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7日,三亞市崖州區委印發《三亞市崖州區“制度創新年”行動方案》,啟動“制度創新年”行動。三亞崖州以制度創新,推動形成社會發展活力,成效初顯。
新華網海口7月11日電(張瑜 吳超逸)為引導農民科學種植,以科技助力農業生産,破解産業單一問題,三亞市崖州區首創“農業+科技+博士村長”發展機制,引進了大量博士人才,以“智”助力鄉村振興。
種植基地裏,易克賢和陳愛玉抱着剛采收的蘆筍。
博士智慧培育“蘆筍奇蹟”
“哇,今天這蘆筍又長高了好多啊,易博士你可真牛!”一大早,來到蘆筍地的三亞市崖州區臨高村村民陳愛玉就大聲稱讚道。
她口中的“易博士”,是村裏的“博士村長”易克賢。易克賢,作為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三亞研究院環境與植物保護研究所的研究員,也是三亞市崖州區引進的,定向服務臨高村的一名“博士村長”。在臨高村的蘆筍示範種植基地裏,一棵棵的小蘆筍莖稈筆直、翠嫩欲滴,易克賢正教着陳愛玉如何採摘新鮮的蘆筍。
兩年前,陳愛玉在腳下這片撂荒多年、堆放厚厚一層建築垃圾的邊角地上,遇到了初來乍到的易克賢。閒談之餘,易克賢卻告訴她,他要改造這塊近兩畝的撂荒地。
陳愛玉起初當易克賢是在開玩笑,因為她知道,這塊地已經荒了多年,村民都一致認為它“沒有用了”。沒曾想,易克賢開始連日在鄉間地頭走訪調研。在摸清了臨高村的村情、社情、農情後,易克賢就馬上開始“整活”。
易克賢在摘蘆筍。
易克賢的團隊發現,臨高村在産業發展方面存在人多地少、産業單一、綠色生産技術缺乏等問題。於是,易克賢決定以發展高效綠色生態農業為目標,一是針對傳統的豇豆産業,開展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集成示範,促進豇豆産業的提質增效和産業升級;二是引進斑斕、百香果、蘆筍等特色作物的新品種,同時開展立體生態複合種植技術的示範,發展臨高村的新興産業。
易克賢團隊用挖機開墾出一塊平整的土地,但仍舊面臨着濱海沙地不保水、鹽鹼度高、肥力不足等問題。於是,他們採用施撒木屑、廢棄蘑菇菌包基質解決土壤保水問題,並鋪撒羊糞、雞糞等有機肥和納米生物菌肥改良土壤,還在地裏安裝誘蟲燈,以防夏季高溫蟲害多的問題。
“長出這麼多蘆筍啊!”沒過多久,看到地裏的蘆筍齊刷刷地冒出來,陳愛玉瞪大了雙眼,露出難以置信的表情。
不到兩年時間,這塊撂荒的邊角地生長出了1.1畝的蘆筍,另一側的白色“紗帳”裏則種上了不打農藥的綠色蔬菜。眼看著家門口這塊垃圾成堆的鹽鹼地搖身一變為特色産業示範地,陳愛玉也從“質疑者”變成了易克賢的“仰慕者”,她堅定地説:“以後就跟着‘易村長’幹了!”
“蘆筍每天能長出30厘米,1.1畝地每天能收二三十斤,每斤售價30元,進入豐産期後,年畝産量可達三四千公斤,農民增收不成問題。”易克賢説。
魏立民博士正在搬運文昌雞雞苗。
如今,依託於熱帶地區氣候優勢,臨高村的蘆筍每天都茂盛生長,蘆筍種植已逐漸發展為當地特色農業中的“朝陽産業”。易克賢這一“博士村長”帶着團隊,讓“蘆筍奇蹟”在臨高村生動上演,也讓一項項科技成果繼續在田間地頭開花結果。
“博士村長”遍地開花
2022年,三亞市崖州區陸續引進18所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193名博士人才,組成27支“博士村長”團隊,採用“1+1+N”發展模式(即1個“博士村長”團隊,服務1個村社區,帶動N個産業發展)服務27個村(社區),打造了“農業+科技+博士村長”發展新模式。被引進的“博士村長”們,圍繞發展特色産業、科研成果轉化、農業技術指導等內容,在各鄉村開展了多樣化的幫扶,取得了許多突破性進展,充分發揮了人才在鄉村振興中的智力和科研技術優勢。崖州區也&&了相關政策,在保障“博士村長”利益的基礎上,努力引導更多的高層次人才留在家鄉、扎根田野、建設鄉村。
除了易克賢,其他“博士村長”工作隊也同樣在崖州大地的各個角落各盡其才、各展其能:夏勉博士團隊在長山村開展南美白對蝦養殖項目、熊國如博士團隊在城東村發展特色食用菌産業、陳青博士團隊在三更村對芒果和木薯等作物種植進行病蟲害檢測、魏立民博士團隊在赤草村創新文昌雞育種與養殖……一個個“博士村長”扎根田間地頭,挖掘産業振興、鄉村振興的“致富經”,將專業論文書寫在鄉村大地上,以“智”賦能鄉村振興迸發新活力。
2024年,崖州區在“博士村長”項目基礎上,繼續打造“院士村長”項目,柔性引進兩院院士。截至目前,崖州區已迎來4名“院士村長”,這為崖州區的農業科研、産業孵化、鄉村經濟、人才培養等方面釋放了更多智力紅利,鄉村振興內生動力再次被大大激發,“崖州振興”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