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區不老 風華正茂

2022-05-26 08:44   來源: 海南日報


航拍文昌革命老區村莊南陽村。海南日報記者 封爍 攝

  原題:海南推動革命老區發展,帶領群眾走出一條産業興旺、民生殷實之路

  老區不老 風華正茂

  一陣新雨過後,六連嶺山間,雲霧繚繞。位於萬寧市和樂鎮的六連村,革命烈士紀念碑高高聳立、莊嚴肅穆,大批到訪者前來緬懷先烈,重溫發生在這裡的革命崢嶸歲月。遠處,村裏新建的食品加工廠裏,正加工生産鹹鴨蛋、和樂粽等特色食品,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增收。

  海南革命老區是我國革命老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從1927年9月打響武裝鬥爭第一槍,到1950年5月海南島解放,琼崖革命根據地軍民在敵人封鎖“圍剿”的殘酷環境中堅持武裝鬥爭,“二十三年紅旗不倒”,寫下中國革命史上光輝的一頁。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赴海南考察調研。琼崖老區廣大黨員幹部牢記總書記囑託,以革命精神為指引,積極投身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工作中,為老區建設發展貢獻力量,繪就了一幅産業興旺、生態優美、民生殷實的壯美畫卷。


游客在位於三亞博後村的玫瑰谷游覽拍照。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傳承紅色基因 在自貿港建設中邁出新步伐

  三角梅共享農莊坐落在海口市琼山區革命老區村莊道崇村,是海南知名的熱帶花卉鄉村旅游點,每年吸引大批市民游客前來游園觀賞。

  抗日戰爭時期,道崇村群眾前赴後繼與敵人鬥爭到底,曾先後有200多名青壯年參加抗日遊擊隊奔赴前線。

  紅色基因在這裡賡續傳承。近年來,道崇村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形成了“紅色旅游+綠色産業”齊頭並進的發展局面。“我們依託資源優勢,建成了山柚茶種植基地、紫玉米基地、龍眼基地、三角梅共享農莊等。”道崇村黨支部書記吳海山説,産業壯大帶動村民增收,村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2.38萬元。

  近年來,我省革命老區弘揚紅色革命傳統,主動扛起責任擔當,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發生顯著變化,在加快推進海南自貿港建設中發揮獨特作用。

  綠樹環繞的水塔咖啡,五彩繽紛的手繪墻畫,藏在田園裏的七彩樂園……步入定安縣龍門鎮大山村,一幅鄉村振興的幸福圖景躍然於眼前。

  去年,龍門鎮推進全鎮美麗鄉村建設,大山村基層黨員幹部帶頭搬石頭、清垃圾、美化自家庭院,將一塊塊“巴掌大”的撂荒地和“空心院”,變成了一座座雅致的小花園、小菜園。“過去的日子雖然苦,但艱苦奮鬥的革命傳統不能丟。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共産黨人的初心不能忘。”大山村黨支部書記倪志堅認為,作為歷史悠久的革命老區村莊,大山村要傳承好紅色基因,激發群眾建設家鄉的熱情,為推進自貿港建設作出貢獻。

  老區的底色越擦越亮,這是珍貴的精神財富,更是巨大的發展助力。


海口仁南村食用菌種植基地生産車間內,農戶在收穫菌菇。見習記者 王程龍 攝

  去年9月,我省&&《關於新時代支持琼崖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實施意見》,鼓勵老區充分發揮僑鄉資源優勢,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高利用外資規模和質量水平,以開放合作增強振興發展,發揮老區在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中的獨特作用。

  行走在海口琼山區塔昌村,幾十棟小洋樓掩映在高大的樹木與艷麗的三角梅中。在村口的黨員之家,正中央的顯眼位置挂着一句話:“學黨史,感黨恩,聽黨話。塔昌人民永遠跟黨走。”

  傅後彬、傅後堅兩兄弟是村裏的致富能手,一人一年種植的胡椒收穫約20萬斤。怎麼更好建設家鄉?傅家兄弟從鄉村旅游發展中嗅到了新機遇——他們承包下村裏的農家樂餐廳,重新裝修,計劃不久後開張迎客。

  傅家兄弟暢想著未來:“眼下,海南自貿港正在加快建設,肯定會帶動塔昌村的人氣旺上加旺。我們只要踏實肯幹,日子就會再上一層樓!”

  “琼崖革命老區正抓住振興發展大好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省老區建設促進會常務副會長梁振球&&。

  賡續紅色血脈 聽黨話跟黨走書寫新篇章

  海拔1867米的五指山,五峰如指,似銀筍玉柱聳立在海南的中央。1943年,為反對國民黨反動派壓迫,黎族領袖王國興帶領黎族苗族群眾發動“白沙起義”,開啟了尋求自由解放之路。

  寬敞明亮的小洋樓、乾淨整潔的庭院……踏訪五指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所在地、當年琼崖黨政軍三大領導機關的駐地——黎族村莊毛貴村,參觀者可以清晰感受到,這片革命熱土將紅色基因轉化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

  “現在,我們大力發展冬季瓜菜和五腳豬等特色種植養殖産業,返鄉青年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和農産品收購,我們的村莊變富了,群眾幸福指數直線上升。”毛貴村黨支部書記王海清説。

  近年來,我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的黎族苗族同胞,賡續紅色血脈,緊跟黨走,大力發展産業,實現脫貧致富,走在鄉村振興的幸福大道上。

  白沙黎族自治縣打安鎮打安村,這個距離“白沙起義第一槍”舊址紀念園20多公里的黎族小村寨,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示範點。在這裡,一條條村道乾淨整潔,一棟棟帶有民族特色的“小洋樓”錯落有致。

  “老區承載着黨的初心使命,永遠跟黨走是一代又一代老區人民最真切的心聲。”打安鎮政府三級主任科員羊風極説,黨的十八大以來,當地加大力度改變打安村落後面貌,幫助村民進行危房改造、整村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村裏還建起了蘭花種植基地,鄉親們正搶抓鄉村振興機遇,共奔致富路。

  梁振球&&,海南眾多革命老區村莊一直重視用好紅色資源,先輩們在革命時期的感人事跡激發出群眾愛黨愛國、建設家鄉的熱情。

  山地上種滿了橡膠、芒果等,處處花果飄香……走進東方市華僑經濟區王外隊,只見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作為原中共昌感縣委駐地和抗日革命根據地,這裡“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優良傳統,延續至今。

  “王外曾是我黨領導和指揮琼西南抗日戰爭的中心,村民們全力支持革命隊伍,堅定地跟黨站在一起,與侵略者們頑強鬥爭。”王外隊黨支部書記林朝衝説,近年來,黨和政府先後在村裏建設了排球場、籃球場、文化室、健身器材等基礎設施。村民對黨的工作也非常支持,因道路硬化或排污管道鋪設,需要拆掉一些危房或轉移農作物時,村民們都全力支持。

  代代相傳的紅色記憶,激勵着老區人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海口塔昌村紅色雕塑。海南日報記者 封爍 攝

  激活紅色引擎 群眾過上幸福美好新生活

  五月的三亞博後村,玫瑰谷的花田芳香四溢,令人沉醉。在一望無際的花田裏,辛勤勞作的鄉親們正在用辛勤的汗水澆灌幸福之花。

  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到位於博後村的玫瑰谷景區視察,留下了“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的暖心囑託。這句話被博後村鐫刻在村門口的石頭雕塑上,一直鼓舞和激勵着當地幹部群眾。

  “這幾年來,我們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特色民宿等支柱産業,革命老區村莊發生了巨大變化。”博後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蘇少洪説,博後村民宿産業紅紅火火,如今已經開了55家民宿;村民日子越過越好,2021年,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2.86萬元。

  琼崖革命老區敢啃硬骨頭、攻堅拔寨,取得了脫貧攻堅戰的新勝利。“十三五”時期,海南64.97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群眾人均純收入從4448元增長到12733元;具備條件的自然村100%通硬化路,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全部鞏固提升,農村居民燃氣普及率達95.13%,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2.6%。去年,海南選派駐村第一書記2560人,鄉村振興工作隊2756支、隊員8202人,全面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五網’基礎設施提質增效,進一步推動老區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提高。”梁振球介紹,海南推動環島旅游公路、國道G360文昌至臨高公路、海口羊山大道至定安母瑞山公路、南渡江邁灣水利樞紐工程等一批重大項目在革命老區落地,助力經濟社會發展。

  早些年,文昌市文城鎮革命老區村莊南陽村沒有環村路,一到下雨天,村路就泥濘不堪,化肥、種苗等外界的物資運不進來,村民的勞動成果運不出去,賣不上價錢,收入受到很大影響。

  對此,文昌市委、市政府積極謀劃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南陽村28個村民小組相繼建成環村路,織密路網,穩住了村莊産業發展的基石,燃起了村民不斷向前的希望。現在,每逢採摘季,拖拉機、小貨車把路佔得滿滿當當。車輪沿着道路滾滾前進,笑意寫在村民臉上。

  推動農文旅融合,令琼崖革命老區村莊面貌一新,一個個“紅色村”變成旅游打卡地,一條條生態農業帶變成觀光帶。

  垂釣趕海、稻田觀光、星空露營、居住珊瑚民宿、品嘗土窯海鮮……在臨高縣東英鎮和新村“頭洋·海堂”漁耕文化鄉村旅游點,一個集循環生態農業、創意觀光農業、海洋休閒體驗於一體的研學綜合體驗地已初步形成。

  “我們不斷推進項目發展壯大,帶動更多村民增收。”項目負責人陳萬波説,“‘頭洋·海堂’不僅吸納村民土地入股,還為村民就近提供就業。希望讓村民在參與鄉村建設過程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

  當前,海南革命老區振興步伐不斷加快,紅土地培育着新動能、煥發出新氣象。(記者 劉操)

  老區人民説

  過去的日子雖然苦,但艱苦奮鬥的革命傳統不能丟。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共産黨人的初心不能忘。

  ——定安大山村黨支部書記 倪志堅

  老區承載着黨的初心使命,永遠跟黨走是一代又一代老區人民最真切的心聲。

  ——白沙打安鎮政府三級主任科員 羊風極

  我們的村莊變富了,群眾幸福指數直線上升。

  ——五指山毛貴村黨支部書記 王海清

[責任編輯: 張瑜 ]
010070300010000000000000011116591128684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