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持續推動城鎮內河(湖)治理取得新成效

2022-01-14 08:31   來源: 海南日報


家長帶孩子在海口美舍河鳳翔濕地公園游玩。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原題:近年來,我省持續推動城鎮內河(湖)治理取得新成效

  ——繪就幸福河湖新畫卷

  告別2021年,辭舊迎新,對我省城鎮內河(湖)治理來説,多了一重意義:省域城鎮內河(湖)水污染治理行動,以一份年終“成績單”,開啟新篇章——

  截至2021年底,全省城鎮內河(湖)水質達標率94.2%、優良率44.2%,整體水質狀況達到了治理以來的最好水平。

  作為全國首個從省級層面統籌城鎮內河(湖)治理工作的省份,近年來我省通過建立一套強有力的組織領導體系和一套科學的督導考核機制,找準一條行之有效的治理路徑,探索一個部門協同、綜合治理的實踐模式,不斷推動城鎮內河(湖)治理取得新成效。

  河湖治理 從1.0版向2.0版延續

  時光回溯到2017年11月15日,海口美舍河。彼時彼地,全省推進河長制工作暨城鎮內河(湖)水污染治理現場會(以下簡稱現場會)召開,會議對全省城鎮內河(湖)治理工作進行再動員、再部署。2018年3月,省委、省政府再次召開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啟動新一輪為期三年的治理行動。

  治理城鎮內河(湖),我省起步早、有基礎。早在2015年,我省就率先在全國開展省域城鎮內河(湖)水污染治理行動,積累了豐富經驗。開展新一輪治理工作,既是破解複雜水問題的內在要求、改善生態環境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當務之急。

  從1.0版向2.0版延續,城鎮內河(湖)治理工作久久為功、握指成拳。

  現場會結束後,2018年4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實施《海南省污染水體治理三年行動方案》,進一步擴展城鎮內河(湖)治理範圍,並將城鎮內河(湖)治理納入全省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行動中,由省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聯合指揮部統籌推進。

  在這項涉及多個部門、多個領域的系統工程中,全面統籌與形成合力,是推動治理工作的“壓艙石”。

  一方面,我省從工作方案體系、監督檢查和考核評估體系等規範建立起治理格局,統籌落實全面排查污染源、嚴厲打擊水環境違法行為、強化能力建設、加強生態環境監管、實施綜合治理5大任務。

  另一方面,省生態環境、水務等主要職能部門既分工明確,又密切協作,在建立城鎮內河(湖)監測網絡,加強各市縣及職能部門間的數據共享的同時,依託省河長辦平台,建立聯席會商、聯合督辦、預警約談等工作機制,推動取得“1+1>2”的工作效果。同時,相關市縣注重工作力量整合,統籌推進城鎮內河湖治理工作。


1月10日,俯瞰陵水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連綿成片的紅樹長勢良好。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河湖“逆襲”水質達標率大幅提高

  分別上升44.2個百分點、26.5個百分點——這組數據,是2021年底全省城鎮內河(湖)水質達標率、優良率較2018年4月治理前變化的有力見證,折射出我省在落實治理措施上的持之以恒。

  臭在水裏,根在岸上。在實踐中,我省找準了以“截污+擴容+民生”為基本舉措的內河(湖)治理路徑。其中,為河流截污“清腸道”,是治理黑臭水體的關鍵一步。

  2018年以來,全省累計投入154億元用於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新增城鎮污水處理規模47萬立方米/日,總處理規模達到175萬立方米/日;新建污水管網3800公里,總長度達到6800公里。

  “這有效消除了一批污水管網空白區、雨污混流區,相當部分污染水體治理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省生態環境廳水環境管理處有關負責人介紹。

  河道截污清淤之後,如何增強河道的“體質”,讓其更有生命力?生態擴容、恢復修復水生態系統,成為解題答案。例如,海口、三亞等地在“補”字上下功夫,一手抓污水處理提質增效,賦予尾水“二次生命”;一手抓水系連通,使封閉的內河(湖)水體“活”起來。

  “從污水處理廠出來的尾水,流入桃源河、三亞東河、抱坡溪,成為這些河道的生態補水。”三亞市水務局局長孫德震介紹, 目前三亞市污水處理廠的尾水排放均達到一級A標準以上。

  我省城鎮內河(湖)在從“多病體質”變得“身強體壯”的同時,還注重“民生指數”的考量。

  “我們在昌化江(山榮段)依河而建市民公園,設置了多處休閒廣場、觀景亭等,滿足群眾多樣化的休閒活動需求。”樂東黎族自治縣水務局河湖管理崗負責人黃菲介紹。

  “城鎮內河(湖)治理,不僅是環境工程,還是提升城市形象的民生工程,將曾經的‘人水相避’轉變成‘人水相親’。”省生態環境廳水環境管理處有關負責人&&。

  幸福河湖 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鴨尾溪治理後,刺鼻的味道消失了,還種上了紅樹、修建了步行道,我們都喜歡來水邊遛彎鍛煉。”近日,家住海口海甸島海達路的市民陳詩典説,家門口這條曾經的“臭水河”,發生不少變化。

  聽到這樣的評價,傅一芹很有成就感。

  作為鴨尾溪水污染治理施工單位、葛洲壩(海口)水環境治理投資公司運營部部長,傅一芹見證了鴨尾溪的“蛻變”。“水質改善後,有一位住戶專門給我們送來了錦旗。”她回憶道,鴨尾溪附近有些住戶曾因難忍河水臭味而搬離,如今他們當中有些人已陸續搬回,重回鴨尾溪,與溪流做鄰居。

  從河湖到溝塘,從嗅覺到視覺,人們明顯感受到,身邊的河湖正在“舊貌換新顏”。

  位於三亞市中心的東岸濕地湖,周圍原有生活污水、農業畜禽養殖廢水直接排放,水面漂浮垃圾也有不少。而現在,東岸濕地湖已經大不一樣:被水環繞的生態島上立着小葉榕,美人蕉、鳶尾等植物相互掩映,鷺鳥在其間或駐足或展翅……“在這裡閒坐吹風,就是一種愜意。”“候鳥”老人韓美鳳稱讚道。

  一泓清水帶來的幸福感,流淌在百姓日常生活場景中。

  幸福來之不易,恒守之更加不易。近年來,我省每年組織環保、水務、住建、工信、農業、林業等部門進行實地督查,深入明察暗訪,壓緊壓實治水責任,真正做到守“水”有責、守“水”盡責。

  當前,海南以水環境綜合治理為突破口,在全省下大力氣打一場“六水共治”攻堅戰。其中,“2年消除城市黑臭水體,3年剿滅劣Ⅴ類水體,5年省控國控斷面全部達標”被列為攻堅戰總體目標之一。下一步,我省將不斷鞏固提升城鎮內河(湖)治理成效,進一步改善河(湖)水環境質量,共繪幸福河湖新畫卷。(記者 周曉夢 孫慧 通訊員 盧天梅 實習生 董雅婷)

[責任編輯: 張瑜 ]
01007030001000000000000001111659112826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