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看儋州老市村的生態實踐

2022-03-24 08:49   來源: 海南日報


老市村村民參與種植紅樹苗。

  原題:如何將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儋州市海頭鎮老市村開啟一場生態實踐——

  小村新色

  今年春節,在深圳闖蕩十多年、已創辦多家舞蹈培訓機構的程海平,做出一個重大的決定——回到老家海南省儋州市海頭鎮老市村定居。

  他回村第一件事,就是在村口的自家宅基地上蓋房辦民宿,“村口正挨着繞村河道和改造後的蝦塘,以後這裡有魚有蝦,有花有鳥,客人來了可以趕海、抓蝦、抓螃蟹”。

  老市村是坐落於海南珠碧江入海口的一座小村莊,被河水與海水環繞。全村常住人口僅有280多人,年輕人大部分出外務工。但近兩年,許多像程海平一樣的青年選擇返鄉,在村裏開起了小賣部、五金店、圖書館、民宿……

  這份吸引力,源自老市村近幾年生態環境的蛻變。在政府、公益組織的支持下,老市村圍繞村民生産生活需要,修復濕地生態、清理垃圾、改造廢棄魚蝦塘、恢復鹽田和繞村河道……逐步摸索出一條鄉村生態振興之路。

  日前,老市村濕地生態修復及垃圾管理項目,入選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的“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分析老市村的蛻變之路,或許可為更多村莊的振興提供借鑒。


老市村的孩子在參加自然導賞課堂活動。

  本色 一次生態摸底

  一個擁有完善生態資源的村莊,如何激活發展動力?

  老市村邊有條繞村河流,是珠碧江的分支。河流兩岸被青草覆蓋,偶有紅樹林分佈,不時可見白鷺休憩其間,但部分河段也存在河床裸露、河水瀕臨枯竭的情況。有挖土機正在河道上作業,為接下來的河床清淤、河岸修復做準備。

  “小時候,河兩岸都是紅樹林,河水清澈,能看到魚、蝦。”近日,巡邏在河岸邊的老市村村民小組組長譚喜雲看著眼前的圖景回憶道。

  因為處於沿海河口區域,老市村擁有豐富的鹹淡水資源。據《儋縣誌》記載,清朝時期,老市村是海頭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以鹽田為主要經濟産業。

  村民黃茂琼説,大約從1996年起,村口的鹽田被企業徵用開發為魚蝦塘後,加上村莊修路佔用了部分河床,繞村河流的水量逐年減少,裸露的河床漸漸成了垃圾丟棄的場所。

  沒了鹽田,許多年輕人外出務工,村莊活力日漸衰弱。

  2019年,民間公益組織海南省藍絲帶海洋環境保護協會(以下簡稱藍絲帶協會)工作人員考察老市村,邀請生態專家等專業人士對全村走訪調研,希望以老市村為樣本,開展生態修復相關工作。

  “這裡入海口處還有較完整的防護林,有殘存的原生紅樹林。村莊有400多株酸豆樹,不少樹齡在百年以上,是海南酸豆樹古樹分佈最集中的村落之一,這些都是老市村的特色生態資源。”當時的受邀專家之一、海口畓榃濕地研究所所長盧剛説。

  由於老市村是在河口沙地上建起來的,為了家園安全,早期的村民沿着入海口種植了防風林、紅樹林,並修建繞村河道。這種人與環境和諧共生的觀念也代代傳承下來。

  多次走訪後,海口畓榃濕地研究所生態設計師朱秋成認為,老市村有水系、紅樹林、酸豆樹、鹽鹼地、水産養殖産業等基礎,生物多樣性保存較為完好,山水林田湖草沙資源一應俱全,“激活生態資源,建設宜居環境,吸引村民回流,是老市村可持續發展的第一步”。

  增色 一個觀念轉變

  修復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如何增加村民收入?

  隨着承包魚蝦塘的企業經營效益走低,加上養殖尾水直排造成了環境污染,近些年,老市村村口的大片魚蝦塘被廢棄了。如何在改造生態環境的同時增加村民的收入?改造廢棄魚蝦塘成為切入點。

  2019年,藍絲帶協會申請的“海南省儋州市老市村濕地生態修復及垃圾管理”項目,得到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及全球環境基金小額贈款計劃的支持。此後,至2021年間,該項目與儋州市政府開展的廢棄魚蝦塘改造、鹽田恢復、濕地生態修復等相關工作打了一個漂亮的配合戰——老市村建設了30畝生態養殖試驗田,項目工作人員一方面邀請專家來推廣生態養殖技術,一方面組織村裏的養殖代表去萬寧市學習當地和樂蟹的生態養殖方式,逐步引導村民轉變生産觀念。

  在協會的協助下,老市村村民梁寶璜、王貴共同承包兩個廢棄蝦塘來養殖螃蟹。“我們對廢棄的蝦塘做了清理雜草、淤泥等基礎改造,然後將雜魚和螃蟹混養,放菜籽餅來當飼料,不放污染環境的物料,通過魚蟹混養達到凈化水質的效果。”梁寶璜説,這樣養螃蟹,不僅可以降低對環境的影響,而且1年就能基本收回成本。

  譚喜雲介紹,圍繞生態村的定位,老市村對未來的發展規劃也清晰起來:一是繼續改造升級村莊部分廢棄魚蝦塘,建成具有污水處理設施的水産養殖區域,並繼續探索其他生態産業;二是把一部分魚蝦塘恢復成鹽田,設置鹽田歷史文化體驗區,並疏浚繞村河道,不僅可為村民提供更多就業崗位,還可為村莊開展生態旅游打好基礎。

  守着綠水青山,科學利用才能換來金山銀山。朱秋成為這份規劃提供了細節建議——可以沿着河道修建綠道,並在沼澤、濕地等不同區域設置自然觀察點、驛站。

  在生態修復工作中,恢復濕地和解決垃圾問題也是關鍵。藍絲帶協會副秘書長張菁華介紹,通過大量實地走訪調查,工作人員發現老市村存在養殖尾水污染導致濕地破壞、垃圾隨處堆積、村民垃圾分類意識不強等問題。

  為此,藍絲帶協會在老市村開展1800平方米紅樹林濕地綜合修復試點,組織海口畓榃濕地研究所、松鼠自然學堂等公益組織和志願者,與當地村民共同在珠碧江入海口、蝦塘邊等地種植6000棵紅樹苗,並引導村裏婦女組建紅樹林女子巡護隊,助力紅樹林濕地修復。

  與此同時,協會工作人員還在村裏開設自然導賞培訓課程,通過播放電影、普及垃圾分類知識、組織集體清理打撈垃圾等活動,讓更多村民親身參與到環境保護的行動中來。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傳播環保理念,這樣的活動在老市村已持續開展了2年多。

  固色 一場持續接力

  政府、公益組織牽頭之後,如何實現發展的可持續?

  “白骨壤、水黃皮、桐花……我原來都不知道紅樹竟然有這麼多品種。”老市村村民陳愛花熟練地羅列着紅樹樹種,對村裏熟悉的風景有了新認識。

  陳愛花是老市村紅樹林女子巡護隊隊員。近兩年來,村裏部分婦女通過自然導賞課的學習,以及參與種植紅樹、巡護紅樹林等行動,了解到不少有關紅樹林保護的知識。

  隨着各類環保活動走進日常生活,老市村村民逐漸意識到,原來個人行為與村莊的環境變化息息相關。

  “村裏的垃圾清理乾淨,種下的紅樹慢慢長高,大家看到了希望,也變得積極主動了。”譚喜雲説,現在很多村民不僅不亂丟垃圾,還會力所能及地清理海洋垃圾,“連村裏的孩子都知道,塑料袋扔到海裏、河裏會污染環境。”

  “我們從環境保護、生計幫扶、文化建設等方面,助力老市村的鄉村振興。”張菁華説,2年多的項目實踐,希望幫助村民掌握環境治理的技術和方法,並增強環保理念。

  2021年9月,“海南省儋州市老市村濕地生態修復及垃圾管理”項目成功入選“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該案例內容還被彙編成冊,在當年10月於昆明舉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期間發放。

  “村莊的振興發展是需要時間和機遇的,我們所做的事更像是種下種子,然後等它發芽。”張菁華説,如今,藍絲帶協會在老市村的生態修復項目已結束,但在結束之前,協會協助老市村成立了項目管理委員會,成員以當地村民為主,希望在項目結束後,村民能繼續積極整合各方資源,推動村莊環境治理和産業生態化發展。

  正如公益組織所願,老市村村民正在續寫新的生態故事。

  “這個生態堆肥技術,就是定安縣次灘村的村民過來交流時傳授給我們的。”村民王貴是儋州龍馬環衛環境工程有限公司的垃圾運輸車司機,他用新學到的技術,將清運來的樹葉、果皮等垃圾做成生態堆肥,以減少污染。

  在儋州市政府恢復鹽田的基礎上,今年3月6日,老市村舉行了一場鹽田招標會,有30多位村民參加招投標,包括返鄉青年、退休婦女等。

  “製作海鹽是我們村自古以來的産業,現在能恢復鹽田,我也願意回去挑擔制鹽。”60歲的村民符春花説。

  從政府、公益組織牽頭,到村民主動參與共建,老市村的發展迎來了新機遇。

  分析老市村的生態振興經驗,朱秋成認為,政府做清淤疏浚、整合土地資源等硬體建設,公益組織做生態技術培訓、垃圾清理、宣傳教育等軟體建設,“軟”“硬”結合,更能帶動鄉村振興紮實推進。

  “老市村還要做好很多生態修復的基礎工作,才能更好地承接人才和發展機遇。”朱秋成説,希望有更多資源進入老市村,深入挖掘和激活歷史文化資源,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發展多元産業,打開鄉村振興的新局面。(記者 孫慧)

  新聞延伸

  “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是由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籌備工作執行委員會辦公室指導,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主辦的全球徵集活動,收到20多個國家的258個申報案例。

[責任編輯: 張瑜 ]
010070300010000000000000011116591128497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