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鄉村振興在行動 村莊藝術化注入“煙火氣”

2023-01-05 09:15   來源: 人民網


游客在海口芳園國際藝術村游玩。林晨音供圖

  藝術,不止於城市中精緻的美術館和畫廊。在海南,越來越多的市民更喜歡到鄉村裏,在古樹老宅間和阡陌稻田中欣賞和感受美的作品。而經過藝術化改造的海南鄉村更有魅力,處處洋溢着藝術的氣息,也因此有了煙火氣。

  村裏來了藝術家

  田野村居為畫布舞&

  從海口市區往江東新區走,一下琼州大橋便是改造後寬闊嶄新的白駒大道。在車水馬龍的一邊,有座擁有四百多年歷史的老村,曾古樸沉靜、少人問津,如今,路過的人都不禁會被墻上栩栩如生的彩繪吸引,它的新名字“898藝術村”已打得響亮。

  村裏匯聚了50多家藝術機構、工作室,有來自油畫、國畫、書法、雕塑、音樂、文創等不同藝術表現形式的文藝工作者70多位。以墻為紙,揮筆潑墨,把家安在這裡的畫師們在交流創作的同時,精心裝點着這個百年老村。陶藝美學館、精品油畫館、繪本工作室……一家家藝術展館和特色店舖坐落其中,孩子們饒有興致地看著,躍躍欲試。徜徉在這座“五彩斑斕”的村落中,市民游客沉浸式體驗濃濃的藝術氛圍,流連忘返。

  海南師範大學、海南省美術家協會、海南省油畫院等單位也與898藝術村建立起常態化的&&機制,共同為藝術村的建設和藝術人才培養提供平台。古老的村莊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藝術鄉建作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一種方式,是鄉村振興的新動力。隨着海南建設國際設計島的步伐向前,設計行業將迎來更多人才與機遇。

  車子再往前開,江東新區的另一頭,是一座更大的藝術村,總規劃面積有4763畝。“我是在抖音上刷到這裡的,民宿價格很便宜,風景也很美,過來一看真的很漂亮!”在海口芳園國際藝術村,市民陳雪一邊逛着,一邊不住地舉起手機拍照。

  名家作品展、漢服文化館、荷塘果園、水上棧道、兒童樂園、餐廳和咖啡廳……在這裡應有盡有,處處充滿藝術氣息,還有不定期舉行的市集和文藝演出,讓一位位“頭回客”成為“回頭客”,“過路客”成為“過夜客”。2021年,芳園藝術村被列為海南省美麗鄉村重點建設項目。村民浸潤在藝術中,提高了生活品質,也提升了個體修養。

  12月14日,海口首批公交線路優化調整,新增了一條發往芳園村的“游7”公交線路,這是第一條開進美麗鄉村的旅游公交。村子火了,村民的腰包鼓了,一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也回來了,顧家工作兩不誤,還能參加的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曾經的“空心村”慢慢有了煙火氣。改造前,芳園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僅2.1萬元,如今已增至3.7萬元以上,村集體收入約1000萬元。

  基建有了藝術感

  激活沉睡的鄉村文化

  作為海南省唯一的2022年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試點縣,定安正在傾力打造“以水為媒,以水為美”的宏偉藍圖。項目以河流水系為脈絡、以村莊為節點,一河一村一特色,九個節點主題各不相同,但都與沿河村莊的煙火氣息密切相關。

  清代名臣、教育家王映鬥出自定安春內村。村口經歷百年沖刷的古岸石灘留下了斑駁的水跡,如同文人筆下的水墨暈染,書寫着春內悠久的歷史文化,描繪着河岸美麗的地質景觀。

  元旦假期前,在定安春內村村口,工人們加班加點施工,“墨花潤春”節點雛形已現,一邊溪水潺潺,一邊曲徑通幽。


在定安春內村,工人們加班加點施工。林晨音供圖

  美麗河流是風景帶,更是經濟帶。定安水務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墨花潤春”節點在治理、修復現狀河道石灘、密林、村道及古跡景觀的同時,融入春內村的水鄉風情和歷史人文古韻內涵,將打造為“國學文化傳承發展示範區”,帶動春內村甚至周邊村莊往國學文創、研學、耕讀等方向發展業態,實現村莊産業的多元化發展。

  當基礎建設成為流動的作品、藝術品,當藝術與創意激活鄉土文化資源,每一個村莊都將煥發出與眾不同的魅力。

  村民也有藝術夢

  文化自信領改造方向

  藝術造鄉村,鄉村更造藝術。

  屯昌鹹六村是蜚聲海南的油畫之鄉,自學成才的“農民畫家”陳有俊在20世紀80年代創辦美術學校,培養出6000多名學生。2011年,屯昌油畫步行街開業,政府給予租金和水電費等多方面優惠吸引油畫人才,如今駐紮在這裡的“農民畫師”,農閒時與油彩為伴、以繪畫為業,所作的油畫産品銷往內地,有的還遠銷歐洲。

  2022年,陳有俊的兒子陳傳濤開設了“六禾畫社”,和同鄉畫師們免費教村裏的孩子們繪畫,傳承技藝。“畫社”內外懸挂油畫,洋溢着濃郁的翰墨之香,周邊有石階綠地,畫師們還用墻繪扮靚村莊……未來,鹹六村將依託優良的生態環境以及獨特的油畫資源,吸引更多村裏和周邊鄉鎮的孩子到這裡學畫和寫生,培育鄉村油畫新苗子,打造農民油畫+鄉村旅游的網紅“打卡地”。

  鄉村是傳統文化的棲息地。

  冬天的三亞游人如織,距離亞龍灣十幾公里的中廖村,是一處“好山好水好黎家”的“世外桃源”,曾榮獲“全國文明村”“中國美麗休閒鄉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海南省五星級美麗鄉村”等多項榮譽。

  開滿鮮花的竹籬笆圍繞着乾淨整潔的黎家小屋,海南特色的黎族圖騰裝點着建築,游客可以試穿精美的黎錦服裝,觀賞特色黎家表演。偶遇村民,他們可能就是非遺手藝人,正在織黎錦、做黎陶、編竹簍……恬靜、原真,連空氣也是溫淡如水。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歷史積澱的産物,也是鄉村特色文化最直接的體現。在這裡,非遺風采與鄉村建設相得益彰,美不勝收,村民房變客房、村莊變景點,讓鄉村經濟走上了快車道,也讓游客對三亞的碧海藍天更多了一份特殊而深刻的印象。

  中廖村在盤活了沉睡的鄉村文化和非遺文化資源的同時,找到了鄉村繁榮發展的新路徑,更喚醒了村民內心深處的審美意識。

  誠然,像中廖村這樣的村莊在海南還不多,“陽春白雪”在與淳樸傳統的碰撞中有火花亦有矛盾,各市縣對藝術村的管理機制和長遠規劃有待完善,建設仍處於不斷探索之中。

  鄉村文化的修復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通過藝術輔助鄉村振興也並非一朝一夕就可見效,令人欣喜的是海南正在腳踏實地地大膽嘗試,有越來越多的村民真切感受到藝術的魅力,發自內心地支持藝術村的建設和發展,參與到鄉村文化建設中來。

  這樣的海南鄉村,一定會越來越美。(樊歡迪、林晨音、董鑫悅)

[責任編輯: 王雯君 ]
010070300010000000000000011116581129256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