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污水治理到底卡在哪?怎麼治?海南這樣破解問題……

2021-12-02 17:52   來源: 海南日報

  原題:海南提出二〇二五年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九成以上

  濯污之策

  11月18日9時許,澄邁縣瑞溪鎮番丁村蓮塘村民小組的中央池塘邊,傳來“嗡嗡嗡”的聲音。該村污水設施協管員曾維存背着割草機,正修剪水塘邊的雜草。

  蓮塘村是海南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探索“建、管、用”一體化模式的試點村莊。今年7月,試點項目開始運行。

  根據生態環境部第三季度情況通報,我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在全國排名第九。

  整體來看,部分村莊村民參與意願不強,設備存在“曬太陽”情況,成為我省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近期&&的《海南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十四五專項規劃》提出,爭取2025年底,基本實現全省行政村及自然村(含農林場隊)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90%以上。

  海南該如何破解上述問題,實現這一目標?


視頻《農村污水治理,到底卡在哪?》

  前期建設卡在哪

  部分村民觀念、習慣難以改變,成為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主要阻力

  在蓮塘村,從村民廚房、廁所等地收集的生活污水,在地下管網中一路流淌,通過層層去污預處理環節,流入濕地系統得到進一步吸附凈化,最終成為清澈的尾水,匯入村中央的水塘。

  “有些村民講風水,擔心修修建建,會壞了風水、影響時運。”提到蓮塘村生活污水治理背後的坎坷故事,番丁村黨支部書記曾維高説,當時為了打消村民的顧慮,他們花了不少功夫。

  不願參與,在蓮塘村南區(老村)的村民中,當時有這樣想法的不止一戶。“因為南區房屋分散,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則,我們對南區的生活污水採取分散式處理模式。”蓮塘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施工單位的項目經理介紹,分散式處理模式需要建設生態溝渠、厭氧池、生態花池、戶型濕地等庭院式設施,但因為村民普遍意願不強、態度搖擺,設施用地難以協調。


五指山市永忠村的一體化微型智能污水處理設備。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攝

  為推動蓮塘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的建設,省生態環境部門與鄉鎮、村等各級管理部門組織會商了不下5次,當地村委會工作人員數次與村戶溝通,最終才協調解決涉及設施建設的用地、用電、用水等10多項問題。

  這些問題既事關項目建設的要素保障,也牽涉到村民觀念、習慣的改變。曾參與建設海口市石山鎮道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馬振放,也有同樣體會。

  “其實施工技術都不算難題,真正的阻力或壓力,是部分村民參與度不高、搖擺不定的態度,有時這樣的心態還會在村民之間相互影響。”作為道育村生活污水處理項目代建方、海口永卓項目管理諮詢有限公司施工管理部項目負責人,馬振放在推動工作過程中,真切感受到部分村民對處理設施的效能心存疑慮,缺乏認同度和配合度。

  強化多級協商機制、提高村民參與度、加強項目建設要素保障……這些是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在具體執行層面需要邁過的“坎”,而在頂層設計一環,還有紮實的基礎調研和長遠規劃的“關卡”要闖。

  2019年,某市共有391個自然村需要進行生活污水治理,其中150個自然村的生活污水治理,由各區隨同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同步實施完成,另外241個自然村,由該市水務局通過該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計劃總投資超10億元,採用“工程總承包+委託運營”模式統一治理。這項治理計劃在2019年內完成。然而,該目標如今還未實現。在該市已建成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中,有些設施還存在難以運行的情況。

  不久前,我省&&了《關於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建、管、用一體化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各市縣應編制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項規劃。在摸清農村人口分佈、已有設施建設運行情況、生態環境敏感程度、生活污水排放去向等現狀資料的基礎上,分類、分階段確定2023年和2025年需完成治理的村莊和建設時序,形成可實施的項目清單。


萬寧市文通村採用人工濕地等生態治理技術處理生活污水。海南日報記者 張傑 攝

  後期運維難在哪

  處理效率不高、使用成本太大、維護專業性強,導致部分設備“曬太陽”

  在五指山市南聖鎮同甲村永忠村民小組,一個刷着深綠色油漆的大鐵罐,杵在被檳榔樹環繞的空地上。

  對於這個大鐵罐,村民們再熟悉不過了。“這是處理我們生活污水用的,已經用了4年,運行很穩定。”村民黃惠英説。

  這大鐵罐就像個魔術師,從鄉親們家裏流出的生活污水,經它之手,就變成了清澈的尾水。然而,如果回到4年前,永忠村的污水治理工作並不順利。

  2017年,五指山市多方籌措資金,採用PPP模式,在多個行政村建設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但由於大部分農村都採用人工濕地的處理方式,因地制宜不夠精細化、污水處理技術適用性不高、污水處理設施運營維護的效率也較低下,導致“建了不好用”的尷尬局面。

  曾經尷尬的,還有居高不下的使用成本——同在南聖鎮的軍民村,就曾“撂荒”過一處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原因是“設施運行産生的電費高”。

  “軍民村曾建了一套設施處理污水,但用了兩三年後,發現設施的抽水泵機耗電量太大,而且越用電費越高,月平均電費數百元,給村集體的壓力比較大。”南聖鎮黨委副書記符國楠説,軍民村的這套污水處理設施後來“曬了太陽”。


農村生活污水經處理後變得清澈。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攝

  為解決這些尷尬的煩惱,從2017年起,五指山市政府不再採用PPP模式建設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項目,改為由政府全額投資,委託五指山水務有限公司作為業主,建設並運營上述項目,提高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集約化利用率。

  當時,在省水務廳的指導和五指山市政府的支持下,五指山水務有限公司以永忠村為試點,建設一體化微型智能污水處理設備,對村莊生活污水進行集中收集和處理。

  由此,一體化微型智能污水處理設備就以深綠色大鐵罐的形象,進入了永忠村村民的視野和生活中。“這一設備處理污水能力是20噸/日,足以消化永忠村每天排放的生活污水。”五指山水務有限公司董事長謝盛武説。

  目前,五指山市已投入運營的一體化微型智能污水處理設備共222&,覆蓋了50個行政村、235個自然村。去年一年,該水務公司共巡檢污水處理設備4440&(次),巡查污水管網2664次,更換設施配件及維護設備223&(次),以保證設備的正常運營。

  此外,永忠村的生活污水處理設備還有一項“隱藏技能”,其自動化智能系統可以實時監測,如遇設備不運轉等異常情況,系統將第一時間通知水務工作人員進行處理。

  與永忠村不同,蓮塘村污水治理試點項目的後期運維,走的是“極簡”路線——

  蓮塘村同時採取了兩種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在布局規整的北區(新村)建設1座日處理規模為14噸的集中式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在村戶分散的南區(老村)建設5套分散式戶型生活污水處理設施。

  其中集中式設施的運維,由項目承建單位省環境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省環科院)聘請1名村民作為協管員協助管理,負責日常巡護、清理管道垃圾、養護植物等工作,省環科院則通過定期維護檢查、網絡視頻指導、受理群眾舉報等方式進行監督和指導。戶型設施則由村民自行管理,村民還可以撥打省環科院的&&電話尋求專業處理。

  省環科院工程師莫凌説,蓮塘村的試點項目意在探索生活污水治理的“建、管、用”一體化模式、村鎮參與模式,以及低成本、低能耗、易維護、高效率的生態化治理及資源化利用模式。

  根據各市縣上報的初步統計情況,目前我省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正常運行率總體達到90%以上,部分市縣正常運行率在85%左右。不正常運行設施數量較多(大於20座設施以上)的有海口、文昌、琼海、萬寧、三亞、陵水、臨高、琼中8個市縣。全省約95%以上的設施由第三方專業機構運營維護(包括建設單位代為管理)。

  治理目標定在哪

  用得起、好用、有效,推進農村生活污水建、管、用一體化治理

  用得起、好用、有效。

  這7個字,是《意見》提出的基本原則,也是許多村民的期待與心聲。

  “講收集管網系統、講沉澱吸附技術,鄉親們聽不懂也記不住,但只要設施能用、好用,大家就會認為拿出土地來建設不吃虧。”文昌市翁田鎮排崀村坡口村民小組正在建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村民小組組長符祥桐認為,村民的口碑,是生活污水治理效果最直接的反饋。

  在解讀《意見》時,省生態環境廳土壤和農村環境管理處有關業務負責人指出,《意見》致力於建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建、管、用一體化工作機制,突出資源化利用的優先導向,確立“用得起、好用、有效”基本原則,分區分類開展污水資源化利用,因地制宜,立足於生態農業,優先統籌推進人畜糞污、生活污水的資源化利用。

  《意見》還強調,要以運行費用低、維護簡單和處理效果相適應作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基本原則,不得追求“高、大、上”。在落實這一基本原則上,蓮塘村進行了有益探索。

  算起來,蓮塘村生活污水處理項目的建設和運維成本並不高:用於設施建設和黑臭坑塘治理的費用約52.86萬元,集中式設施的運維費為7300元/年,包括800元/年的電費、6000元/年的人工費和500元/年的維修費。

  治理效果也看得見:處理後符合排放標準的尾水,排入水塘做生態補水,或排入附近農田成為灌溉用水,就地、就近實現資源化利用。

  《意見》要求,加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監管能力,主要從建立日常監管機制、推進智慧監管、強化考核結果運用等方面着手。

  對此,五指山市已有實踐。當地政府通過借助智慧系統監管手段、委託第三方進行運營管理評審工作等措施,實現對全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精細化管理。

  截至目前,五指山市是我省唯一基本實現行政村及自然村(含農林場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蓋的市縣。“今年9月底,全省農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體治理培訓班在五指山市舉辦,許多參會嘉賓實地察看了我們的設施建設和運維情況。”五指山市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王發順説。

  根據《意見》,在推進建、管、用一體化治理方面,五指山與其他市縣一樣,還需要按下“新按鈕”、採取更加具體的措施。

  這其中,既包括公開公平公正競爭選擇一家市場主體(企業或企業聯合體),建立由市場主體實施的全鏈條長效責任機制;也包括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與村鎮規劃、廁所改造、生活垃圾處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飲用水達標、生態農業和鄉村道路建設等相關工作進行統籌銜接、一體推進;還包括市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連續兩次考核不合格的,就啟動本市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單位退出機制等。

  2025年底,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要達到90%以上。對於各市縣而言,共同實現這一目標的時間正在進入倒計時。(記者 周曉夢 特約記者 孫秀英)

  總策劃:曹健 羅建力 齊松梅

  執行總監:許世立

  主編:孫婧

  版面設計:陳海冰

  檢校:王振文 鄺才熱

  H5文案:許世立

  H5攝像:袁琛

  H5製作:陳海冰

[責任編輯: 張瑜 ]
0100703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12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