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濱溫暖如春,迎來繁忙的南繁育種季。正在海南三亞舉行的第二屆三亞國際種業科學家大會暨國際種業科技博覽會上,一批“明星種子”、前沿育種技術、種業新裝備薈萃雲集,為種業科技成果加快推廣搭起橋梁。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突破式育種成果成為展會焦點。新廣農牧有限公司展區吸引不少觀眾慕名前來,了解“廣明2號”快大型白羽肉雞品種推廣情況。我國白羽肉雞産肉量約佔全國雞肉總量的52%,但種源長期依賴進口。2021年底,我國自主培育的“廣明2號”等3個快大型白羽肉雞品種通過審定,品種性能與國際先進水平不相上下。目前,新廣農牧一年可擴繁生産1200萬套白羽父母代種雞。
“從無到有”的突破振奮人心,“從有到優”的新品種也備受關注。在南京農業大學三亞研究院展區,水稻、大豆等新品種種子整齊陳列,包裝精美的“寧香粳9號”等商品米擺在最顯眼的位置。2022年,南京農業大學選育的優質粳稻“寧香粳9號”在三亞示範種植,測産産量達每畝587.5公斤,創造了海南規模種植優質粳稻的高産紀錄。
“寧香粳”系列水稻品種和商品米。新華社記者羅江 攝
為破解糧食生産缺乏規模效益、品牌效應,農民種糧積極性低等難題,海南立足南繁科研優勢打造“海南好米”品牌。三亞啟動“月月出新米”項目,讓消費者吃上新鮮好米,讓農民種糧多掙錢。其中,引進的“寧香粳9號”綜合抗性強,且米質柔軟有彈性、香味濃郁,具有良好推廣前景。
眼下,試驗田又添新綠,開啟新一輪示範種植。“通過示範種植繼續優化調整播種期、栽培方法,實現産量和食味的最佳平衡,再向農戶推廣種植。”南京農業大學三亞研究院成果轉化部工作人員符琳沁説,團隊還將增加示範種植品種,探索全年種植的最優組合。
能在鹽鹼地實現高産的水稻、適宜在熱帶和低緯度地區種植的大豆……在展會上,適應特殊種植環境、具有特殊功能的新品種層出不窮。
育種新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優質新品種選育提供了有力支撐。在福建省中科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展區,生菜、小白菜等在佈滿“特製光源”的“貨架”上茁壯成長。新品種誕生是個漫長的過程,往往要經過8至10代選育,而該公司研發的“全人工光型植物工廠”成為名副其實的“育種加速器”。
福建省中科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全人工光型植物工廠”。新華社記者羅江 攝
“以小麥為例,自然條件下從播種到收穫能發芽生長的下一代種子需要一年,在這最快只要兩個月。”該公司銷售總監李鵬介紹,通過封閉式全人工環境控制的種植技術,可以精準創造不同的土壤、氣候、光照等條件,縮短生長周期。相關産品已被國內50多家科研單位和企業應用,並出口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數字化裝備賦能農業“強芯”。手持旋轉激光掃描儀、輕型無人機激光雷達系統、作物表型數據採集系統……在北京數字綠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融合了激光雷達、組合導航系統等技術的裝備令人耳目一新,為農林業高效生産和品種選育提供了數字化支撐。
北京數字綠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調試參展設備。新華社記者羅江 攝
該公司銷售經理王軒介紹,不同於傳統育種中的“靠眼瞪、用尺量”,相關設備能迅速、大規模採集作物表型信息、監測長勢並進行智能分析。
展會主辦方有關負責人介紹,圍繞種業全産業鏈,展覽集中展現種質資源保護利用、育種創新能力建設、良種市場供應保障、核心育種企業發展成果,通過“會”“展”融合促進種業科技領域的協同創新,加快推動新理念、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 (記者趙穎全、羅江)
| 手機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