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於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的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原題:育好中國種 種好中國糧
——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考察回訪記
萬畝南繁田野闊,良種破土齊萌發。
位於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內的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是習近平總書記此次在海南考察的第一站。這座實驗室,依託和服務於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聚焦種子創新中的重大科學與技術問題,打造種業領域全産業鏈科技創新平台。
從大型科學實驗儀器,到水稻、玉米等多個創新品種的成果展示。總書記邊走邊看,詳細聽取介紹。時隔四年,總書記再次來到南繁考察調研,讓南繁育種人備受鼓舞。
“總書記的到來讓大家對實驗室未來的發展、中國種業的發展充滿信心。”實驗室全體科研人員&&,在今後工作中,一定不負總書記囑託,為實驗室建設發展、為中國種源自主可控、種業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總書記的囑託,我們牢記在心”
種子雖小,卻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國之大者”。種業科技實現自強自立,也是每一位南繁科技人牢記的使命。
在崖州灣種子實驗室,習近平總書記聽取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所長、崖州灣種子實驗室主任楊維才關於實驗室規劃和相關研究工作情況的介紹。
“總書記的到來,讓我們感到非常振奮!”楊維才激動地説。
楊維才內心的激動,不僅源自總書記的關懷,還有近一年來,崖州灣種子實驗室的不斷發展,種業科研力量的不斷壯大。
在總書記的心中,小小的種子有着大大的分量。
對於種業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四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強調,要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時強調,種源安全關係到國家安全,必須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海南積極推進“南繁硅谷”建設,圍繞“種業創新策源地、種業高質量發展引擎、全球交流合作新平台、制度集成創新先行區”的四個戰略定位,計劃10年內在“一城、兩地、三園”的空間格局上,以農作物為主向作物,畜禽、水産種業多領域協同發展,提升創新能力、改善基地條件、優化種業服務、構建産業體系。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給科研人員創造更好的科研環境,助力打好種業“翻身仗”,2021年5月12日,崖州灣種子實驗室正式成立。實驗室由中科院院士李家洋、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擔任名譽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所長錢前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匯集了一批院士級的種業領軍科學家。在籌建運行過程中,科技部、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國家部委高度關注並全方位給予指導支持。
海南省委省政府、三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高位推動,發揮海南資源、要素、區位、政策、制度等優勢,整合要素資源,創新體制機制,為種業集群協同科研提供公共平台,推動南繁科研由分散科研向集群協同科研轉變。成立不到一年的崖州灣種子實驗室,依託南繁科技城正在加快精準設計育種中心等12個公共性開放性科研平台,已建成投入使用大型儀器共享平台、種質資源分子鑒定平台、植物組培轉化平台、野生稻種質資源圃、生物育種專區等實驗平台。
“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南繁考察調研,再次指明了種子之於中國飯碗、之於糧食安全的重要戰略意義。”楊維才説,實驗室全體人員將牢記總書記囑託,銳意創新,加快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平台和基地設施水平,向着更高的目標前進,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貢獻,讓崖州灣種子實驗室成為世界種業的科研高地。
“全國的種業科研力量在這裡協同創新”
亞細胞水平結構觀察設備、種子品質鑒定設備、種子錶型組學研究設備……
走進崖州灣種子實驗室1號樓,3000多&(套)嶄新的高精尖科研儀器設備,按照種子研發流程布局依次展開,為種子進行全流程、多環節的檢測、分析和研究。
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聽取多種高端科研儀器設備的介紹,詳細了解儀器的使用情況。
當天,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執行主任陳凡就種子精準分子設計平台情況向總書記進行了詳細匯報。
陳凡説,實驗室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並得到總書記的高度關注,是過去一年實驗室每位成員共同付出諸多努力的結果。
“崖州灣種子實驗室作為公共科研平台,可以為科研人員創造更好的科研環境。”陳凡説。這些科研人員來自不同的科研機構和院校,大家共享公共科研平台,實現育種聯合攻關,改變了以往因缺少統一的科研平台,大家各自為戰的難題。
根據發展規劃,實驗室建設了開放共享種子創新的技術平台,通過“培訓-資格審定-網上預約-掃碼使用”方式,實現24小時開放共享。
“現在實驗室裏各類高端設備齊全,科研人員不用來回奔波,全國的種業科研力量在這裡協同創新,相互之間的交流合作也更加方便。”中國農業科學院南繁研究院農藝與種業專業碩士研究生任宗梁説。
從去年9月起,任宗梁就在實驗室跟隨科研團隊研究學習。因育種基地和實驗室同處海南,他再也不用像早期南繁科研工作者那樣,因育種場所和科研基地脫節,不得不頻繁往返於海南和各地科研機構之間。
當前,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作為理事單位積極推動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建設,中國種子集團總部遷至崖州灣科技城並支持實驗室建設、大北農集團落地生物育種孵化器,人才、技術資源迅速圍繞實驗室集聚。
陳凡説,下一步,實驗室所有科研人員將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要求,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開拓創新、務實工作,為實現佔領世界種業高地貢獻力量。
“打好種業翻身仗,自主創新是關鍵”
楊維才説,他向習近平總書記介紹關於水稻前沿研究情況時,總書記詢問了“小薇”水稻的産量和品質。
“小薇”水稻是一種超矮稈新型水稻種質,其株高僅為野生型的四分之一,適合立體種植,可實現室內大規模種植和篩選,豐富了水稻室內基礎研究體系的材料基礎。
“小薇”水稻,是錢前院士團隊的科研成果。此外,由他牽頭打造的三亞國家野生稻種質資源圃,現在已移栽從世界各地收集的優質稻種資料一萬份。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在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匯集着很多像錢前院士這樣頂尖種業科研人員,如今實驗室已引進院士團隊18個。他們從五湖四海齊聚於此,懷揣着共同的志向——立志扎根這片廣袤的南繁熱土,在種業科技創新領域開啟一番新事業。
“要圍繞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産品供給集中攻關,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用中國種子保障中國糧食安全。”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調研中的這句話,實驗室科研人員已牢記在心。
“實驗室實行‘揭榜挂帥’項目等自主同成員單位合作的方式,以承擔任務吸引國內優秀科研人員來實驗室,通過雙聘形式開展工作。”陳凡介紹,項目管理採取目標導向、分類評估方式,揭榜團隊項目責任人簽署“軍令狀”,確保落實每年的考核指標。這種創新制度,讓實驗室在短時間內匯集眾多頂尖科研人才。自種子實驗室發布首批項目徵集令後,國內外科研團隊已累計提交109個揭榜申請,其中30%的申請者為頂尖實驗室團隊人員。
隨着實驗室平台的建立和人才聚集,多項科研成果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三亞研究院在天然橡膠等熱帶作物、穀子等作物高效遺傳轉化體系及基因編輯技術,以及南繁育種生物安全體系建設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海南浙江大學研究院在高抗性澱粉的功能稻等特色稻育種方面取得卓越成績;三亞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研發的耐鹽鹼水稻産業推廣示範效果顯著;海南大學三亞南繁研究院和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共同實施的“海南雙季稻畝産3000斤新品種篩選及配套技術研究與示範”,實現雙季稻畝産1500公斤的攻關目標;南京農業大學三亞研究院高位嫁接本校優質學術資源,大豆南繁育種試驗畝産超500斤;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海南創新研究院選育出適宜深遠海養殖的卵形鯧鲹速生優質新品種(係),以及適宜低鹽水域等不同養殖模式的速生抗逆斑節對蝦新品種,有效拓展了養殖空間,推動了相關産業轉型升級;來自崖州灣種子實驗室科研團隊的多篇研究論文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
“總書記在和科研人員互動時,談到了他對南繁的了解,並説他知道農業科研工作者很辛苦,但這份辛苦是值得的。”南方科技大學教授、中國農科院生物前沿技術創新中心主任朱健康説,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展現科研工作者的擔當,學習袁隆平等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扎根一線、勇於吃苦,為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科研工作者應有的貢獻,就是對總書記囑託的最好回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裏。”來自全國各地的南繁科研人員正牢記總書記囑託,追逐着北緯18度的光和熱,開啟新的南繁育種征程,努力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裏。(記者 李磊 李艷玫 習霽鴻)
| 手機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