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海口大塘稻蝦綜合種養科技示範基地剛捕撈的小龍蝦,蝦體乾淨。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受氣候條件因素制約,我國小龍蝦傳統主産區産能與市場持續需求間存在明顯季節性供需缺口,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産能空白期,海南小龍蝦憑藉優異的氣候條件,早上市,成功闖入全國早蝦市場。
天時地利,自然稟賦鑄根基
海南島屬於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冬無嚴寒,光、熱、水資源豐富。這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小龍蝦反季節養殖創造了不可複製的環境優勢。
海南産出的小龍蝦學名為克氏原螯蝦,生長適宜溫度為15~28℃。當長江中下游主産區進入冬季低溫期,水溫降至5℃以下導致小龍蝦進入休眠狀態停止進食時,海南島依然保持着20℃以上的適宜水溫。這使得小龍蝦在冬春季節仍能保持正常的攝食和生長速率,實現了“人無我有”的反季節上市優勢。
海南島不僅氣候溫暖,水質條件同樣出眾。全島水系獨立且豐富,為小龍蝦提供了優越的生長環境。這種優質的水源環境直接造就了海南小龍蝦殼薄肉嫩、腹白腮凈的出眾品質。
引育並舉,品種優化拓市場
海南小龍蝦種苗以外部引進和本土繁育為主。據了解,目前海南省大多數小龍蝦養殖基地的蝦苗都從湖北或者江蘇運輸過來。引入的蝦苗在海南經過本土化的馴化繁殖,已適應了當地的氣候和水質條件。在海南溫暖氣候的滋養下,生長周期較原産地有所縮短,上市時間更早。
海南正在積極發展並大力推廣本土的蝦苗繁育能力。多年前就有企業嗅到小龍蝦産業的發展商機,將小龍蝦蝦苗引入海南進行培育。海口市東山鎮人林烈瑯在東山鎮打造稻蝦生態綜合種養育苗基地,通過從湖南聘請經驗豐富的稻蝦養殖師傅,在2024年成功實現了小龍蝦的本土規模化育苗。

2025年2月27日,海口大塘稻蝦綜合種養科技示範基地的工作人員正在捕撈小龍蝦。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科技賦能,模式創新促升級
2023年,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研究員王冬梅及團隊首次將“稻蝦共生”模式引入海口市琼山區甲子鎮益新村委會大塘村稻蝦綜合種養基地。針對海南氣候情況,選用水稻為小龍蝦遮陰降溫,同時採用底部增氧技術和有益微生物水質調控方案,選擇營養全面的配合飼料,搭配黃豆和本地青桔渣粉,用益生菌發酵後進行小龍蝦養殖,提升蝦苗免疫力。實踐證明,該方案有助於實現廢物循環利用與生態養殖的雙重目標,讓小龍蝦的蝦線更清透、肉質更緊實。
而在模式創新領域,熱科院生物所與定安縣的合作探索,為稻蝦種養開闢了新路徑。國內常見的稻蝦種養模式是環溝模式,而在定安縣龍湖鎮坡村稻蝦種養示範基地,正積極創新探索無環溝模式。“相比環溝模式,我們反其道行之,將稻田四週的田埂壘高至1米左右,使稻田最深處水深可以達到80厘米左右,適宜淡水龍蝦的養殖。稻田底部整體平整,既能大大增加養殖龍蝦的活動空間,也能保留更多的種稻面積,而且如果將來想改變土地用途,如種植瓜菜等作物,土地無須再進行複雜的改造。”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生物技術研究所、海洋研究室副主任、博士冼健安介紹道。
如今,“一田兩用、糧蝦雙贏”的生態種養模式正在海南加速推廣,科技賦能正成為推動農業産業升級、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力量。
得天獨厚的熱帶氣候讓其在反季節供應中佔據先機,克氏原螯蝦品種的引進與本土培育豐富了市場選擇,稻蝦共養等科技手段則為産業提質增效提供了核心支撐。從田間養殖到市場流通,從單一産業到融合發展,海南小龍蝦正以“齊頭並進”之勢,填補全國市場空白期,同時為地方經濟注入新活力,探索一條熱帶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黃心弦、張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