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海口4月22日電(記者陳凱姿)“為了綠色環保,我們酒店不再主動提供牙刷、梳子、剃鬚刀等一次性用品。”游客在海口希爾頓酒店辦理入住時,前&工作人員總是耐心地介紹早已實施的環保舉措。
“無廢城市”建設離不開一個個“無廢細胞”。作為“無廢海口”的一個“細胞”單位,該酒店還按照要求將小瓶洗浴用品全部更換為定制大瓶包裝,以減少固廢污染和資源浪費。
近年來,海南依託“無廢細胞”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加速構建“無廢島”生態雛形。

建設中的海口市海南中心項目。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海南中心項目是海口首批“無廢工地”。項目安全總監陳珠海介紹,工地採用了可循環利用鋼模板、第四代空中造樓機等先進設備,顯著減少了建築廢棄物的産生,項目收尾後各類設施均可拆除進行二次利用。
三亞市蜈支洲島是國家5A級景區,這裡的“無廢試驗”已進行多年。在生活垃圾分揀站,環衛工人熟練進行分類;在餐廳,餐廚垃圾經兩次分揀去除紙巾、貝殼和金屬後才能下島;在園林,粉碎的綠化垃圾腐熟後作為肥料,全部就地利用。
蜈支洲島旅游區副總裁陳燕冬説,該旅游區自2020年起購置14&垃圾回收分類和清理轉運設備,設置1100余個分類垃圾桶。環保團隊每月都要帶着剪刀、網袋,對整個島嶼沿線、周邊海域的漁網、塑料製品等進行清理。

蜈支洲島旅游區工作人員在水下清理漁網等固體垃圾。新華社發
昌江黎族自治縣是海南水泥、鐵礦石的主産區。當地以國家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建設為契機,引進多家資源循環利用企業,讓歷史累積的工業尾礦“涅槃重生”。
一些選礦廠開展懸浮磁化焙燒技術改造,推動鐵回收率由原來的60%提升至85%以上。通過焙燒的尾礦,還可被下游水泥、建材企業綜合利用,基本實現尾礦零排放。昔日“水泥之都”,正逐步蛻變為“循環經濟樣板”。
一塊塊廢棄混凝土被做成景觀小品;為參會人員提供3500套生物降解文具;咖啡渣加上塑料瓶做出襯衫……博鰲零碳示範區是海南展示“雙碳”實踐的重要窗口。今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期間,低碳體驗展區吸引了不少國內外嘉賓前來體驗。“我們希望借助這一‘零碳會客廳’,傳遞綠色低碳理念。”海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應對氣候變化研究中心負責人胡小飛説。

3月26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新聞中心,一名媒體工作者在領取可降解按動中性筆。新華社記者 杜瀟逸 攝
“廢物”能變“寶物”。前不久舉辦的第五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在參展、搭建、出行、餐飲、物流等方面各個環節使用環保可重復利用的材料,多家參展企業也展出了融入綠色低碳理念的綠色産品。
一個個“無廢細胞”的生長,正為這座熱帶島嶼注入綠色動能。2024年,海南可降解塑料製品替代率達80%,裝配式建築面積佔新建建築比重超75%,多個大型活動實現碳中和。
今年,海南省將制定洋浦近零碳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謀劃打造工業園區低碳示範,謀劃啟動“無廢島”建設,並形成全域“無廢城市”建設梯隊,繼續彰顯從“生態綠島”向“低碳創新島”轉型的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