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島地名何處來

2022-07-04 08:46   來源: 海南日報


海口火山岩古村三卿村豪賢門。海南日報記者 李英挺 攝


五指山市毛陽鎮牙胡梯田風景如畫。通訊員 張江英 攝

  地本無名,人謂有之。

  當一地擁有名字,便自此沾染人氣,告別蠻荒,與人間生出一份默契。人們為生産生活方便,借助自己的知識為地物、地域命名,地名成為人與外界建立的契約——穿越山河,名以指位;自然滋養,名以風物;寄託願望,命以嘉名;繼往開來,因事名之……

  地名寥寥幾字,看起來簡單,卻道出了地與人、地與事、地與物之間的種種關係。地名的由來、命名的原則和寓意,延續了歷史文化的血脈,映射着當地特有的地理環境。

  海南民族源流眾多,多元文化交織融合,讓地名更加精彩紛呈。藉&大地之名,讓我們從這一張張蘊含着豐富地理人文信息的“名片”中,讀懂琼島之美。

  名以指位  地因名有辨識度

  地名因何誕生?它脫胎於人類的本能和天性,在某種程度上,它是人們領地意識的一種顯現。

  認識領地,尋找領地,是動物的本能。比如大草原上的獅子,它們留下氣味標識領地,圈定狩獵和居住的範圍。味道,便是它們獨有的“地名”。

  人類也不例外。人們必須知曉和標記環境,劃定領地,方能避開風險,安營紮寨。

  關於地名的起源和形成,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曾在著作《中國古代地理學簡史》中有過間接論述:“在原始公社時期,人們對於其生活的地區,必須有一定的認識才能生活下去。”

  侯仁之還提到:“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隨着畜牧業和農業的萌芽,人們逐漸定居下來,這就要求他們對周圍環境更加熟悉更加了解。他們不但要知道水澤的分佈、地勢的起伏等,還必須知道氣候的特徵,他們不但要能辨別方向,還要能計算路程。”

  在這裡,侯仁之雖未提及地名,但客觀地描述了地名萌芽與産生的過程:當人們為了生産生活,對周圍的地理環境進行標記,地名便誕生了。

  學界認為,受限於早期人類的認知水平,最早出現的一批地名,皆是對地理事物作解釋、標記的描述性地名,用以指導人類生活生産。

  這樣樸素的命名思想,在海南歷史上亦有跡可循。據《海南地名文化紀事》一書記載,紫貝是海南三大歷史古邑之一,因境內有紫貝嶺而得名,其所轄範圍大致為今文昌市文城鎮。

  關於紫貝名稱的來源有兩種説法,其中之一是:上古時期,此地因盛産最具有價值的貨幣紫貝,將其境內一處山嶺命名為紫貝嶺,該地縣衙又設址於紫貝嶺上,因而得名紫貝縣,文昌別稱“紫貝”由此而來。

  該書還提到,2000多年前,西漢漢武帝在海南島設珠崖、儋耳兩郡。據説,這兩郡之所以被稱為珠崖、儋耳,是因為前者“崖岸之邊産珍珠”、後者之黎民喜戴貝殼耳飾。

  名以風物  追求天人合一

  中國人以當地物産給村鎮、山川命名的習俗,由來已久。名以風物,反映了國人尊重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樸素理念。

  在琼島,有不少以自然環境和當地動植物為名的地方。例如澄邁縣福山鎮,初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當時此地林木茂密,因此被稱為“森山”,後來又因“深山有福”的説法而得名“福山”,新中國成立後形成福山圩。1958年此地成立福山人民公社,1987年改稱福山鎮。

  以同樣邏輯命名的,還有三亞市吉陽區荔枝溝。《海南地名文化紀事》一書記載,舊時,此地東邊有座大山,其中一側長滿了高大的荔枝樹,旁邊有一個村子,一條溪流從山上奔流至山腳下。當地人習慣把這條溪流稱為水溝,於是便有了荔枝溝這一地名。

  翻閱海南地圖,這一類的地名比比皆是,如定安白鹿坡、屯昌斬鹿坡和黃猄羅等。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物産豐富的地方,發展相關産業有天然優勢,海南有不少地方以當地的主要産業為村莊命名。

  傍海而居,海南人很早就掌握了制鹽技能。據劉劍三等人整理的《海南地名志》統計,海南至今保存的以鹽命名的村莊達20余個,除了三亞和昌江,幾乎所有沿海市縣都有“鹽村”。

  這些“鹽村”包括:海口的鹽灶村;文昌東閣的鹽灶村,文昌東部的鹽灶園村,文昌會文鎮的鹽寮村;琼海的鹽寮村;萬寧的鹽墩村;儋州海頭的鹽丁村,儋州峨蔓的鹽丁村等。

  而三亞的漁業村、海口的牛皮鋪村、儋州的鐵匠村、琼海的爐鐵村等也是按照這一邏輯命名。人因業立,人們樂於將所熱愛、所投身的事業寄寓於周遭事物。

  因事名之  隱藏考古密碼

  在不經意間,地名也會成為記錄歷史事件的載體,隱藏着一串串考古密碼,耐人尋味。

  海南島有不少包含所、亭、都、堡、軍、&、營等漢字的地名。此類地名暗示着,這些地方古時曾是駐軍之地,可能來源於明朝為鞏固統治、保衛邊疆而實行的衛所制。

  衛所制是明朝最主要的軍事制度之一。據《海南歷史文化(第三卷)》記載,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採納劉基的建議,在全國實行衛所兵制。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在全國的軍事要地設立衛所,約5600人為一衛,衛下轄5個千戶所,千戶所下轄10個百戶所,百戶所下還有總旗、小旗等單位。

  衛所大部分軍隊在各地屯田耕種,稱為屯軍,少部分駐守操練,稱為旗軍,定期輪換。明代的衛所制度在保衛領土、鞏固邊疆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時至今日,海南仍有不少村鎮的名稱留下了古時軍事移民的痕跡,比如東方的八所、九所、十所,樂東的新營、前營、九所、十所、四所,昌江的軍田、軍屯,洋浦的三都,陵水的軍田、軍屯等。

  命以嘉名  “重構”理想世界

  中國人對“名”有一種執念,相信有其名必有其實,自古便有“名者,實之賓也”“按實定名,循名責實”“制名以指實”等論述。地名,是人們寄託希望,在文字層面“重構”理想世界的一種方式。

  東漢時期,著名學者應劭提出“取其嘉名”,這種命名方式後來被學界總結為“命以嘉名”,通常指用承載着美好願望、寓意祥瑞的字詞命名。

  對中國人而言,幾乎沒有什麼比龍更具祥瑞寓意。海南先民對龍懷有敬畏、崇拜、喜愛之情,“龍”字在海南地名中頻繁出現。

  海南有些地方以龍的棲身地命名,如定安龍湖鎮、龍河鎮,有些地方以龍的形象、行為命名,如海口龍舌坡、萬寧龍滾鎮、樂東龍沐灣等。這些地名,不僅表達了琼島先民最樸素的尊崇與信仰,也是中國龍文化的組成部分。

  漢字是表意的,地名不僅是一個空間概念,更是當地歷史文化的沉澱。當人們把美好的字詞賦予一個地方,地名便與這片土地一起成為審美的對象。

  漫長的人類發展史,也是人們與天災、戰亂搏鬥的抗爭史。面對苦難,人們對安定美好生活的嚮往也愈發強烈。

  琼島古今不少地名,帶有寄託着人們美好期盼或主政者教化願景的漢字,如安、定、常、寧、樂、豐等,這也是海南地名的一個重要特色。

  據《海南地名文化紀事》記載,從古至今萬寧的名稱幾經變化,從“萬安”“萬全”到“萬寧”,其行政區劃也經歷了“縣、州、郡、軍、州、縣、市”這一變化過程,但始終不變的是這些地名包含的萬事安順、百姓康寧的美好寓意。

  類似的還有表達“境地安定、黎庶安康”之期盼的定安縣、寓意為“五穀豐登,碩果纍纍”的大豐鎮等地名。

  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各民族涌現出一批傑出人物,他們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了抹不掉的印記。海南有一些地方以古代名人、革命英雄的名字命名,以表達對這些傑出人物歷史功績的認可,對他們的才學和品格的肯定。

  車行海口白駒大道,致敬琼崖革命先驅馮白駒;漫步國興大道,感懷發動組織白沙起義的黎族領袖王國興;行至丘海大道,被稱為“海南雙璧”的丘濬和海瑞的名士風骨令人動容。

  山之名、水之名、鎮之名、村之名、路之名、橋之名……一個個小小的地名拼接起來,就是你我腳下的大美海南。探究地名的來源和含義,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地了解過去、更好地走向未來。文\海南日報記者 鄧鈺

  海南地名沿革

  秦

  象郡

  西漢

  珠崖、儋耳二郡

  南朝梁

  崖州

  隋

  珠崖、儋耳、臨振三郡

  唐

  崖、振、儋、琼、萬安五州

  北宋

  琼州、崖州

  昌化軍、朱崖軍、萬安軍

  南宋

  南寧軍

  元

  乾寧軍民安撫司

  乾寧安撫司

  海北海南道宣慰司

  明

  琼州府

  1912年

  琼崖道

  1948年

  海南特別行政區

  1949年

  琼崖專區

  1950年

  海南行政區

  1988年

  海南省

  圖表來源:《中國地名沿革對照表》(上海辭書出版社)

  文字整理\羅安明 製圖\楊千懿

[責任編輯: 張瑜 ]
010070300010000000000000011116591128800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