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具熱帶濱海風光的老牌旅游城市三亞,跳出觀光賞景的傳統旅游産業發展模式,不斷拓寬游玩空間邊界,以更豐富的旅游産品供給、更優質的旅游市場服務,日益成為國內外游客嚮往的度假勝地。與此同時,三亞以科技創新驅動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從旅游城市過渡到旅游科創並舉的現代化濱海城市,自貿港科創高地和國際旅游勝地的功能建設顯著提升,三亞崖州灣科技城開發建設5年來累計招引企業破萬家,加快邁向千億級産業園區。新動能、新業態、新質生産力為三亞發展提質升級注入不竭的澎湃動力。

三亞崖州灣科技城,聚焦南繁種業和深海科技兩大核心領域。
便利、多元、舒適
高質量打造國際旅游勝地
熱帶氣候、陽光沙灘、雨林奇觀是三亞的金字招牌。2024年,三亞接待游客3400萬人次,同比增長4%;接待入境過夜游客72.7萬人次,同比增長145%,入境游客總花費5.6億美元,同比增長322%。三亞國際郵輪訪問港旅客&&境吞吐量首次躍居全國首位,三亞市登記游艇總量位居全國第二。
大東海海灘上躺滿“老外”,讓人仿佛置身異域;海面上,水上飛人、動感飛艇等新型項目更受“老外”青睞。韓國游客樸宇哲一家四口,在大東海離海最近的酒店租了一個月的房間。“我們準備在三亞過春節,感受中國不一樣的熱鬧喜慶年味。”樸宇哲説,現在有直飛航班很方便,可以來這裡體驗跳傘、潛水、高爾夫等豐富的活動。
三亞市體育旅游協會會長馮超介紹,目前大東海濱海水運動樂園正全力打造“全國首個潛水主題公園”,提升海洋旅游服務品質,把大東海建設成為“三亞潛水之城會客廳”,帶給全球游客更多樣化、全方位的玩海體驗。
截至2024年12月,三亞已開通29條境外航線,覆蓋包括首爾、新加坡、莫斯科、大阪和塔什乾等21個主要國際航點,極大提升了三亞作為國際旅游目的地的可達性和吸引力。
“外國游客紛至沓來,得益於寬鬆的入境免簽政策和日益增多的國際航線。”三亞市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局局長黃興&&,全面放寬優化過境免簽政策,並新增三亞鳳凰國際機場口岸為過境免簽人員&&境口岸後,與海南59國人員入境免簽等政策相互協調、梯次互補,形成疊加效應,增強了三亞對國際游客的吸引力,韓國、蒙古國和越南等成為新興的主要客源國。境外演藝人員、觀演旅客等與三亞的交流交往更加便利,助力三亞打造國際旅游勝地。
走進三亞市中醫院,診室裏有許多金髮碧眼的“洋面孔”。“經過兩次針刀治療後,身體局部疼痛等症狀均得到明顯緩解。”俄羅斯游客安德烈·尤裏耶維奇已經是第三次專程來體驗中醫藥診療,他覺得中醫針灸見效快、效果好,推薦了很多家人朋友到三亞康養度假。
三亞市中醫院副院長袁愛林&&,醫院設立專門特色診療部,配設翻譯人員為外國游客提供問診服務。目前,已有超過10萬名境外游客借旅游便利在三亞感受到了中醫藥維護健康的魅力。
近年來,三亞憑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豐富多彩的人文資源,不斷豐富“度濱海假、游主題園、逛免稅店、聽演唱會、玩音樂節、看品牌展、探首發秀、拍婚紗照”的全季、全時、全域、全齡、全溫、全息旅游消費場景,塑造世界級旅游消費力。
為滿足國內外游客多元化需求,三亞不斷提升旅游服務品質,優化旅游體驗。從語言溝通、文化理解到服務細節等方面入手,全方位提升國際化服務水平,讓游客感受到賓至如歸的溫暖。

三亞深海科技創新公共平台項目通過竣工驗收。(三亞發布)
引才、創新、突破
高標準建設自貿港科創高地
古郡煥新續繁華,科技創新逐夢飛。三亞崖州區是海南歷史最悠久的城郡之一,先秦時設置象郡,崖州古城、崖城學宮、新石器遺址等古建、文物匯聚。如今,在這片三亞歷史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地區崛起崖州灣科技城,搭建深海科技創新、南繁科研育種、熱帶農業科技創新和全球種質資源中轉等四大平台,重點承接新興産業,成為三亞培育産業轉型新業態,激活經濟發展新動能,打造自由貿易港新標杆的重要增長極。
走進崖州灣科技城,充滿“後現代感”的實驗室裏機械臂自動抓取試驗樣品,産學研一體化中心裏,科研人員一派忙碌景象。目前,崖州灣科技城集聚了眾多高水平科研機構和企業,截至2024年12月,40個省部級以上科創平台落地,其中國家級平台5個;院士創新平台10個(工作站8個、創新中心2個),博士後平台15個(科研工作站7個,創新實踐基地8個),初步形成以國家級科創平台為中心、優質科研資源和多元創新主體加速集聚的高質量發展新布局。
經過60多年發展,每年來自全國29個省份的700多家科研單位和企業、近7000名科研人員到海南(主要是三亞)開展南繁工作。我國近70%的農作物品種都經過南繁加代繁育。同時,南海海域是中國面積最大、水域最深的海區,深海海域相對封閉,是全國唯一具備深海科研條件的海域。三亞還是進入南海的橋頭堡,三亞南山港已打造成為“以科考為主、貨運為補”的綜合性特色港區,為深海科技産業發展提供保障。
“已累計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3368人。”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副局長李丕學介紹,已設立院士創新平台10個、全職引進“兩院”院士6名;建設博士後科研平台15個,招收博士後人才300餘人。先後啟動26個科研平台項目建設,匯聚21家科研院所和19個高校分支機構,落地崖州灣國家實驗室、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級科創平台和省部級科創平台,科研基礎不斷提升。
崖州灣科技城全力構建科研機構、高校、高科技企業與金融資本深度融合的研學産金“四合一”科技創新模式。目前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等40余家科研機構和中國種子集團、隆平高科等龍頭企業加速集聚,形成了良好的産學研合作生態。
“2024年,崖州區研發經費投入高達31億元,同比增長24%;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9億元,專利授權量佔全市54.1%,高新技術企業增至177家。”三亞市崖州區區長童立艷&&,深海科技産業協會及無人裝備産業聯盟的成立,推動了海洋高端裝備製造發展。
三亞市市長陳希&&,自貿港科創高地的功能建設顯著提升,三亞現代種業加快發展,國家熱帶農業科學中心綜合實驗室等科研項目加快建設,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總部核心科研基地等重大科研平台建成投用。引進一批種業産業鏈企業,集聚各類種業CRO服務主體70余家。深海科技産業加速集聚,三亞海洋實驗室實體化運行,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海南省海洋災害綜合防治能力建設項目完工。深遠海多功能科學考察船“探索三號”在三亞入列。深海潛水器、水下機器人等關鍵設備和部件逐步實現本地化投産。

游客在三亞亞特蘭蒂斯酒店內的水族館游玩。近年來,海南相繼建成三亞亞龍灣、海棠灣等9個濱海旅游度假區和酒店集群。
開放、改革、活力
引領“兩地建設”成形起勢
“水深則魚悅,城強則賈興。”三亞以政策制度保障為基礎,將打造一流營商環境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圍繞打造“旅游勝地”“科創高地”,在政策服務、資金保障、涉企服務提升、政務服務優化、行政審批提速、社會信用體系發展等多個方面,努力提高經營主體滿意度,為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三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季端榮&&,改革科技創新立項政策制度,投入專項資金支持科技專項。聯合省科技廳設立海南省科技計劃三亞崖州灣科技城聯合項目,立項支持198項,獲省財政資助4000萬元。自主設立三亞崖州灣科技城“菁英人才”科技專項,累計立項支持272項,項目總經費1.27億元。
同時,積極探索財政資金支持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印發《三亞崖州灣科技城推進支持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方案(試行)》,徵集32項園區優質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已有12個優質項目通過專家評審。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組織園區機構參加省級職務科技成果賦權試點改革;不斷壯大科技服務人才隊伍,對崖州灣科技城入駐單位進行自費參加培訓的技術經紀人給予50%學費補貼。
人才聚則産業興。“率先開展外國人來三亞工作許可實施單向認可措施,多點發力為外籍人才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務。”三亞市營商環境建設局局長牛晶晶&&,截至目前,持三亞市有效工作許可證的外籍人才已有686人。組織實施《外國人在海南工作指導目錄(2024年)》,對聘用在目錄範圍內崗位的外國人不受限制,為各企業單位引才引智提供便利優惠政策。
“60歲持外國綠卡人士創辦最前沿的生物育種公司,敢不敢投入資金支持?科技城敢!”隆平生物技術(海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隆平生物)創始人語帶哽咽,“正是科技城的魄力和膽識,讓靠千萬借款起步的企業度過了最艱難的創業期,如今融資估值超過40億元。”
在崖州灣科技城的全方位支持下,隆平生物“長大”了,如今掌握2個生物安全證書和93項國內外授權發明專利,在園區興建的研發大樓也順利封頂,全國布局的7家子公司,有4家放在了科技城。
風勁正揚帆。在近日舉行的三亞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上,陳希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堅定不移培育新質生産力,在創新引領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上奮力爭先,前瞻部署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快培育新質生産力,建設具有三亞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産業體系。高水平建設國際旅游勝地和自貿港科創高地,為將海南打造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和引領我國新時代對外開放重要門戶作出三亞貢獻。(記者趙穎全 嚴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