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海口6月10日電(記者 陳凱姿)“冒煙了,冒煙了!”首都師範大學海南保亭實驗中學七年級學生李俊琪盯着木板上的凹槽,加速旋轉木棍,只輕輕一吹,火苗就出現了。學習近一個月,他終於能獨立完成國家級非遺項目——黎族鑽木取火技藝的全部操作。
每個周三下午,走進首都師範大學海南保亭實驗中學的黎族特色文化校本課程實踐基地,黎錦、藤編、鑽木取火、樹皮衣、鼻簫、藍染等非遺文化工作坊內,都能看到學生們忙碌的身影。
學生在非遺傳承人指導下學習織黎錦。新華社記者 陳凱姿 攝
“我們要在孩子們心中撒下一顆傳承的種子。”首都師範大學海南保亭實驗中學校長黃爭志説,“多年以來,學校每學期都會開設黎族特色文化課。從去年年初開始,幾項非遺文化也進了課堂,目的就是讓本土文化不被淡忘,得到傳承。”
席地而坐,手操絲線;錘打樹皮,縫製成衣;橫握鼻簫,看譜吹曲;一色扎染,百圖綻放……近年來,有着21項非遺項目、106名非遺傳承人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在20多所中小學校開設了以非遺文化、黎苗文化為主題的特色課程或社團活動。
學生們分工製作樹皮衣。新華社記者 陳凱姿 攝
非遺文化課上,既有民俗風情理論講解,又有傳統技藝實踐;既有非遺傳承人手把手教,又有學生“自主開發”。到了期末,還有考核和獎勵。
“非遺文化進校園、進課堂,學生可以‘零距離’感受民族文化魅力,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保護和創新發展力度。”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教育局局長高淑蘭説。
黎族藤竹編織技藝縣級代表性傳承人高會娟,雖然平時還要務農,但對於受邀講課從不耽誤。“非遺文化不能丟,需要一代代傳承。下一代傳承人,很可能就在這些學生當中。”高會娟説,兩年來,她已經教會了600多名學生,至今仍樂此不疲。
高會娟將藤編技藝教給學生。新華社記者 陳凱姿 攝
對於民族文化的傳承,不能只是“機械式地學會”,首都師範大學海南保亭實驗中學老師王慶林告訴記者,像鑽木取火、樹皮衣製作,學生們在學習技藝的同時,也了解到了物理學原理,增加了野外求生技能,鍛煉了動手能力,還磨礪了他們的意志,培養了吃苦耐勞的品格。
“孩子們從傳統的文化技藝學習入手,還不斷有了創新。”在保亭民族中學的黎族藍染非遺藝術工作坊,劉麗江老師拿起一件學生作品説,“你看,他們已經開始設計現代化的圖案了,有時候我甚至跟不上他們天馬行空的想法。”
劉麗江指導學生製作藍染作品。新華社記者 陳凱姿 攝
劉麗江説,非遺文化課不但陶冶了學生的審美,還讓他們變得更加自信。無論在課堂上還是校園裏,學習藍染的學生都願意穿戴上自己染上花紋、圖案的衣裙、頭飾,挎上自己設計的布包。
在首都師範大學海南保亭實驗中學學生梁琳瑯看來,報名參加非遺文化課,讓自己更加理解“愛和友誼”。“比如很多同學會提前製作好作品,在母親節時送給媽媽,盡一份孝心;學習鼻簫之初,因為缺氧、手麻、頭暈,一度想放棄,但同學們都過來鼓勵我不要半途而廢,不厭其煩地陪着我練習。”她説。
學生在練習黎族樂器鼻簫。新華社記者 陳凱姿 攝
“我們以‘非遺文化進校園’為抓手,希望培養具有海南特色印記的學生。”高淑蘭説,“通過傳承和保護,黎族非遺文化也正在創新發展中煥發新活力。”
| 手機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