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臨高縣黎安村耕讀山房游客接待中心。新華網發
在海南五指山深處,茶農王菊茹的手機響起清脆提示音:“微信到賬500元。”她將一盒封裝精美的手工茶遞給游客,笑容裏透着踏實。
從人均年收入1.5萬元躍升到2.36萬元,從“守着金山討飯吃”到“家門口吃上旅游飯”,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的蝶變,正是海南以産業發展為紐帶,深化聯農帶農、實現強農富農的鮮活注腳。
機制創新,村民從“旁觀者”變“主人翁”
“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這“三變”改革在海南省臨高縣黎安村耕讀山房項目中落地生根。返鄉創業青年陳江豪探索出“村集體+企業+農戶”的共建共享模式:村民將閒置土地、老舊房屋集中交由村集體統籌,再由村集體代表農戶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農戶既能獲得土地房屋分紅,還可參與項目務工增收。
這一模式徹底激活了鄉村“沉睡資源”,也重塑了村民的角色定位。村民陳學偉算起了自家的“收益賬”:“我家老房子租給合作社改造成食舍,我在這裡打工,每月工資4000多元,房子所有權還是我的,每年還有租金收入。”2025年1月至9月,耕讀山房已接待游客10.24萬人次,實現營業額約318萬元,成為“機制創新帶富村民”的典型樣板。
從“局外人”到“主人翁”的身份轉變,極大地激發了農民參與産業發展的內生動力。海口市美蘭區的文昌雞現代農業産業園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公司統一提供種苗、技術並保價回收,將分散養殖戶納入産業鏈條。五指山市毛陽鎮毛路村的地瓜合作社則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機制,以“保護價”與80戶村民簽訂訂單,發放優質種苗並開展技術培訓,2025年種植面積擴至100畝,預計“紅色地瓜”總産值突破50萬元。

工人展示剛打撈上來的沙蟲。新華網發
特色引領,培育強農富農新引擎
海南的産業振興,不走“千村一面”的老路,而是專打“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特色牌。正如海南光村灣實業有限公司沙蟲養殖基地負責人王博文所説:“要幹就幹別人沒幹過的。”在儋州市光村鎮,王博文看準沙蟲的稀缺性,果斷放棄了海蝦養殖,用模擬生態技術攻克陸基養殖難題,讓原本“只能海邊生長”的沙蟲實現工廠化培育。如今,鮮沙蟲每斤售價60至65元,幹品每斤價格高達上千元,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公司推行“苗種供應+示範養殖技術指導+産品回收”的幫扶模式,帶動村民利用灘塗參與沙蟲養殖,輻射帶動6個沿海村,2890戶農戶實現了增收。
三亞育才生態區的榴蓮基地,則演繹了另一段“從無到有”的特色産業奇蹟。面對國內芒果産業同質化競爭加劇的困境,當地政府與企業聯手轉型發展榴蓮産業,通過改良土壤、優化種植技術,成功實現榴蓮規模化栽培,2023年1.2萬畝基地迎來首採。為了鼓勵農戶種植、降低農戶風險,企業和政府建立了“資金合作+資産合作”聯結機制,企業負責全程技術指導和保底收購,政府補貼60%的榴蓮保險費。據統計,該基地2020年至2023年已帶動周邊3150戶農戶增收,累計助農增收2574.6萬元,讓榴蓮成為農民手中的“金飯碗”。

三亞市育才生態區榴蓮基地。新華網發
東方市三家鎮紅草村發展鱷魚産業,從2015年的零散養殖到如今42.5萬尾鱷魚存欄量的産業集群,從單一賣活體到三産融合的全産業鏈探索,經過十年的發展,成為全國80%鱷魚苗的供應基地。“村集體+龍頭企業+農戶”的發展模式,讓企業與村民緊密相連,成為全國特色産業引領型鄉村振興的樣板。
樂東黎族自治縣佛羅鎮發展金錢樹花卉産業,種植面積達1.1萬畝,年産值12.8億元,目前是亞洲最大金錢樹生産基地、全國唯一金錢樹出口基地。佛羅鎮黨委積極推動普英洲花卉公司與樂東民貴合作社、新安村委會合作,建成樂東首個“金錢樹鄉村振興合作示範基地”,由三方合作逐步向行政村自主經營轉變,探索出鄉村振興産業新道路,讓新安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20萬元。
産業融合,振興跑出“加速度”
“現在村子發展起來了,咱們的日子也紅火了。”毛納村“兩委”幹部王政珠感慨道。這個常住人口不足700人的黎族村寨,依託五指山生態優勢和黎族文化特色,建起精品民宿、黎苗文創展館、黎族長桌宴體驗區等業態,走上了“茶旅文”深度融合的發展之路。如今,毛納村形成了“茶葉種植+文旅體驗+光伏發電”的多元收入結構,2024年,村集體收入達203.76萬元,實現了“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

毛納村的茶園。新華網發
更多産業融合的圖景正在海南鄉村鋪展,讓鄉村不僅“富口袋”,更“富生態”“富精神”:三亞大茅遠洋共享農莊以“農業+N”為抓手,串聯科技研學、康養旅居、生態旅游等業態;屯昌夢幻香山共享農莊則構建“種植香料—加工産品—體驗香養”的全産業鏈,帶動周邊9個村2900多人就業,讓“香産業”飄出“幸福味”。臨高東英國際慢城打造特色的“民宿+”融合發展模式,讓傳統漁村煥發新活力。澄邁咖啡小鎮以“咖啡+旅游+休閒+N”為特色,帶動數千農戶共享咖香經濟。
從“特色突圍”到“融合共生”,海南的産業升級之路,本質上是農民參與度持續加深、受益面不斷擴大的過程。當榴蓮的果香、沙蟲的鮮味、茶葉的清香瀰漫在琼州大地,當農民的笑臉綻放在田間地頭、民宿院落、加工車間,海南正以産業為筆,以聯農帶農為墨,書寫着鄉村振興的“幸福答卷”。(王夢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