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日:在海島上,他們守望著春夏秋冬

2023-04-24 20:16   來源: 新華網

  一滴水,只有放進&&&才永遠不會乾涸;一個人,只有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更有力量。有這樣一批航天人,雖然沒有機會親自按下“點火按鈕”,但火箭的每一次騰飛,都凝結着他們的智慧和汗水,他們十年如一日,為火箭發射提供通信保障,甘做托舉中國航天事業的幕後英雄,那一條條劃破天際的尾焰,是對他們最好的禮讚。值此第八個“中國航天日”之際,讓我們走進這支通信團隊,聽他們講述火箭發射成功背後的故事!

  張海亮:山頭氣象人的“詩與遠方”

  天藍海碧,潮平岸闊。有人説,海南不分四季,只有雨季和一望無際的熱。

  但作為氣象工作者,卻又習慣用四季來劃分一整年的時間。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通信氣象站位於發射場不遠處的小山頭上,在這座遠離發射場的山頭上,記錄並填充時間,頗需要一些“手段”。

  4月24日是“中國航天日”,在第八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張海亮像往常一樣早早進入崗位,監測天氣變化,採集、收集收據,編寫報文,檢查、監視設備工作狀態,一刻不停的忙碌着。

  今年33歲的張海亮是文昌通信站的一名地面氣象觀測技師,由於海島氣候變幻莫測,他們必須24小時不間斷觀測,每小時更新一次能見度、雲量、風向風速、溫度、濕度、氣壓6項數據,識天象,辯冷暖,精準捕捉天氣變化,及時匯集氣象數據,精心保障火箭騰飛。

  氣象員是為火箭鋪路、打前陣的,在火箭發射過程中,變幻莫測的氣象條件對其精準度有很大影響,不能有絲毫懈怠,必須百分百準確。張海亮的師傅皇現良告訴他:“保障火箭在整個飛行期間沒有‘天氣塌方’,用觀測到的一個個詳細準確的數據,繪成一張張準確無誤的天氣預報圖表,努力減小天氣變化給火箭發射造成的影響,這是我們的使命任務。”

  從此,成為氣象能手的種子在張海亮的心中生了根發了芽。

  他先後參加了長征五號火箭首飛、火星探測、夢天實驗艙等各種重大任務的氣象保障工作,在氣象觀測崗位上練就了一雙識雲的慧眼,他對筆者説:“幹氣象觀測工作必須要做到手勤、腿勤、眼勤、腦勤。”離家近十年,張海亮從一個年輕小夥成長為該站“氣象車第一人”。

  猶記得剛上崗那會兒,張海亮吃了不少苦。面對複雜的理論知識和陌生的十余種儀器操作,平時大家休閒時,他獨自留下來練習設備操作,晚上大家休息後,學習室總能看到他的身影。遇到難解的問題,他就四處找前輩們“取經”。幾個月後,他的業務水平逐步提高,在同一批人中脫穎而出!

  碧海藍天,帶給這裡如畫的美景,也帶來變幻莫測的天氣。

  記得2020年10月17日,中央氣象&發布颱風紅色預警,超強颱風“沙德爾”將在海南登錄,中心最大風力達到13級。張海亮的神經繃得緊緊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已經拉開序幕,分秒必爭!全站立即啟動防颱風應急預案,所有人整裝待發,扛沙袋、清理排水溝、修剪樹枝,所有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着。張海亮坐在椅子上,長長舒了口氣,記錄下此時的氣象數據,筆尖下的符號規範工整。

  夜晚風力達到最大,狂風夾雜着雨滴,忽然“咔嚓”一聲,驚醒了正在熟睡的張海亮,他翻身看了一下身邊同樣熟睡的同事,總感覺哪不對勁。外面嘶吼的風聲漸漸清晰,張海亮心裏更加不放心了,於是穿上衣服去機房查看,發現機房玻璃損壞,機房溫濕度已經超標,他趕緊叫醒其他人,找到備用玻璃立即更換,然後清理現場、打開抽濕機,動作一氣呵成,半小時後機房恢復正常。海島上的天氣變化莫測,始終沉着冷靜是應對危險情況的唯一絕招!這就是氣象工作,瑣碎枯燥,整天和數字打交道。天氣越是惡劣,他們越是“偏向風雨行”。

  “蟲多馬路少,颱風時長擾;飛鳥不做窩,漁人不上島。”這個誰都不願來的地方,張海亮一待就是十年。

  “看似簡單的工作往往不簡單。”張海亮時常對小徒弟説,“要想確保數據準確無誤,必須要有嚴謹的態度,加上日復一日的專業練習。既然我們在最前線,就要起到最前線的作用,那就是快、準、穩,所有微小的天氣變化都逃不過我們的眼睛”。

  還沒説完,張海亮和徒弟就被這山頭獨特的景色所吸引。傍晚時分,海南上空的雲朵被夕陽燒得紅燦燦的。剛下過小雨,若隱若現的雙彩虹讓人驚喜不已。

  十年如一日,一代代氣象人如四時流轉,在海島的無名山頭上,他們守望春夏秋冬,用雷達和一天都沒有間斷的氣象記錄,為航天的碧海藍疆保駕護航。

  杜岩:十年如一日,匠心無止境

  閉上眼睛,將直徑相當於一根頭髮絲粗細的光纖,穿過相差無幾的熱縮套管,杜岩只需要2秒。

  “只有不斷的訓練,反復練習,才能做到‘穿針引線’手不抖”杜岩自豪的告訴筆者。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通信站光電纜訓練間,線路維護技師杜岩像往常一樣帶着組裏人開展光纖熔接訓練。哪曾想,杜岩剛接觸光電纜這個專業時,總是四處碰壁。

  杜岩剛到單位,就被分配到李作國的組裏,與光電纜結下不解之緣。一天,組裏人手急缺,組長最終決定帶新手杜岩去現場搶修光纜,作為新人,當真正有機會接觸到搶修一線現場,他感到莫名興奮。

  首先是布放光纜,剛開始就給了杜岩“當頭一棒”。他看見組長爬進了一個又臟又臭的大水溝裏,零食包裝袋、樹枝、枯葉等垃圾比比皆是,組長卻沒有絲毫猶豫。頓時,杜岩感到眼眶一熱,背着工具箱就朝組長奔去,默默地遞着工具。

  開剝裝盒、兩頭對端、光纖接續……熔接機的提示音不絕於耳。從那天起,杜岩不管是白天還是夜晚,他都拿着一個本、一支筆跟在李作國組長後邊。

  海南的陽光總是特別毒辣,杜岩原本白皙的胳膊和腿上出現了黑白交界線。挖線槽、鑽草叢、下水溝、趟淤泥,成為了他的日常。那段時間,杜岩通常是一副“邋遢”樣:亂糟糟的頭髮,沾滿黃土的褲子、鞋,黑裏透紅的臉龐加上汗漬顯得油光滿面,他卻不以為然,憑着自己的經驗和摸索實踐,總結出一套自己的經驗做法。隨着組長李作國的退休,他當之無愧成為新一任的崗位組長。

  記得2020年3月24日上午,某任務已經進入最後的發射倒計時,為了保障重要路段通信暢通,杜岩帶領的巡線小組早上六點半就起床,準備好巡線的設備工具登車巡線。

  路上,車輛沿着一條老路緩緩開過,杜岩的眼睛神情嚴肅,依舊死死地盯着道路兩旁,時不時帶人下車勘察,觀察線路的每一個點,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

  到達徒步巡線的起點後,他們一行背着熔接機、3M探測儀、工具箱便“開工”了。沿着這條“老路”邊走邊聽着杜岩“嘮叨”,介紹過無數遍線路路由的情況,提醒過無數次的溝溝坎坎,“下陡坡時側身走,看好自己的腳下,把身體重心放低”“戴上手套,用手抓住邊上的小樹枝”“快步走不要怕摔跤”。

  行至一處雜草堆,只見杜岩徒步拔草,不一會兒便清理出一塊“航天光纜”的標石,再吆喝大家一起將標石周圍的泥土用力拍實。

  航天光纜敷設的地方大多是埋在深山老林,途徑河流、涵洞等,所以巡線小組要採取徒步巡查,“這樹枝上的刺特別鋒利,我們經常害怕草叢裏不知道能竄出來什麼毒蟲蛇蟻”。

  徒弟李祥益想起第一次跟着杜岩巡查被蟲咬的渾身是包的情景。

  用身體來撥開路障,用鞋子踩出線路。巡線的路上處處充滿了荊棘坎坷,但他們維護的這條通信線路卻時刻暢通無阻。有人曾羨慕地説:“巡線工作多自由多彩。”而杜岩只想説:“其實的我們,工作中更多的是艱苦單調,風雨無阻。”

  踏草叢、穿樹林、趟小河,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來到單位12年,這條線路他也巡了12年,就像《平凡的世界》裏講的一樣,“一些人因為苦而竭力想逃脫受苦的地方,而一些人恰恰因為苦,才留意過苦的地方。”

  話務員:海島上的“航天交響曲”

  話務機房裏,甜美的聲音熱情答疑;計算機屏幕上,查號用戶不斷上線;三尺機&上,鍵盤敲擊聲此起彼伏……一直以來,聞聲不見身的工作性質為這群正值青春的話務員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

  “背號碼是每個話務員都刻骨銘心的經歷,但我們每個人都痛並快樂着”。話務崗位負責人朱菲菲對筆者説道。為了實現“人在電話通,不停一秒鐘”,她們用青春譜寫了一曲永遠沒有休止符的“航天交響曲”。

  “您好!05,請問您要哪?”“您請撥……”“好的!您請稍等……”整個過程乾淨利落,宛如一曲溫婉的小三和弦。作為話務員,背記電話號碼是基本功。“剛開始的一週記200個電話號碼,後來加到500個,並逐漸遞增,現在我能記近1500個號碼。從不會五筆打字到現在一分鐘打120個字,一點不成問題。”背記號碼,朱菲菲有自己的“小技巧”。她把要背記的內容製成記憶卡、口袋書,便於隨身攜帶,見縫插針搞好背記,晚上睡覺前還要過一遍,把當天所有的內容在腦海中鞏固。

  “穿上這身航天工作服,我就是一名航天人,這裡可不分男女。”剛分到話務崗位的小白陳巧寧笑着説。話音還沒落,她就立馬跑去話務訓練間,為晚上的崗位考核做最後衝刺。

  機上一秒鐘,機下百日功。為了提高接轉速度,她們苦練文字錄入;為了練好“耳”功,她們將用戶的聲音錄下來,反復回放聽,總結用戶講話的習慣用語和聲調,確保能聽音識人;對於“手”功,她們一練就是成百上千次,為了快速熟悉鍵盤,她們蒙眼打字;她們還堅持每天讀報看新聞,對着鏡子練習口型和表情,跟着播音員學發音,直至練到口乾舌燥……

  “剛接觸話務時我常被師傅批評説話不夠溫柔,四川口音重,於是我每天晚上對着鏡子練習微笑,練習普通話;我的記憶力不算出色,於是笨鳥先飛,把號碼按組抄在小本子上,吃飯背、睡前背。甚至上廁所也要看兩眼。這些訓練使我受益匪淺,最後我成為同批裏第一個拿到工號的。”説到這裡,話務員張家雨眼裏充滿了自豪。

  三尺機&上,話務員們把閃光的汗水當作美麗的珍珠,用無數次夜以繼日的刻苦,練就了精湛的本領,點綴出青春的精彩。第一個被授予工號的是對新上崗話務員能力的最高肯定,也是最特殊的榮耀。重塑自我的過程雖然艱辛,但充滿希望!

  太多的例子不勝枚舉,太多的感動述説不盡;飛沙走石阻擋不了文昌航天人鏗鏘的腳步,風吹日曬遮掩不了文昌航天人剛毅的身影。今天,第八個“中國航天日”。在這個屬於他們自己的節日裏,文昌航天人從幕後帶着樂觀自信的臉龐,大步走向&前。(周旋 張藝 周琪)

[責任編輯: 韓昊辰 ]
010070300010000000000000011116581129556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