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拍位於海南三亞的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
走進位於海南三亞的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一批批耐鹽鹼、抗病害的新品種苗正在茁壯成長,一架架高通量植物表型採集平台正運轉不輟……從實驗室到田野,一粒種子“旅程”的背後,是生物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的深度融合。近年來,海南立足南繁熱土的獨特優勢,以科技為筆、以農業為卷,生動書寫着“良法”育“良品”的案例。如今,海南在服務全國育種創新、助力全球農業提質增效中,扮演重要角色。
種業突圍:好品種的“海南基因”
“和其他省份相比,海南土地面積小,所以農業發展要走‘專精特新’的道路。”海南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黨委書記符史涵認為,作為全國唯一熱帶島嶼省份,海南要走好“科技+”的路子,在“育種”優勢領域持續發力。
國家有需求,“南繁”有擔當。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依託得天獨厚的光熱條件,承擔全國約70%的主要農作物品種培育任務。如今的南繁,早已跳出傳統“冬季加代育種”的單一模式,正加速向生物育種“4.0版”跨越升級,持續釋放動能和潛力。
“黑科技”為海南熱帶育種業發展插上翅膀:崖州灣國家實驗室與華為攜手打造的“繁-未來農業智能樞紐”,搭建起面向農業育種的AI數據基座,育種專家、院校或企業都可以結合自有數據,與專屬AI智能體協同,優化育種流程。
在三亞電子加速器誘變育種實驗室裏,大豆、水稻等種子經輻照“洗禮”,誘導出大量優良突變體,新品種選育效率大大提升。據了解,目前該實驗室已為近200家科研單位提供4000余份試材,並憑藉卓越成效入選農業農村部2025年度農業“火花技術”成果庫,為農業育種注入新動能。

三亞電子加速器誘變育種實驗室內不同表型的植株。
科技下沉:好技術的“落地生根”
好技術只有落地推廣,才能真正轉化為農民的“致富果”。為了讓先進的農業技術走出實驗室,飛進百姓家,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開展“一所對一縣”科技服務行動,鼓勵專家下沉、技術進村,打通科技助農的“最後一公里”。
在海口市遵譚鎮群力村,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品資所蔬菜花卉研究中心的專家定期深入黃燈籠辣椒基地開展技術指導。“有專家帶來的高效水肥管理技術,我們基地的生産效率上去了,辣椒品質也上去了。”企業負責人鐘步庚感慨道。
科技興農:好效益的“遍地開花”
科技與農業的深度融合,正推動傳統農業加速向智慧化、現代化轉型升級,成為推動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致富的強大引擎。
2025年9月,海南(潭牛)文昌雞股份有限公司申報的“海南海口文昌雞全産業鏈智慧養殖標準化試點”項目成功入選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25年國家標準化試點項目名單。公司負責人介紹,該項目通過整合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建立全産業鏈智慧農業標準體系,賦能文昌雞産業,為熱帶地區畜禽智慧養殖提供可複製模式。
在海口市琼山區三門坡鎮的火山荔枝基地,小型農業氣象站、蟲情測報站等智能設備實時監測環境數據,對災情、蟲情等各方面進行實時預警,推動荔枝産量與品質“雙提升”。2025年,海南荔枝出島總量達20.7萬噸,出島産值38億人民幣,價格同比增漲20%至30%。
如今,海南正用科技實力激發熱帶農業産業潛力。未來,海南將繼續發揮獨特優勢,讓更多好品種、好技術走出海南、服務全國、惠及世界。(王夢璇 曹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