官網能查到記錄或已認證的資格證書也不再要求申請人郵寄證書原件進行審核。“這一套‘減法’做下來,不僅省時省力,群眾的辦事體驗感也直線上升,我們也能有更多時間和精力來服務更多群眾”。
有相同感受的不只林亞平一人。羅靈溪&&,隨着海口市公安局開發的“人才資格確認平台”上線啟用,以往頗為煩瑣耗時的職稱、職業資格類人才落戶業務現在也變得“簡單”多了。
羅靈溪稱,申請人在網上提交材料後,海口市委人才發展局、海口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等審核單位就能直接登入“人才資格確認平台”進行審核。審核通過後,民警即可辦理落戶,整個過程無縫銜接。“不用再像之前那樣把材料送來送去了,我們的工作效率大幅提高,也減少了群眾的等待時間”。
成效雖明顯 疏堵須繼續
“目前,美蘭辦證中心的人才落戶不見面審批業務均日清日結,第二天就可以打印準遷證,5個工作日之內可以給群眾寄出。”美蘭辦證中心主任蔡嬋介紹。
“海口警方通過提高審核效率,優化服務體驗,從而推動了人才落戶不見面審批的提質升級。”魯凌波&&,今年以來,海口人才落戶不見面審批業務已辦理16.9萬筆,其中學歷類和職稱、職業資格類的人才落戶業務佔到90%以上。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推進人才落戶不見面審批從‘網上能辦’到‘網上好辦’的升級轉變。” 海口市公安局相關負責人&&,未來將進一步優化業務流程,精簡業務材料,特別是推動海南與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的戶口遷移“跨省通辦”業務,實現跨省辦理戶口遷移不再需要紙質準遷證。(記者 李科洲 鄧海寧)
| 手機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