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産業園:魚苗蝦苗“上樓記”

2021-12-08 08:32   來源: 海南日報


在文昌市會文鎮的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産業園,養殖戶查看水産種苗生長情況。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原題:文昌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産業園推動水産養殖業發展轉型升級

  魚苗蝦苗“上樓記”

  12月2日,文昌市東風螺養殖戶曾廣能和往常一樣,開着私家車從老家會文鎮海邊村出發,只用了5分鐘就到達上班地點。

  曾廣能的辦公室在文昌市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産業園。今年5月,他和養殖的44個池子的東風螺一起“搬進”園區養殖示範廠房(第一期)。

  “一期養殖示範廠房共2層,樓上、樓下有我們村4戶養殖戶試養的東風螺、東星斑魚苗等。”曾廣能坦言,村民們世代靠海吃海,以前都是露天養殖,如今東風螺住進“別墅”,是個新鮮事。

  為什麼要“上樓”?文昌是我省重要海水魚苗繁育和水産養殖集中區之一,主要有南美白對蝦、東風螺、石斑魚等,其中對蝦苗種産量佔全省的80%以上,特別是會文鎮受益於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被譽為海南“蝦苗谷”。然而,近年來水産養殖粗放發展也帶來一系列環境問題,部分區域沙灘出現污染,有的海域水質下降,養殖産業亟須轉型升級。

  為了守住生態底線,同時保障百姓生計,2020年,文昌市規劃建設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産業園,鼓勵當地養殖戶“上樓”養殖。

  “新鮮”只是感受之一,曾廣能還感覺到,水産養殖“上樓”帶來的許多好處:3年試養期內,園區免收廠房租金、供水等費用。“瞧,這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廠房,不僅結實、抗颱風,最要緊的是,園區統一規劃養殖尾水處理,解決了生態環保問題,讓我們養殖戶沒有後顧之憂。”

  今年8月,養殖示範廠房(一期)二樓,曾廣能等養殖戶的東風螺池子旁邊,又來了一位新鄰居: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産研究所科研人員養殖的23個池子海葡萄。

  冬日的陽光透過透明的屋頂,斜斜地照進養殖池,這些呈深綠色、晶瑩剔透的海葡萄,正在努力生長。

  “海葡萄被譽為‘植物界的魚子醬’,適用於高端餐飲和化粧品精華液原料的提取。和其他的水産品不一樣,這種大型藻類要求水溫不低於16℃、光照充足,適合在廠房頂層繁殖,也是園區吸引我們‘上樓’養殖的原因。”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産研究所管理員莊仁家介紹,海葡萄一般養殖3個月後可銷售,目前市場價每斤達50元至60元。

  細心地留意着這棟養殖示範廠房的“動靜”,曾廣能依然有一個擔心:這種全新的“上樓”産業模式,能讓大家掙到錢嗎?

  水産養殖“上樓”,當然不是簡單的物理搬遷。“為解決近年來城市工業用地緊張問題,推動‘産業上樓’已經成為一種集約用地的新趨勢。”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産業園管委會辦公室主任金喆&&,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強調,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了加速産業集聚,園區主要圍繞種苗繁育企業、科研機構進行招商,目前已經吸引藍海水産、鯤誠水産、晨海水産、海大集團、渤海水産、慈德水産等14家企業和科研院所入駐。

  在金喆看來,園區還是實現多方優勢資源對接的平台。比如,由入駐園區的科研院所提供優良水産養殖品種給養殖戶和企業,對養殖戶進行工廠化、標準化養殖技術的系統培訓,從提高産量、降低成本、抱團發展、增強産市場議價能力等方面實現産業集聚發展。同時,對進駐園區的企業在帶動當地農戶就業、技術推廣示範等方面制定了門檻,最大限度盤活産業園的發展空間。

  放眼園區,入駐的多家企業在加緊建設,挖掘機、吊機正繁忙作業。

  “我們公司主要生産南美對蝦種苗,馮家灣基地建成投用後,由公司自主繁育的‘廣泰1號’南美對蝦年産量可達20萬對,將‘游向’全國市場!”渤海水産育種(海南)有限公司項目經理何強拿着一張施工圖向海南日報記者介紹,項目總投資1.5億元,目前實驗車間、測試車間、尾水處理區等都在抓緊建設,預計一期工程月底可完工。

  “蝦苗養殖‘上樓’,是傳統養殖模式向現代化、工業化養殖模式升級的大趨勢。你看,這是我們規劃建設的2至3層的廠房,將考慮採用一些輕質材料打造,向智能化方向建設,這也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何強説。

  “蝦苗養殖上樓,希望我們的産業也能更上一層樓!”曾廣能滿是期盼地説道。(記者 傅人意 李佳飛)

[責任編輯: 王雯君 ]
01007030001000000000000001111658112814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