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海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2022-06-05 08:51   來源: 海南日報


東方市水清岸綠的高坡嶺水庫美景。 高林 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規定,現發布2021年海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海南省生態環境廳

    2022年6月

  專欄一

  大氣環境質量專項督導精準有效

  為了實現大氣環境質量更上一層&階,省生態環境廳成立由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專項督導工作組。從9月至12月,對全省19個市縣和洋浦經濟開發區開展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專項督導行動,強化PM2.5和O3協同管控,全覆蓋、無死角查找工業廢氣、工地揚塵、餐飲油煙、機動車尾氣、垃圾秸稈露天焚燒等各類大氣污染問題,共檢查發現問題污染源1627個,形成專項督導問題清單,緊盯市縣舉一反三落實整改。專項督導後,9月、10月PM2.5濃度達2015年有監測數據以來當月曆史最好水平,第三季度達當季歷史最好水平,11月PM2.5濃度達到近5年來當月最好水平,精準督導成效顯著。

  專欄二

  城市內河(湖)治理成效顯著

  2021年全省城鎮內河(湖)水質達標率達到94.2%,同比上升7.2個百分點;優良水體比例達到44.2%,同比上升10.2個百分點,整體水質達到治理以來最好水平。通過清單方式,逐市縣、逐斷面列出城鎮內河(湖)水質目標和達標年限,開展雙月一監測、雙月一提醒、雙月一預警,並將城鎮內河(湖)治理作為污染防治攻堅戰和河長制重要考核內容,有力推動了水體治理工作;組織精幹力量成立水問專班,會同市縣共同實地開展污染溯源分析,指導制定整治措施;生態環境、水務等部門密切協作,加強數據共享,依託省河長辦平台,建立聯席會商、聯合督辦、預警約談等工作機制,加強部門間溝通,有力促進治理工作。

  專欄三

  首次開展海洋微塑料監測

  2021年,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首次在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入海口開展3個斷面的海洋漂浮微塑料監測。微塑料形態均以纖維、碎片、顆粒、泡沫和薄膜為主。南渡江入海口表層海水中微塑料平均豐度為0.42個/立方米,鑒定到微塑料9種,主要成分為聚乙烯、聚丙烯和聚苯乙烯;昌化江入海口表層海水中微塑料平均豐度為0.47個/立方米,鑒定到微塑料11種,主要成分為聚丙烯、聚乙烯、聚酯和聚苯乙烯;萬泉河入海口表層海水中微塑料平均豐度為0.42個/立方米,鑒定到微塑料8種,主要成分為聚丙烯、聚乙烯和聚酯。

  專欄四

  海南率先完成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配額清繳

  碳排放權交易是以碳排放配額或溫室氣體減排信用為標的物進行的市場交易,其主要目的是在特定範圍內合理分配減排資源,降低溫室氣體減排的成本。根據履約要求,重點排放單位應在規定的時限內清繳與上年度排放量相等的碳排放配額或減排量。

  作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堅持高標準高質量推動碳排放權交易工作,以市場減排機制引導行業企業綠色低碳發展。2021年,全省共有7家發電企業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其碳排放量佔全省碳排放總量的40%左右。12月7日,海南省納入全國首批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7家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順利完成第一個履約周期配額清繳,成為全國首個實現履約率100%的省份。

  一、綜述

  2021年,海南省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全力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國一流,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十四五”良好開局。

  深入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省委、省政府以碳達峰碳中和、國土空間保護利用、清潔能源島、綠色産業、鄉村生態文明、綠色城鎮、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現代化環境治理體系、生態文化9個重點領域為引領,統籌形成生態文明建設合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以滾動推進標誌性項目為支撐,推動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建設不斷拓展新領域、取得新成果並舉辦成果展。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躋身首批5個國家公園行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增速居全國第一;全國率先實施“禁塑”,全鏈條塑料污染治理成效突出;裝配式建築應用量連年翻番;新的標誌性項目“六水共治”謀劃成型。印發實施《海南省“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編制水、大氣、土壤、海洋、應對氣候變化等專項規劃,形成“1+N”規劃體系。省政府與生態環境部簽訂共同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戰略合作協議,部省合作達到歷史新水平。

  紮實推進藍天保衛戰。全面實施大氣污染防治“監測與問題發現-預警預報-評價研判-工作響應”全鏈條響應工作機制,圍繞工業企業大氣污染物管控、機動車尾氣排放、農村裸露土地整治、施工工地和道路揚塵、秸稈和垃圾露天焚燒等突出問題,開展專項整治。開展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專項督導行動,全面查找大氣污染問題,採取有效措施改善全省環境空氣質量。修訂《海南省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規定》。2021年全省PM2.5濃度13微克/立方米,連續兩年保持監測歷史以來最低水平。

  紮實推進碧水保衛戰。統籌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保護、水資源管理和水安全保障,以水環境綜合治理為重點,推動建立高規格水綜合治理體系。建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建、管、用一體化的全鏈條工作機制,解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存在問題。&&完善重點海域污染物入海總量控制相關政策標準。持續推進入河(海)排污口規範化管理。修訂《南渡江生態環境保護規定》。2021年全省地表水和近岸海域水質持續為優,水質優良比例分別為92.2%、99.77%。

  紮實推進凈土保衛戰。&&海南省危險廢物監管、利用、處置相關改革行動方案和規劃。推進洋浦和昌江危險廢物處置設施建設。建成運行三亞、屯昌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全省醫療廢物處置能力由4440噸/年提升至10775噸/年。完成80家重點監管單位污染隱患排查。實施鉛鋅礦區等土壤污染治理修復項目。完成重點工業園區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嚴禁洋垃圾輸入。2021年全省土壤環境質量總體良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

  積極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和碳達峰碳中和。編制海南省碳達峰實施方案,率先完成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配額清繳。開展海洋碳匯試點研究,推動海南國際藍碳研究中心建設。開展碳排放評價試點,實施5項規劃、7個建設項目、4個重點園區的碳排放評價工作,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系統推進“禁塑”工作。發布第二批禁塑名錄,實施3項快速檢測標準。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形成多部門聯合監督和執法機制。在電商平台、農貿市場領域建立正面激勵與負面懲戒相結合的工作機制,截至2021年底,禁塑立案4352宗,罰款752萬元,涉案貨值超過200萬元。加強禁止産品輸入源頭治理,開展運輸行業專項整治,推進快遞行業源頭拒絕收寄禁止産品,推進各主要電商平台&&內部禁止規則,並在外賣、社區團購等線下業務中落實禁塑要求。農貿市場、郵政、旅游、農業、環衛等重點行業和領域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執法。推動建立多部門信息共享和線索移送、宣傳報道和輿論監督機制。印發實施督察工作實施辦法、督察約談辦法等。構建分類分級督察督辦體系。完成臨高、樂東第一批省級生態環保例行督察試點任務。截至2021年底,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精神專項整改的8個重點問題,到期應完成的31項整改任務均按時完成。第一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任務實現“清零”,第二輪到期完成率達98.5%,一批群眾關注的環境突出問題得到有力解決。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全省全年作出環境行政處罰605宗,處以罰款6900萬元。強化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移送涉嫌環境污染犯罪案件11宗,形成有力震懾。聯合公安機關查處一起跨省案件“2·04非法收集處置廢鉛蓄電池案”,在省內外同時對“2·04”專案展開收網,現場查扣廢鉛蓄電池約190噸。

  全力服務高質量發展。完成省級和市縣“三線一單”編制及發布工作,形成一張生態環境管控分區圖和一套生態環境准入清單。深度融合“三線一單”與“多規合一”,深化在政策制定、環境准入、園區管理、執法監管等方面應用。推進環評與排污許可“兩證合一”,重點園區項目環評許可審批時間由50個工作日壓縮至20個工作日,在全國率先推行廢棄電器電子産品處理資格審批告知承諾制。主動服務企業,靠前推進重點項目落地。不斷優化執法方式,落實監督執法“正面清單”,開展非現場檢查516家次,做到“無事不擾”。

  大力推進生態保護。組團參加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工作。開展“綠盾2021”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白沙縣獲評第五批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和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印發《赤田水庫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創新試點工作方案》,推進全省生態系統生産總值(GEP)核算和應用並舉行主題專家論壇。舉辦“六五”環境日活動和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主題系列宣傳活動,提升海南自貿港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美譽度。

  切實有效防範化解各類風險。開展海南自貿港生態安全風險分析和督察整改項目生態環境風險防控評估。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開展核與輻射安全隱患排查專項行動。全力保障昌江核電外圍輻射環境監測,成功舉辦“海核-2021”核應急聯合演習。強化應急管理,開展“以案促建 提升環境應急能力”專項活動,推進重點流域突發水污染環境事件應急“一河一策一圖”工作。

  加強生態環境監管保障能力。推進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優化“十四五”監測布局,年內新建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7個、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5個,大氣、水、土壤、聲等環境質量點位調整至5000余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更加完善。生態環境綜合管理系統平台不斷優化,實現跨部門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省禁塑工作管理平台成功申報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基地,併入選“2021年度智慧環保創新案例”。

  2021年,全省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優良,生態系統保持穩定,生産生活方式向綠色、低碳逐步轉型,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全省生態環境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升,為海南自貿港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生態環境支撐。

  二、生態環境質量狀況

  大氣

  2021年,全省大氣環境質量總體優良,環境空氣優良天數比例為99.4%,六項污染物濃度處於較低水平,PM2.5濃度保持歷史最低水平。

  空氣質量

  全省環境空氣質量總體優良,優良天數比例為99.4%,其中優級天數比例為83.1%,良級天數比例為16.3%,輕度污染天數比例為0.6%,無中度及以上污染天。六項污染物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臭氧(O3)、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一氧化碳(CO)濃度分別為13微克/立方米、25微克/立方米、111微克/立方米、5微克/立方米、7微克/立方米和0.7毫克/立方米。PM2.5、PM10、SO2、NO2、CO五項污染物濃度均符合國家一級標準,O3接近國家一級標準。與2020年相比,優良天數比例下降0.1個百分點,其中優級天數比例下降2.9個百分點,良級天數比例上升2.8個百分點;PM2.5、PM10、SO2、NO2濃度持平,O3濃度上升6微克/立方米,CO濃度下降0.1毫克/立方米。

  空間分佈情況

  19個市縣中,三亞、五指山、琼中等3個市縣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一級標準,其餘市縣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各市縣優良天數比例介於98.0%~100%之間,超標污染物除臨高1天為PM2.5超標外,其餘均為O3。與2020年相比,三亞、儋州、五指山、陵水、琼中等5個市縣優良天數比例持平;東方、保亭、樂東、昌江等4個市縣優良天數比例略有上升,上升幅度介於0.5個百分點(東方)~0.8個百分點(昌江);其餘市縣優良天數比例略有下降,下降幅度介於0.2個百分點(海口)~1.1個百分點(屯昌)。

  環境空氣質量排名

  根據生態環境部《城市環境空氣質量排名技術規定》,計算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對全省19個市縣環境空氣質量進行排名,排名前三位的是三沙市、五指山市、保亭縣,排名後三位的是臨高縣、昌江縣、海口市。

  降水

  降水酸度 全省18個市縣(不含三沙市)降水pH年均值為5.93,酸雨pH年均值為5.08。與2020年相比,降水pH年均值上升0.15,酸雨pH年均值上升0.16。

  酸雨分佈 海口、東方、琼中、屯昌、定安、陵水、澄邁、樂東等8個市縣監測到酸雨,其餘市縣未監測到酸雨。

  酸雨頻率 全省酸雨頻率為6.4%,與2020年相比,酸雨頻率下降0.3個百分點。海口市酸雨頻率為22.9%,東方、琼中、屯昌等3個市縣酸雨頻率分別為18.7%、18.3%、15.6%,定安、陵水、澄邁、樂東等4個市縣酸雨頻率介於1.1%(樂東)~4.8%(定安)。

  化學組成 降水中的主要陽離子為鈉離子、鈣離子、銨離子及鎂離子,當量濃度比例分別為25.9%、10.4%、9.7%及7.8%;主要陰離子為氯離子、硫酸根離子、硝酸根離子,當量濃度比例分別為26.6%、8.7%、7.9%。酸雨主要呈現為硫硝混合型酸性降水和海洋性酸性降水特徵。與2020年相比,銨離子、氯離子和硫酸根離子比例分別上升3.1、2.3、1.0個百分點,鈣離子、鎂離子比例分別下降3.7、2.3個百分點,其餘離子無明顯變化。

  淡水

  2021年,全省地表水水質持續為優,城市(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地下水水質狀況總體較好。

  地表水水質總體狀況

  全省地表水水質為優,水質優良(Ⅰ~Ⅲ類)比例為92.2%,劣V類比例為1.6%。與2020年相比,全省地表水水質總體保持穩定。

  河流

  全省主要河流水質為優。監測的76條主要河流141個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比例為91.5%,同比持平;劣Ⅴ類比例為2.1%,同比上升1.4個百分點。南渡江、昌化江流域和南部、南海各島諸河水質為優,萬泉河流域和西北部諸河水質良好,東北部諸河水質輕度污染。與2020年相比,南渡江、昌化江流域和東北部、南海各島諸河水質保持穩定,萬泉河流域和西北部諸河水質有所下降,南部諸河水質有所好轉。超Ⅲ類斷面主要污染指標為總磷、化學需氧量、氨氮。

  南渡江流域 水質為優。監測的39個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佔94.8%,同比持平;劣Ⅴ類斷面佔2.6%,同比上升2.6個百分點。其中乾流水質為優,支流南美河、南叉河、南春河、南灣河、松濤東幹渠、南利河、南淀河、永豐水等8條支流水質為優;南坤河、西昌溪、綠現河、大塘河、海仔河、汝安河、新吳溪、巡崖河、南面溝等9條支流水質良好;腰子河水質輕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

  昌化江流域 水質為優。監測的24個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佔100%,同比持平;無劣Ⅴ類斷面,同比持平。其中乾流水質為優,水滿河、通什水、毛慶水、樂中水、南巴河、南饒河、七差河、石碌河等8條支流水質為優;東方水水質良好。

  萬泉河流域 水質良好。監測的17個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佔88.2%,同比下降11.8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佔5.9%,同比上升5.9個百分點。其中乾流水質為優,支流青梯水、加浪河水質良好,什候河水質輕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標為總磷;塔洋河水質中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總磷。

  東北部諸河 水質輕度污染。監測的8個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佔50.0%,同比持平;劣Ⅴ類佔12.5%,同比持平。文昌江水質為優;北山溪水質良好;演州河水質輕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標為化學需氧量;文教河水質輕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標為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珠溪河水質重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標為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總磷。

  西北部諸河 水質良好。監測的15個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佔93.3%,同比持平;無劣Ⅴ類斷面,同比持平。加來河、牙拉河、光村水、珠碧江、春江、北門江、文瀾河等7條河流水質均為良好。

  南部諸河 水質為優。監測的24個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佔91.9%,同比上升5.4個百分點;無劣Ⅴ類斷面,同比持平。九曲江、半嶺水、湯他水等3條河流水質良好;東山河水質輕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標為總磷;保亭水水質輕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總磷;羅帶河水質中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標為總磷、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其餘18條河流水質為優。

  南海各島諸河 水質為優,監測的永興斷面水質為Ⅰ類。

  湖庫

  全省主要湖庫總體水質為優。監測的41座主要湖庫中,水質優良湖庫38個,佔92.7%,同比持平;無劣Ⅴ類湖庫,同比持平。超Ⅲ類點位主要污染指標為總磷、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41個湖庫中,輕度富營養化狀態3個,佔7.3%,其餘湖庫均呈貧營養或中營養狀態。

  地表水質量排名

  根據生態環境部《城市地表水環境質量排名技術規定(試行)》,計算城市水質指數,對全省19個市縣地表水質量進行排名,排名前三位的是三沙市、五指山市、琼中縣,排名後三位的是文昌市、東方市、儋州市。

  城市(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

  全省18個市縣(不含三沙市)縣級及以上城市(鎮)在用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共32個,其中地表水水源地31個,地下水水源地1個。32個水源地水質全年均達標,水質達標率為100%,同比持平。其中25個地表水型水源地水質為優(Ⅰ~Ⅱ類),佔78.1%;6個地表水型和1個地下水型水源地水質為良(Ⅲ類),佔21.9%。

  地下水

  2021年全省地下水環境質量總體良好。

  地下水水位 全省地下水水位主要表現為基本穩定略偏下降狀態。從區域分佈看,大部分地區水位主要表現為基本穩定狀態,海口市解放路、藍天路等地區水位表現為上升狀態,海口市海甸島、石山鎮、美安及萬寧市興隆華僑農場等地區水位表現為下降狀態。從含水層分佈看,海口市潛水水位總體上均呈基本穩定略偏下降狀態,承壓水水位總體上均呈基本穩定狀態。

  地下水水質 全省73個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點水質以Ⅲ~Ⅳ類為主,其中Ⅱ類水質佔11.0%,Ⅲ類水質佔34.2%,Ⅳ類水質佔42.5%,Ⅴ類水質佔12.3%。Ⅳ~Ⅴ類水質主要定類指標為pH、錳、鐵。三亞市鳳凰山莊、琼海市官塘、萬寧市興隆、儋州市藍洋農場熱礦水水質基本穩定。

  海洋

  2021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質持續為優,海水浴場水質為優。海南島東海岸海域、西沙群島海域的珊瑚礁生態系統處於健康狀態,東海岸海草床生態系統處於亞健康狀態。

  海水水質

  近岸海域水質 全省近岸海域水質總體為優。優良水質(一類、二類)面積比例為99.77%,劣四類水質面積比例為0.07%。與2020年相比,全省近岸海域水質總體持續為優。超二類的水質出現在萬寧小海、文昌清瀾灣、琼海潭門漁港、三亞榆林港近岸海域,主要超標指標為活性磷酸鹽、化學需氧量、無機氮。

  重點港灣水質 全省25個“灣長制”重點港灣中,20個重點港灣滿足“灣長制”水質目標。小海、老爺海、清瀾灣、潭門港灣、鐵爐灣的個別功能區未達到“灣長制”水質目標,超標指標為活性磷酸鹽。

  海水富營養化 全省近岸海域呈富營養化狀態的海域面積為32.8平方公里,同比增加17.0平方公里。其中輕度富營養、中度富營養、重度富營養海域面積分別為17.1平方公里、11.3平方公里、4.4平方公里,同比分別增加6.7平方公里、9.5平方公里、0.8平方公里。呈富營養化狀態的海域主要分佈在萬寧小海、文昌清瀾灣近岸海域。

  海水浴場水質 海口假日海灘、三亞亞龍灣、三亞大東海3個國家重點海水浴場水質等級為優的天數比例均為100%。與2020年相比,海口假日海灘海水浴場水質等級為優的天數比例持平,三亞亞龍灣、大東海水質等級為優的天數比例分別上升5.6、11.1個百分點。

  典型海洋生態系統

  珊瑚礁生態系統

  海南島東海岸珊瑚礁生態系統處於健康狀態。監測海域造礁石珊瑚有14科33屬137種,活珊瑚平均覆蓋度為16.3%,同比下降1.7個百分點,紅塘灣、亞龍灣、蜈支洲島、銅鼓嶺海域活珊瑚覆蓋度較高。硬珊瑚平均補充量2.8個/平方米,同比增加64.7%。東海岸海域發現珊瑚礁魚類共17科38屬58種,魚類平均密度43.30尾/百平方米,西瑁洲島海域魚類密度較高。

  海南島西海岸珊瑚礁生態系統監測年限不足5年,暫無健康狀況結論。西海岸珊瑚礁生態系統監測海域造礁石珊瑚有9科20屬62種,活珊瑚平均覆蓋度12.3%,同比下降0.9個百分點,海尾海域活珊瑚覆蓋度最高。硬珊瑚平均補充量3.27個/平方米,同比增加151.5%。西海岸海域發現珊瑚礁魚類共13科21屬23種,魚類平均密度108.2尾/百平方米,鄰昌島、大鏟礁海域魚類密度較高。

  西沙群島的珊瑚礁生態系統處於健康狀態。監測海域造礁石珊瑚有12科38屬150種,活珊瑚平均覆蓋度為22.1%,同比下降1.4個百分點,甘泉島海域活珊瑚平均覆蓋度最高。硬珊瑚平均補充量5.76個/平方米,同比增加8.1%。西沙群島海域發現珊瑚礁魚類共26科64屬134種,平均密度146.7尾/百平方米,西沙洲、趙述島和晉卿島魚類密度較高。

  海草床生態系統

  海南島東海岸海草床生態系統處於亞健康狀態。東海岸海草種類為2科4屬4種,平均覆蓋度為32.4%,同比上升16.4個百分點,陵水黎安港海草平均覆蓋度最高;密度範圍為78.9~1474.6 株/平方米,文昌長圮港單脈二藥草平均密度最高;生物量範圍為11.5~506.9 克/平方米,陵水黎安港海菖蒲平均生物量最高。

  海南島西海岸海草床生態系統監測年限不足5年,暫無健康狀況結論。海南島西海岸海草種類為2科2屬3種,平均覆蓋度為31.1%,同比上升1.3個百分點,臨高紅牌海域海草平均覆蓋度最高;密度範圍為4366.2~4437.3株/平方米,臨高馬裊港和紅牌港的貝克喜鹽草平均密度一樣高;生物量範圍為9.7~40.4克/平方米,紅牌港單脈二藥草平均生物量最高。

  主要入海污染源

  入海河流 全省主要入海河流入海斷面水質輕度污染。監測的66個入海河流斷面中,水質優良(Ⅰ~Ⅲ類)比例為48.5%,IV類比例25.8%,V類比例21.2%,劣V類比例4.5%。與2020年相比(53個可比斷面相比),水質優良比例上升3.7個百分點,劣V類比例下降11.2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分別為琼海市竹山溪善集中學、文昌市北水溪龍樓鎮寶陵村寶陵水閘和珠溪河河口。主要污染指標為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和總磷。

  直排海污染源 全省共監測37個日排水量大於(含等於)100立方米的直排海污染源排放口,全年污水排放總量為36705.3萬噸,同比增加5.8%。主要污染物中化學需氧量排放10327.6噸,同比增加0.8%;石油類排放6.1噸,同比減少18.7%;總氮排放3119.9噸,同比增加0.5%;總磷排放84.3噸,同比增加4.9%;氨氮排放569.5噸,同比增加42.4%。

  海洋垃圾 開展海口灣、博鰲灣、三亞灣、洋浦灣4個港灣的海面漂浮垃圾、海灘垃圾、海底垃圾監測。

  海面漂浮垃圾 海上未發現特大塊、大塊漂浮垃圾。表層水體拖網漂浮垃圾平均個數為2494個/平方公里。塑料類垃圾數量最多,佔95.7%,其次為紙質類,佔4.3%。塑料類垃圾主要為泡沫殘渣、塑料碎片、漁線。

  海灘垃圾 海灘垃圾平均個數為232084個/平方公里。塑料類垃圾數量最多,佔78.4%,其次為玻璃類,佔17.1%,金屬類、紙質類、橡膠類和織物(布)類也均有採集到。塑料類垃圾主要為塑料碎片、塑料瓶蓋、泡沫、漁線。

  海底垃圾 海底垃圾平均個數為4304個/平方公里。塑料類垃圾數量最多,佔83.3%,紙質類佔7.1%,金屬類佔4.8%,玻璃類和木製品類均佔2.4%。塑料類垃圾主要為塑料袋、漁線、食品包裝袋。

  土壤

  2021年,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全省土壤環境質量總體良好。

  土壤環境質量

  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完成國家下達的90%的目標任務。全省土壤環境質量總體良好。366個基礎點中,低於風險篩選值的點位佔81.1%,介於風險篩選值和風險管制值之間的點位佔18.9%,無高於風險管制值點位。

  土地資源

  根據海南省2020年土地利用現狀分類面積匯總表(不含三沙市),全省共有農用地3055496.8公頃,其中耕地486907.9公頃(約730.4萬畝),濕地5878.8公頃,園地1216650.6公頃,林地1169397.4公頃,草地1282.1公頃,其它農用地(包括設施農用地、坑塘水面、農村道路等)175379.9公頃;建設用地278929.3公頃,其中城鎮村及工礦用地246091.4公頃,交通運輸用地29547.2公頃,水工建築用地3290.6公頃;未利用地109570.7公頃。

  水土流失

  全省水土流失面積1675.0平方公里,與2020年相比,水土流失總面積減少31.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面積76.2平方公里,其中水利部門治理面積40平方公里,林業部門治理面積36.2平方公里。

  荒漠化

  根據2015年海南省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報告,全省荒漠化林地面積為11.3萬畝,佔全省國土面積約0.2%。2021年昌江縣、東方市和樂東縣完成造林綠化約2.4萬畝,使得荒漠化得到有效遏制。

  農業面源

  全省化肥施用量886500噸,利用率40.6%,農藥使用量15800噸,用量同比分別下降3.4%、3.6%。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89.7%,秸稈綜合利用率87.7%。

  自然生態

  2021年,全省生態質量總體穩定,生態環境狀況等級為優。

  生態質量

  全省18個市縣(不含三沙市)的生態環境狀況指數介於70.36至91.65之間,平均為80.41,生態環境狀況等級為優,全省植被覆蓋度高,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系統穩定。各市縣生態環境狀況等級均為優良以上水平,其中海口、東方及臨高等三個市縣生態環境狀況等級為良,其餘市縣等級均為優,琼中縣、五指山市和保亭縣位列前三。與2020年相比,各市縣生態環境狀況等級未發生變化,整體呈“無明顯變化”特徵。

  生物多樣性

  全省森林覆蓋率62.1%,森林蓄積量1.61億立方米,森林面積3204萬畝。全省共完成植樹造林面積16萬畝。全省陸棲脊椎動物有698種,其中兩棲類46種,爬行類113種,鳥類455種,獸類84種。列入國家一級、二級重點保護名錄的野生動物161種,其中一級保護動物有海南長臂猿、海南坡鹿、海南山鷓鴣等29種,二級保護動物132種。

  全省野生維管束植物有4689種,其中喬木723種,灌木1246種,草本2315種,藤本405種。列入國家一級、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27種,其中一級保護植物有海南蘇鐵、葫蘆蘇鐵、坡壘等10種,二級重點保護植物117種。

  自然保護地

  2021年9月30日,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公園面積426900公頃。全省現有121個自然保護地,其中自然保護區50個(國家級10個,省級23,市縣級17個);地質公園7個(國家級3個,省級4個);森林公園30個(國家級9個,省級18,市縣級3個);海洋特別保護區1個,海洋公園2個;濕地公園12個(國家級7個,省級5個);風景名勝區19個(國家級1個,省級18個)。

  聲環境

  2021年,全省區域聲環境質量總體較好,道路交通聲環境質量總體為好,功能區聲環境保持穩定。

  區域聲環境

  全省18個市縣(不含三沙市)城市區域晝間聲環境質量總體較好,等效聲級平均值為54.2分貝(二級)。區域晝間聲環境質量為二級的市縣11個,佔61.1%;三級的市縣7個,佔38.9%。聲源構成中社會生活噪聲佔64.9%,交通噪聲佔24.2%,工業噪聲佔5.8%,施工噪聲佔5.1%。與2020年相比,全省區域晝間聲環境質量保持穩定,平均等效聲級下降0.1分貝,晝間區域聲環境質量為一級的市縣佔比下降5.5個百分點,二級佔比上升5.5個百分點。

  道路交通聲環境

  全省18個市縣(不含三沙市)的晝間道路交通聲環境質量總體為好,平均等效聲級為64.6分貝(一級)。晝間道路交通聲環境質量為一級的市縣17個,佔94.4%;二級的市縣1個,佔5.6%。與2020年相比,全省道路交通晝間聲環境質量保持穩定,平均等效聲級下降1.6分貝。晝間道路交通聲環境質量為一級的市縣佔比上升了5.5個百分點,二級佔比下降了5.5個百分點。

  功能區聲環境

  18個市縣(不含三沙市)各類功能區晝間總體達標率為92.7%,夜間總體達標率為83.8%。與2020年相比(僅三亞、琼海、陵水、萬寧、澄邁、臨高可比),晝間、夜間達標率分別上升4.0個百分點、3.4個百分點。

  輻射

  2021年,全省輻射環境質量總體良好。環境電離輻射水平處於本底漲落範圍內,環境電磁輻射水平低於國家規定的控制限值;昌江核電廠外圍實時連續空氣吸收劑量率和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濃度未見異常。

  環境電離輻射

  全省陸域各監測點的空氣吸收劑量率處於本底漲落範圍內,空氣、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飲用水水源地水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活度濃度處於本底漲落範圍內,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濃度未見異常。其中飲用水水源地水中總α和總β活度濃度低於《生活飲用水衞生標準》(GB 5749—2006)規定的放射性指標指導值。近岸海域各監測點的海水和海洋生物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活度濃度在本底漲落範圍內,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濃度未見異常,人工放射性核素鍶-90和銫-137活度濃度遠低於《海水水質標準》(GB 3097—1997)及《食品中放射性物質限制濃度標準》(GB 14482—1994)規定的限值。與2020年相比,全省各監測點環境電離輻射監測結果未見明顯變化。

  電磁輻射

  全省各監測點環境電磁綜合電場強度遠低於《電磁環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規定的公眾曝露控制限值12V/m。與2020年相比,監測結果未見明顯變化。

  重點旅游景區和産業園區環境質量

  重點旅游景區

  2021年,全省10個重點旅游度假區環境空氣質量總體優良,優良天數比例介於97.7%~100%之間,除保亭呀諾達、萬寧興隆熱帶植物園等2個重點旅游度假區空氣質量符合國家一級標準外,其餘度假區環境空氣質量符合國家二級標準。8個主要森林旅游區空氣負離子年均濃度範圍2467~6149個/立方厘米,優於世界衞生組織規定清新空氣1000~1500個/立方厘米的標準,對人體健康極有利。

  重點産業園區

  2021年,洋浦經濟開發區、東方臨港産業園和澄邁老城經濟開發區三大重點工業園區環境空氣質量總體優良,優良天數比例介於98.9%~99.5%之間,環境空氣質量均符合國家二級標準。洋浦經濟開發區、東方臨港産業園、澄邁老城經濟開發區、海口江東新區、臨高金牌港臨港産業園、三亞崖州灣科技城、陵水黎安教育創新試驗區等7個園區近岸海域水質均為一類,符合水環境管理目標。

  氣候與自然災害

  氣溫 2021年全省氣候年景屬偏好年。年平均氣溫25.1℃,較常年偏高0.6℃,位居歷史第四位高值。全省年平均高溫日數42天,較常年偏多22天,為歷史第三高值。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90.7小時,較常年偏少82.0小時。

  降水 2021年全省平均年降雨量1784.2毫米,較常年偏少1.0%,位居歷史第三十二位低值。降雨量呈東北多西南少的帶狀分佈。10月異常偏多,2月和4月顯著偏多,其餘各月均偏少。

  碳強度 2020年全省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9年下降5.1%,比2015年下降27.9%,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降碳考核目標。

  氣象災害 2021年全省氣象災害總體偏輕。全年共受10個熱帶氣旋影響,較常年偏多約2個,熱帶氣旋影響強度總體偏弱。區域性暴雨過程達8次,較常年略偏少,強度接近常年。

  森林災害 2021年全省共發生森林火災15起,其中一般森林火災8起,較大森林火災7起,受害森林面積45.6公頃。

  地質災害 2021年共發生小型地質災害68起,均未造成人員傷亡;5起地質災害有財産損失,直接經濟損失61.4萬元。

  海洋災害 2021年全省發生兩次赤潮(綠藻)事件,分別在昌江縣昌江核電碼頭周邊海域和三亞市亞龍灣海域,影響面積0.4平方公里,主要藻類為夜光藻、裂片石莼和滸苔。

  基礎設施與能源

  交通 2021年全省公路總里程41045.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265.4公里,普通國省幹線公路里程3563.2公里,農村公路里程36217.0公里。全省擁有生産性碼頭泊位149個。全年公路客運量4855.2萬人、客運周轉量42.5億人公里;公路貨運量7608.1萬噸、貨運周轉量44.7億噸公里。全年水路客運量1317.0萬人、客運周轉量2.8億人公里;水路貨運量19282.5萬噸、貨運周轉量8710.9億噸公里。

  新能源汽車 2021年全省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為119101輛,同比增長82.86%,全年新增註冊54443輛,同比增長64.98%。

  生活垃圾 2021年全省生活垃圾産生量465.2萬噸,實際處理量446.7萬噸,城鄉無害化處理率為96.0%。

  生活污水 2021年全省運營(含試運營)的城鎮污水處理廠共146座,合計污水處理能力173.3萬立方米/日,同比增加13.3萬立方米/日。其中城市污水處理廠38座,處理能力139.8萬立方米/日。城市污水産生量38552萬立方米,污水處理量38208萬立方米,處理率99.1%。

  能源 2021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耗1271.1萬噸標準煤,同比上升6.8%。其中,原油消費量1137.5萬噸,同比上升0.2%;原煤消費量1133.0萬噸,同比上升10.7%,電力消費量125.1億千瓦時,同比下降9.6%,天然氣消費量50.4億立方米,同比上升13.2%。

[責任編輯: 王雯君 ]
010070300010000000000000011116591128713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