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民政廳:一針一線“織”就溫暖民生保障網-新華網


海南省民政廳:一針一線“織”就溫暖民生保障網

2025-07-11   16:52:07
來源:新華網
字體:

  清晨的白沙門海灘,65歲的陳阿嬤俯身拾起一個卡在礁石間的塑料瓶,揚手將“戰利品”扔進麻袋,身後20余位“媽媽環保團”成員的紅馬甲,在朝陽下連成一道移動的堤壩。

  這是海南省“銀齡行動”志願服務最動人的風景線,也是新時代老年朋友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生動體現,更是民政工作“繡花針上見真功夫”的現實寫照。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在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如火如荼的今天,一幅幅溫暖的民生畫卷正在琼州大地徐徐展開。

  一直以來,海南各級民政部門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推動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以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為着力點,用心用情書寫更有溫度、更有質感的民生答卷。

海南省銀齡支援服務隊參加海南省“3・5”學雷鋒紀念日“三個11”暨千名志願者承諾活動儀式。新華網發

  築牢底線:社會救助體系織密“保障網”

  “這筆錢很準時,基本可以保障小孩每月的生活,減輕了我們的負擔。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謝民政部門的幫助!”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孤兒黃然(化名)的伯父老黃説。

  小學六年級的時候,父母不幸因病去世,黃然與哥哥便一起被伯父接來撫養。了解到這一情況後,當地的民政工作人員主動上門,詳細介紹了孤兒基本生活費申請的流程及所需要提交的材料,協助他們順利完成申請。

  此後,每月按時到賬的1540元社會散居孤兒基本生活補貼為兩兄弟提供了一份保障。黃然性格比較內向,話不多,成績很優異,排名年級前十名。

  “錢都用在該用的地方,孩子也爭氣!”伯父老黃搓着手,語氣裏滿是感激和自豪,“這個補貼月月都準時,真是幫了我們大忙!”在海南,像黃然一樣獲得精准保障的孤困兒童有2.1萬名。

  2024年以來,海南省民政廳貫徹《海南省最低生活保障辦法》,持續提高低保標準,推動低保標準城鄉差距顯著縮小,農村低保標準達到城市的97.4%。落實低保擴圍增效,全省城鄉低保對象達18.4萬人,較上年凈增3.3%,增幅全國最高。

  救助標準持續提升、救助制度不斷完善,為構建自貿港背景下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礎。一是低保擴圍顯成效,通過降低重病重殘人員“單人戶”申請門檻、擴大收入豁免與支出核減範圍、減少財産負面清單,將低保邊緣家庭、剛性支出困難家庭納入常態化幫扶,形成救助“梯次緩坡”。二是臨時救助更靈活。簡化救助程序,打破戶籍限制,由急難發生地直接實施救助,2024年以來,全省各級民政部門已幫扶9.7萬人次,發放救助金0.92億元,充分發揮了臨時救助的“再兜底”作用。三是精準識別提效能。依託“大數據比對+鐵腳板摸排”機制,海南省民政廳累計向市縣下發26批12.7萬餘條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數據,將1.35萬人及時納入低保或特困供養範圍。

  “我們正在推動低保標準城鄉區域一體化,讓救助政策更公平地惠及每一個困難家庭。”海南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

海口市秀英區養老服務指導中心老年助餐點內。新華網發

  守護“夕陽”:養老服務托起幸福晚年

  上午11點,海口市龍華區金貿街道長者飯堂飄出陣陣飯香。78歲的林阿婆對着門口的智能終端眨眨眼,三秒完成刷臉認證。“紅燒肉、清炒地瓜葉、海帶湯,才8塊錢!”她端着熱氣騰騰的餐盤,熟稔地走到靠窗的老位置。自從兒女工作調動後,獨居的林阿婆常為做飯發愁。如今步行五分鐘就能吃上實惠可口的飯菜,飯堂二樓還有理療室和書畫角,“這裡比家裏還熱鬧,日子有滋有味。”

  這方飄着飯香的天地,正是海南養老服務體系升級的生動縮影。2024年,老年助餐被列入海南省民生實事項目,由人大代表票決通過。海口市抓住契機,將長者飯堂升級為“社區養老樞紐”。在金貿街道站點的二樓新設健康驛站,老人們飯後可享受免費血壓監測和中醫艾灸。同時,智能系統還自動關聯醫保數據,慢性病用藥記錄可以直通社區醫院。定期開設的智能手機課,讓老人可以視頻通話、線上掛號。

  “以前送餐是任務,現在是情分。”志願者王阿姨正為九旬的李奶奶剝蝦殼。作為“椰島銀輝”銀齡行動的一員,她見證着互助養老的溫情傳遞:低齡老人服務高齡老人,累計服務時長可兌換未來照護服務。這種“公益志願互助”模式已在全市孵化212支志願隊,讓數千名身體健康的老人從“被服務者”變為“服務提供者”。

  小飯堂背後是大布局。海口市以63家長者飯堂為錨點,構建起“1個街道養老中心+22個社區服務站+6萬家庭”的“一刻鐘養老服務圈”。全省推廣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建樞紐帶站點進家庭”模式,建成養老機構132家、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203家、長者食堂118家,為特殊困難老年人提供探訪關愛服務19萬人次,開展經濟困難老年人失能評估服務5萬餘名,實施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9800余戶,建設家庭養老床位1900余張,在1381個城鄉社區開展居家養老服務。

  隨着長者食堂、社區服務的進行,銀發經濟越來越不容忽視。截至2024年底,海南省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183.06萬,佔全省常住人口17.4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24.03萬人,佔全省常住人口11.83%,“候鳥”老年人佔比高,養老康養産業發展需求旺盛。每年來海南休閒、養生、養老的“候鳥”老年人超過100萬人,約佔全島人口數量的10%,是發展養老康養産業的潛在客戶。

白沙黎族自治縣開展社會救助入戶核查。新華網發

  聚焦全省老齡化發展趨勢和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海南省民政廳緊扣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以“孝心民政·樂養海南”“椰島銀輝”品牌為引領,實施五大養老服務提質行動,開展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做好探訪關愛服務。

  面對老年人口“規模較小、增長較快、高齡長壽、失能率高”現狀,這些冒着熱氣的餐盤托起的不只是飯碗,更是“老有頤養”的海南承諾。從一碗飯到一張網,從社區角落到跨省聯動,海南正用最樸素的民生智慧作答:發展的速度,永遠追得上銀發的溫度。

  向新而行:民政服務提檔升級暖民心

  在五指山毛陽鎮空聯村,村民王大哥舉着手機對電線桿上的藍色標牌“掃一掃”,“叮”的一聲,手機彈出三維地圖:村衞生站往東300米,村小學向北拐兩個彎。

  “以前送貨總在橡膠林裏迷路,現在連放牛娃都認得二維碼路牌了!”他笑着把剛拍的“智慧路牌”發進家族群。這正是海南“鄉村著名行動”的縮影——鄉村道路命名1661條,製作路牌1179塊,採集上圖3萬餘條,讓每一條小路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證”。

  廣州來的小陳和女友刷了下身份證,10分鐘就在三亞市民政局婚姻登記處領到了紅彤彤的結婚證。“原以為要回老家折騰半個月,沒想到在度假時就搞定了!”

  海南全省22個3A級婚姻登記處,同時還開通了婚姻登記“跨省通辦”,非海南戶籍居民在海南就能領證,婚姻登記“跨省通辦”讓愛更便捷。去年,全省服務了1811對,像小陳這樣的異地新人,旅拍領證成了自貿港新時尚。

  同樣的變化還發生在琼海殘疾人阿明身上,他發現自己的存摺每月都在“悄悄變厚”。2024年10月15日這天,兩筆補貼準時入賬:困難生活補貼130元、重度護理補貼290元——比2023年分別多出20元和40元。

  海南殘疾人政策聚焦 “兜底保障精準化、康復服務專業化、助殘流程數字化”,通過提標、擴面、智能賦能,切實提升殘疾人獲得感。阿明等殘疾人不用填表申請,更不用跑證明,系統自動抓取他們的殘疾證和低保信息完成了補貼的發放。

  焦殯葬公益屬性,強化政策引領,對殯儀服務、殯葬用品、公墓安葬價格虛高加強監管和引導,殯儀館內治喪費用均價由5100元降至3600元,降幅29%。機構內骨灰盒均價由1700元降至600元,降幅64%,有效減輕了群眾喪葬負擔。

  從保亭孤兒準時到賬的基本生活補貼,到琼海殘疾人自動發放的困難生活補貼和重度護理補貼;從金貿街道的長者飯堂到廣州情侶領證的便捷體驗——這些點滴變化的背後,是海南民政系統堅守“民生為大”的初心使命。

  陵水黎族自治縣護苗驛站組織困境兒童參觀海南黎安國際創新試驗區大學城趣味英語課堂。新華網發

  未來五年,海南將聚焦全省老齡化發展趨勢和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紮實推進“三三”(三級服務網絡、三類服務形態、三方協同機制)養老服務體系,不斷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養老服務需求。完善覆蓋低收入人口的動態監測和常態化救助幫扶機制,推行“大數據+鐵腳板”方式,逐步實現“人找政策”與“政策找人”的結合,精準確定保障對象、科學制定保障標準,實現應保盡保、應救盡救,切實兜住底、兜準底、兜好底。建立健全殯葬領域跨部門綜合監管機制,推動向便民、惠民、利民和生態化、文明化、可持續化轉型。

  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推動民生建設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海南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我們將始終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讓自貿港的民生底色更暖、幸福成色更足!”

  護民生發展,守民生初心。當自由貿易港的浪潮奔涌向前,這份厚重的民生答卷,正成為海南最溫暖的底色。(張瑜 林一帆)

【糾錯】 【責任編輯:張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