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5月推出新課程、進一步拓展服務邊界後,“黎花知音”鄉村公益行項目已逐步探索出一條覆蓋鄉村女性與青年、助力鄉村振興的“精神賦能+技能提升”新路徑。這一始於2023年3月的公益項目,通過持續數年的系列課程與活動,將課堂搬至田野鄉間,精準回應鄉村群眾在個人成長、家庭經營、婚戀溝通與職業發展等方面的現實需求,為海南鄉村振興注入持續的人文動力。
隨着2018年“黎花裏”文旅項目在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啟動,當地産業與生活面貌開始逐年發生變化。然而,在快速社會轉型過程中,不少村民在適應新角色、融入新業態時仍存在認知與能力上的落差。為此,“黎花知音”項目應運而生,致力於以“看得見、聽得懂、聊得來、學得會”的方式,幫助村民提升綜合素養與家庭經營能力,補齊精神成長的短板。

陳麗琴在十月田鎮南嶺村進行課程分享。新華網發
在項目推進過程中,2023年8月,海南大學國際旅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陳麗琴在昌江黎族自治縣十月田鎮的一堂課上提出“你們覺得最幸福的時刻是哪一個時刻”的問題時,發現台下婦女的答案高度一致地圍繞着“孩子成績好”“家裏蓋新房”等家庭問題,卻幾乎無人提及自身感受。這一現象引起陳麗琴的注意。她在課堂上並未採用抽象理論,而是結合自身經歷,通過互動引導婦女關注自我需求、喚醒內在潛能。她強調,“每位女性都應有自己的光芒,找到自身價值並自立自強,才能真正活出自我。”

武丹在十月田鎮好清村進行課程分享。新華網發
貼近生活、注重實操是“黎花知音”課程的普遍特點。海南大學天工書院輔導員、海南大學心理中心兼職諮詢師武丹在一次以家庭溝通為主題的課堂上,從“你平時怎麼和丈夫説話”這類真實情境切入,引導村民學習非對抗性表達。例如,面對一位女性抱怨丈夫不參與家務,武丹建議她換一種表達方式:“我今天從地裏回來又做飯,腰特別酸,想歇一會,你能不能幫忙把碗洗了?”通過將“我的感受+我的需求”融入婦女熟悉的日常場景,有效傳遞了溝通技巧與情感表達方法。

十月田鎮好清村的村民認真聽老師分享內容。新華網發
“黎花知音”課堂參與者涵蓋各年齡段女性,不少人身着民族服飾、背着孩子,或剛從田間趕來。她們或許不熟悉專業術語,卻在“該不該讓孩子學這個”“如何與丈夫更好溝通”等貼近生活的討論中,逐步更新觀念、轉變行為。
時隔一年,陳麗琴再次下鄉時,有學員主動添加她的微信,諮詢家庭溝通問題。她指出,這一變化反映出部分鄉村女性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尋求解決方案”,標誌着內生動力的初步形成。

十月田鎮南嶺村的村民認真聽老師分享內容。新華網發
截至目前,“黎花知音”已組織超過60位來自教育、心理、醫療、文化等領域的專家志願者,走進昌江的各個村莊。項目強調“對話”而非單向“授課”,注重將抽象內容轉化為村民能理解、願接受的語言和案例。

武丹在十月田鎮好清村進行課程分享。新華網發
陳麗琴&&,鄉村課程設計需高度貼合實際,“要講她們生活中的例子,回應她們真實的痛與盼。”武丹也指出,鄉村女性雖不擅直接表達情感,卻容易被真實故事所打動,“她們需要的不是高深理論,而是能用於日常的溝通方法與情感支持。”

陳麗琴在十月田鎮好清村進行課程分享。新華網發
隨着項目持續開展,“黎花知音”逐步從單一女性群體拓展至鄉村男青年,內容涵蓋婚戀心理、就業創業、兩性溝通、禮儀形象等多個維度,旨在幫助鄉村青年拓寬視野、改善身心健康,在鄉村振興中實現個人與家庭的共同發展。
據介紹,項目在2025年5月推出新課程體系,推動男女共同參與學習,通過開設“黎花課堂”新課程、安排專屬的“幸福輔導員”、聯動愛心企業進鄉村等多個亮點工作,營造鄉民之間互幫互助的良好氛圍,培養大家健康積極的生活、交流態度,讓鄉風文明走進各個村莊,幫助鄉村青年解決就業上的難題。
在拓展服務內容的同時,“黎花知音”也在探索可持續、可複製的推廣路徑。目前,項目已初步建立“線上+線下”聯動機制,組建“公益紅娘”團隊,提供婚戀指導與心理諮詢等延伸服務,進一步擴大服務覆蓋面與參與度。

老師們在十月田鎮萬善村與該村學員合影。新華網發
從女性個體的成長,到家庭與社區的聯動,“黎花知音”項目正在書寫鄉村振興賦能的新篇章。隨着活動的逐步深化,這一創新實踐有望成為海南鄉村振興中一股溫柔而堅定的關鍵支撐,為更多鄉村地區提供可借鑒的“精神賦能”樣板。武丹&&,希望“黎花知音”能成為以女性為起點、帶動家庭、輻射社區的精神賦能網絡,為海南鄉村振興提供一個可推廣、可複製的基層實踐範式。陳麗琴也&&會繼續參加“黎花知音”鄉村課堂公益行項目,為海南鄉村振興貢獻力量。(王雯君 房津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