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海南省三亞市天涯區抱前村零廢零碳生態農業示範區的稻田裏,三亞市天涯區鄉投公司技術員蘇文科正彎腰收起小龍蝦地籠。山泉水順着田埂緩緩流入蝦溝,青灰色的蝦身在網中攢動——這是即將達標上市的紅螯螯蝦,再過不到一週時間,它們將被送往三亞市區的各個酒店和海鮮市場。

這是2025年8月15日拍攝的位於三亞市天涯區抱前村的零廢零碳生態農業示範區。新華網發(黃心弦 攝)
2024年7月8日,海南省農業農村廳、海南省自然資源和規劃廳正式發文推動稻漁綜合種養,稻漁綜合種養在推進鄉村振興和漁業高質量發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三亞市天涯區,正以紅螯螯蝦為切入點,通過稻蝦共生模式蹚出“穩糧食、促增收”新路徑。這只自帶“熱帶基因”的蝦類,正讓撂荒地變身“聚寶盆”,成為鄉村振興的鮮活注腳。

2025年8月15日,技術員蘇文科展示即將上市的紅螯螯蝦。新華網發
生態閉環:稻蝦共生築牢“穩産”根基
在三亞市天涯區零廢零碳生態農業示範區的24畝稻田裏,藏着“不打藥、少施肥”的秘密。8月15日,蘇文科在地頭拿起一隻紅螯螯蝦,向大家介紹示範區的稻蝦共生模式:“蝦的糞便給水稻施肥,蝦為水稻解決害蟲,包括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等,這樣形成一個生態的閉環。”這種天然的“生物防治”,讓示範區農藥使用量降為零。
紅螯螯蝦對水質的“挑剔”,更給生態閉環加了道“保險”。作為熱帶雨林原生蝦種,它只認潔凈水源——示範區選址遠離城區和工業區,灌溉用水引自山頂山泉水。這種“倒逼”機制,讓稻田成了天然的“生態監測站”,也讓産出的水稻和蝦都達到綠色標準。
“穩糧是底線。”三亞市天涯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林應龍介紹,示範區嚴格遵循“保護耕地資源,蝦溝面積不超10%”的規定,在這24畝由原先的撂荒地恢復成的稻田中,水稻選用了優質特色水稻品種“福香佔”,抗病性強、味香,具有推廣示範、鼓勵糧食生産的意義。

2025年8月6日,“海南鮮品”走進三亞灣美食推介會暨“天涯貢此食”新品發布會上,展出紅螯螯蝦製成的龍蝦菜品。新華網發(孫才植 攝)
反季突圍:時間差撐起“增收”空間
“冬季,內地市場上市的小龍蝦數量有限,我們的蝦能賣到將近100元一斤。”三亞市天涯區鄉投公司小龍蝦項目負責人季玉池介紹,每年11月至次年4月,當湖北、江蘇等小龍蝦主産區進入養殖淡季,三亞的紅螯螯蝦正批量上市,靠着“時間差”搶佔市場。
這種“鮮發制人”的優勢,源於三亞市的熱帶氣候。作為熱帶雨林原生蝦種,螯蝦在25℃至30℃水溫中生長迅速,從5至8公分的蝦苗到一兩以上的上市規格僅需兩個月。跟傳統的小龍蝦相比,紅螯螯蝦出肉率是其三倍,成為了搶佔市場的“殺手锏”。每年的冬季,當全國小龍蝦市場缺貨,海南的小龍蝦便主銷北京、上海等地。紅螯螯蝦當前價格60元/斤,最高突破100元/斤,仍供不應求。
截至2024年,三亞紅螯螯蝦總産量達7噸,2025年上半年已收穫6噸。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天涯區紅螯螯蝦攜手海南琼海、海口等地的小龍蝦品種,一同成為了填補全國小龍蝦冬季市場空白的“香餑餑”。

2025年8月6日,“海南鮮品”走進三亞灣美食推介會暨“天涯貢此食”新品發布會上,展出百香果冰鎮天涯龍蝦。新華網發(孫才植 攝)
模式輻射:從示範到共富的“長效”路徑
“荒地變寶地,全靠這蝦苗。”林應龍介紹,抱前村此前曾出現過過度依賴少數經濟作物的情況,一旦市場波動,農戶收入便容易受到衝擊。在稻蝦共生項目啟動後,希望以小切口撬動大産業,帶動山區群眾的種糧積極性,把撂荒地利用起來。
目前,示範項目的收穫,正在帶動抱前村周邊農戶利用撂荒地、自家稻田發展“稻蝦共生”“稻蝦輪作”模式。在示範區取得成效的同時,希望形成一套針對海南高溫及颱風等氣候特點、土壤生物環境特點、涵蓋多種淡水養殖品種、面向農戶的《天涯區稻田共生養殖操作技術指導手冊》。下一步,示範區計劃將在本地建設繁育基地,降低蝦苗成本,讓農戶在自家稻田都能養殖。
夕陽下,螯蝦在稻間躍動,光伏板反射着金光。從24畝的示範區到即將鋪開的數百畝稻田,天涯紅螯螯蝦正用“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的智慧 ,書寫着熱帶高效農業的新答卷——這裡的“穩産增收”,既是餐桌上的鮮香,更是鄉村振興的芬芳。(張瑜 黃心弦 王夢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