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在行動丨從離開到回歸,海南農村裏的返鄉“新農人”

2022-12-24 16:01   來源: 新華網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關鍵靠人。海南鄉村風景秀美,民風淳樸,曾經培育了一批批人才,也走出了一批批的人才。由于農村沒有産業,無法提供就業崗位,大批年輕人被迫離開家鄉進城打工。

  新時代十年的發展,海南鄉村發生了巨大變化。扎根鄉土的鄉村振興工作隊員、帶村致富的新鄉賢、返鄉創業的大學生,成為了海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

  鄉村振興工作隊:撂荒地上長出金果,貧困村日子變紅火


2022年6月,果農在文昌市東閣鎮百香果示范基地採摘百香果。文昌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冬日清晨,涼意陣陣,但在文昌市東閣鎮的百香果示范基地,是一派熱鬧的豐收景象。綠油油的藤蔓下,一個個圓潤飽滿的百香果挂滿枝頭,果香四溢。誰曾想,眼前這片碩果累累的果園,曾經是一片撂荒地。

  近年來,文昌市各鄉鎮受農田耕種條件差、農業相對效益低、農民外出務工等影響,當地寶貴的土地資源白白被浪費。2021年起,文昌市東閣鎮鳳山村通過重點整治撂荒地的方式來種植百香果,這一産業讓周邊村民們拍手叫好,通過土地流轉收“租金”以及在基地務工掙“薪金”,讓他們真正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為什麼選擇種百香果?據文昌市東閣鎮鳳山村的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駐村第一書記呂新華介紹説,在市場調查中他們發現,這類果品市場價高,“而且種起來結果快、果量大、市場需求高,很快就能看到收益”,于是,種植百香果成為村裏重點發展的特色産業項目。

  呂新華是省裏派駐的村幹部。2019年2月以來,海南連續選派兩批,每批派出8400余名幹部、2756支鄉村振興工作隊,他們如滿天星般散布在海南大大小小的村莊裏。

  鄉村振興工作隊不僅要“下得去”,還要“融得進”“幹得好”,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加茂鎮共村村民的眼裏,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和鄉村振興隊隊長的省婦聯派駐幹部劉麗紅“紅姐”就是這樣的“三得”人選。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加茂鎮共村山清水秀,生態環境優越,但是缺少特色支柱産業,經濟發展受限,村民之前的收入主要來源為橡膠、檳榔、冬季瓜菜及外出務工等。2020年5月,48歲的劉麗紅初到共村。這兩年多裏,她不知在村裏轉了多少圈,爽朗的笑聲都印在了村民們的心裏,整個村也已經悄悄變了樣。

  到了村裏後,她注意到保亭發布了紅毛丹種植項目實施方案,于是她根據共村實際情況,組織召開村民代表大會,研究決定把紅毛丹産業作為共村“一村一品”特色産業來發展。2021年,她率領村級集體經濟投入185.16萬元入股農聯公司,發展倉儲物流産業,盤活資金,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談到共村今後的發展,她目光如炬,娓娓道來……共村的美好藍圖在眼前徐徐展開。

  鄉村振興有發展難點嗎?有,每一個駐村幹部並非“人到病除”。發展路徑如何選、政策瓶頸怎麼破……這些問題如何回答?“幹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2022年以來,海南通過落實10條措施,包括鄉村振興專項述職、強化隊伍建設、架起聯繫群眾“連心橋”、學習培訓全覆蓋、開展大比武、以及強化日常考核、考勤、激勵制度等,一步步打造鄉村振興的“精兵勁旅”。就在幾天前,海口市龍華區遵譚鎮的四十余名鄉村振興幹部組團外出“取經”,為鄉村振興蓄力賦能。

  返鄉鄉賢:建設家鄉愛家鄉,帶領村民鼓腰包


資料圖,海口市美蘭區三江鎮茄苪村蓮霧種植基地。

  冬日裏的瓊州,仍舊處處生機勃發。在海口市美蘭區三江鎮茄苪村3000畝蓮霧種植基地,一顆顆紅寶石般的果子鑲嵌其間。農戶們小心翼翼地採摘、裝箱,客商們在地頭上商洽收購。説起這片基地,不得不提到一個人——茄苪村黨支部書記王瓊。

  “他敢想敢折騰,能幹實事!”這是村民對王瓊最多的評價。15歲那年,王瓊因家貧輟學外出打工,擺攤賣過豬肉,當過環衛工,做過足療師,後來與人合夥開洗滌店。2009年,他遷廠回鄉並優先雇傭殘障人士及貧困戶。2012年,王瓊獲評“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那時的他年僅24歲。

  2013年,王瓊當選為村委會主任。發現蓮霧的商機後,他費盡心思“挖”來技術大咖和本土知名的蓮霧種植土專家,為村裏蓮霧産業的啟動保駕護航。如今,全村連片蓮霧種植面積已經達到3000畝,加入蓮霧種養專業合作社的村民143人,旺季最多時可為200多位村民提供就業崗位……茄苪村成了遠近聞名的“蓮霧村”。

  骨子裏充滿闖勁的王瓊不斷學習和嘗試新鮮事物,他在社交平臺開啟了直播帶貨,不但提高了蓮霧銷售額,還為茄苪村的美麗風光打出了廣告,為家鄉持續引來客人。“我們會繼續擴大種植面積,整合完善蓮霧種植産業鏈,帶動全村走向農旅融合發展之路……”在王瓊眼裏,茄苪村的未來蒸蒸日上。

  像王瓊這樣的鄉賢,在村民們的心裏是見多識廣、凝聚人心、能引資引智的形象,在海南的很多農村,他們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走上定安大山村主幹道的遊客,都會對一幅長達150米的“中國百山圖”讚嘆連連,上有雄偉的泰山、奇絕的黃山、險峻的峨眉山……主幹道兩側的石碑還刻有古詩詞、名句,名句的年代逐漸靠近現代,最後匯成一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文化振興與生態振興在這裏奇妙交匯。

  這也是村裏的鄉賢翻遍典籍,尋找名句、名篇,精心雕琢的文化景觀。負責施工的鄉賢莫慶明毫不吝嗇地捐贈了10塊景觀石,免費運輸、吊裝、安裝,一口氣為村裏省下了18萬元的費用。 “村裏的事就是要大家一起出力!”已到花甲之年的莫慶明為家鄉出力,心裏便是有説不出的高興。

  返鄉創業大學生:田園逐夢的年輕人,“新農人”變“興農人”


12月10日,在位于海南澄邁的才存咖啡館,返鄉大學生、咖啡師徐取凡在煮咖啡。新華網發

  “先生,您的咖啡來了。”在位于海南澄邁的才存咖啡館,咖啡師嚴春桂為顧客送上她制作的咖啡。同樣是返鄉大學生的才存咖啡廠副總經理徐寶在烘焙咖啡,咖啡師徐取凡在煮咖啡……海南澄邁人對咖啡的追求,是骨子裏自帶的基因,在澄邁縣才存村,包括返鄉大學生在內的一批年輕人,結合當地特色開辦咖啡廠、民宿、餐飲等産業,為鄉村發展注入新活力。

  越來越多的有志青年投身鄉村,找到價值所在。近年來,為鼓勵和扶持大學生返鄉創業,海南澄邁縣大力實施人才和創新驅動戰略,構建了較為完善的支援創新創業的政策體係。鄉村代有人才出,他們通過自己的新理念、新技術、新作為,從“新農人”成長為“興農人”,讓鄉村煥發出新活力。

  在海島的另一端——三亞崖州,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科技“引擎”發力,同樣吸引了一批懂技術、愛農業的年輕人返鄉創業。

  路過崖州的田間,基本看不到農民頭頂艷陽、彎腰勞作的身影,只有無人機在半空中嗡嗡地忙碌著。崖州區農業生産機器化程度近年來快速提升,農業植保作業需求增加,崖城的“新農人”用新技術、新理念、新業態讓土地生金。

  2020年,崖州水南村的“80後”大學畢業生陳達麒不顧家人強烈反對,辭去了城裏穩定的工作,買了架無人機,回村當“農民”。一開始,村裏農戶對無人機作業沒什麼了解,幾乎沒人願意把自家的農田交給他打理。

  不過,這一切很快有了改觀。“在政府的支援下,我有機會在村民面前進行展示。一架無人機給一畝作物做植保只需3分鐘至5分鐘,日作業面積可達200畝至400畝。”陳達麒説,無人機噴藥更加精準,高效省時,還能避免農民接觸農藥,因此也更安全。漸漸地,越來越多農戶開始請他給自家農作物防蟲、除草。現在,他已組建起了自己的團隊。

  因為從小在村里長大,這些人才對農村有著特別的感情,即便外出打工創業,也忘不了兒時的記憶和葉落歸根的情懷。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帶動下,他們回到了熟悉又有活力的農村,用他們掌握的技術、知識等建設家鄉,用他們的言行、涵養和情懷去影響家鄉人。

  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需要“留得住心”也“留得住身”的各方人才來書寫。在海南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像呂新華、劉麗紅、王瓊、陳達麒這樣的一批批“火車頭”不斷涌現,他們抬頭仰望星空,俯首扎根田野,以行動者和實踐者的身份發揮著先鋒模范作用,振人心、和人氣,帶領村民們走上致富路。(王元元、付萬嘉、羅雨欣)

[責任編輯: 韓昊辰 ]
01007030001000000000000001111659112923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