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島“茗”片韻悠長

2022-03-14 08:27   來源: 海南日報


五指山市水滿鄉居民王雄青手工製作大葉種茶。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如果茶葉能説話,它可以講述一千個故事。

  從龍井裏的西湖山水,到猴魁中的徽州人文,再到川茶裏的茶館市井,每一片茶葉都濃縮着産地的土壤、氣候、風光、人文。而當青翠的葉片化為柔和的茶湯後,它們更是基於千姿百態的地域文化,建構起“一方水土育一方茶”的集體記憶。

  幅員遼闊的神州大地為茶文化的延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即便是在位於大海之南的海南島,悠悠茶香也已綿延千年。尋香之源,故事得從五指山的一片野生茶葉講起。

  黎人採茶,始於藥飲

  3000多年前,當古百越族群的一支漂洋過海渡過凶險的琼州海峽,孤懸海外的海南島迎來第一批原住民——黎族人。他們為了尋找棲身之所奔琼島腹地而去,在五指山一帶的原始叢林間搭起船形屋,從採集、漁獵發展至刀耕火種。


五指山紅茶茶湯。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也許是為了飽腹,黎族人曾將山林裏的草木野果嘗了個遍,嫩枝無毛、葉圓芽肥的野生茶進入了他們的視線。有意思的是,當“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時,居住在海南島的黎族人開始採茶,或許同樣出於藥用之目的。

  相傳很久以前,家住五指山一帶的黎族小夥“獵哥”上山打獵時不幸染病,回家後口乾舌燥、四肢乏力。見狀,“獵哥”的妻子“黎妹”焦急地四處尋找草藥,她從一棵蔥綠的小樹上採回幾片嫩葉,用嫩葉煮水給“獵哥”服用,沒想到“獵哥”的身體很快恢復如初。從此以後,當地的黎族百姓便把這種嫩葉當成了“奇方妙葉”。

  也有民間傳説稱,唐天寶七年 (748年)六月,鑒真師徒和日本僧人榮睿、普照及水手一行第五次渡海時遇颱風,漂至振州寧遠河口(今三亞大小洞天景區)一帶登岸。因水土不服,不少人出現腹瀉、嘔吐、疲乏的症狀,這時幸有一名來自五指山一帶的黎醫採來水滿野茶,送給鑒真師徒一行煮水服用。幾天后,鑒真等人體力恢復,精氣神大振,不禁讚嘆:“真可謂水滿神葉也。”

  水滿一詞,在黎語中有“古老、至高無上”之意。這處位於五指山腳下的黎族聚居地,自古便盛産野生茶,以茶代藥防治疾病,

正是當地黎族人長期與高溫高濕、蛇蟲出沒的生存環境作鬥爭積累的經驗與智慧。


清光緒《定安縣誌》介紹了水滿峒茶。 陳雅如 攝

  究竟是誰率先採擷五指山野生茶而食?如今已無從考證。但據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説推斷,這一歷史至少已有1500年之久。

  成為貢品,蜚聲島外

  從生吃鮮葉到煮水服用,再到晾曬加工成幹茶,茶文化貫穿華夏曆史數千年。有學者認為,我國茶文化興起於唐、發皇於宋、極盛於明清。明清時期,海南野生茶開始頻繁見於各類文獻。其中,清光緒《定安縣誌》記錄了當時以産地命名的4種海南野生大葉種茶——南閭嶺茶、思河嶺茶、水滿峒茶和龜嶺茶,稱水滿峒茶“氣味香美,冠諸黎山,久已有名”。

  山水交融的黎寨深山,遍佈高大粗壯的野生茶樹,這一珍貴的自然資源為何到明清時期才被世人所知?或許,這與“生黎之巢深邃,外人不復跡”有關。

  明代以前,聚居在五指山、黎母山一帶的黎族人不服王化,不與朝廷往來,被中原人士稱為“生黎”。宋代周去非曾於《嶺外代答》一書中記載:“海南有黎母山,內為生黎,去州縣遠,不供賦役;外為熟黎,耕省地,供賦役,而各以所邇,隸於四軍州。”

  在這種幾乎與世隔絕的背景下,長於“生黎”聚居地的野生茶樹不為外人知曉,也就不足為怪了。


省博物館藏唐代三彩茶盤。資料圖

  隨着歷代封建王朝的反復招撫,“生黎”轉化為“熟黎”的人數逐漸增多,為&&向化朝廷的誠意,黎族人便將産自五指山水滿峒的茶葉與沉香、黃花梨等一起入貢,這片小小的葉子這才得以蜚聲島外。

  這段歷史在明清時期的相關文獻中亦有所體現。儘管彼時全島各州縣幾乎均以茶為土貢,但論品質,還是水滿茶最佳。

  清末至民國時期,來自西方的冒險家、植物學家、傳教士、人類學家紛紛登島探險,也為五指山茶文化研究留下了不少珍貴史料。

  “一些艷麗的青藤纏在竹叢上……當地野生的茶樹混雜在其他灌木叢中……這種茶樹出現在野生叢林中,足以説明它是本地原生的。當地人將其葉子採摘後曬乾,帶到集市出售,數量並不多,他們叫它‘黎茶’。”1882年,美國植物學家、傳教士香便文在五指山一帶的黎族聚居地考察期間,便曾目睹當地茗飲之事。


海南山上黎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生産的茶葉標本。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1937年6月,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記者尼克爾·史密斯、倫納德·克拉克從舊金山出發經香港抵達海口,開啟為期兩個月的海南島探險。在他們拍攝的紀錄片《海南紅山之外》中,還能看到當時琼島黎族人圍在一起喝大碗茶的場景,而這也是關於黎族人飲茶最早的影像資料。

  如今,發源於五指山一帶的海南茶文化更加豐富多元,各種茶産品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而在穿越千年歷經制法與飲法的演變後,茶也進一步滲透到五指山百姓的衣食住行和禮俗交往中,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茶文化體系。(記者 李夢瑤)

[責任編輯: 韓昊辰 ]
0100703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467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