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回家了,我牽掛了145天的心也終於放下了。
今年1月3日,一頭雄性短肢領航鯨在三亞海棠灣受傷擱淺被發現,在多單位協作下被送到三亞海昌生物保育中心救治,大家為它取名“海棠”。經過專業保育人員和愛心志願者145天的悉心照料,“海棠”被成功放歸大海。
7月4日,我跟隨考察團隊前往南海,根據“海棠”信標顯示的位置信息搜尋它的蹤跡。在“海棠”的活動區域內,考察團隊觀測到了大量短肢領航鯨群體,經科研人員確認,“海棠”放歸大海後生存狀況良好,我也完整見證了它這趟回家之旅。
5月26日,在“利洋358”科考船上,短肢領航鯨“海棠”準備被放歸大海(無人機照片)。
對於短肢領航鯨,我並不陌生。此前,我曾多次跟隨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前往南海進行深潛鯨類動物調研。在南海的碧波中,我拍攝過許多次短肢領航鯨,它們在海中成群結隊地前行,自由自在的樣子讓我印象深刻。
這是2023年6月27日在南海某海域拍攝的短肢領航鯨。
鯨豚救助是世界難題,鮮有救助成功的案例。去年一頭侏儒抹香鯨“藍寶”在海南三亞擱淺,經過約28小時、100多人次的接力救治,最後還是不幸離世,專家解剖後在它的體內發現了大量塑料垃圾和一頭剛成形的鯨寶寶。這個結局讓無數人感到難過。那時我想,我能不能拍到一頭鯨豚動物被救助後成功回家的故事,給更多關心這些“海洋精靈”的人帶去希望。
7月5日,在海南島東部海域,考察團隊成員在船頭觀測。
7月6日,一群短肢領航鯨在海南島東部海域暢游(無人機照片)。
“危情六日”
“海棠”被救助的前六天是它生命最為危險的時期。到達三亞海昌生物保育中心時,它已十分虛弱,無法在水中自主保持平衡,隨時都有側翻溺斃的危險。保育中心緊急給它製作浮標,同時,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在志願者群裏徵集潛水員志願者來幫助托扶“海棠”,配合獸醫、保育員完成抽血等各項檢查。
微信群裏,志願者報名的信息不斷“刷屏”。所有志願者按3小時一班,輪流站在水裏扶着“海棠”,以免它發生側翻。一月份,三亞氣溫很低,人穿着濕衣站久了會渾身寒冷。為了“海棠”,所有人都堅持了下來。
1月9日,三亞海昌生物保育中心的獸醫熊椿霖(左一)在志願者的協助下對短肢領航鯨“海棠”進行治療。
為了監測“海棠”的健康狀況,獸醫需要定期在志願者的協助下給它抽血。每次抽血,都需要升起救助池的升降&&,讓“海棠”身體的一部分露在水面,志願者站在周圍安撫它。
不過,淺水環境容易讓“海棠”出現應激反應。有一次,它突然攻擊了一名志願者。即便如此,志願者們仍然不離不棄。
經過六天的救援,在志願者和保育員的精心照料下,“海棠”開始自主游動並進食,大家懸着的心終於放下了。
身體好轉後,海棠每次呼吸時都會噴出大量水花,讓我在救助池邊接受了多次“洗禮”。
1月8日,“海棠”在三亞海昌生物保育中心的救助池裏。
1月11日,短肢領航鯨“海棠”在三亞海昌生物保育中心救助池內。
回家的曙光
為了擴大運動範圍,增加活動量,三亞海昌生物保育中心決定將“海棠”轉移到室外的大水池。
1月10日,“海棠”在三亞海昌生物保育中心的救助池裏。
三亞海昌生物保育中心提前兩天將室外水池的水全部換了一遍,志願者和保育員潛入水底全面清理,以防有異物將“海棠”刮傷或者被其誤食。
1月21日,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的志願者在三亞海昌生物保育中心清理異物,防止短肢領航鯨“海棠”開始在戶外水域活動後吞食異物受傷。
1月21日,多位志願者最後一次下水檢查異物,隨後在岸邊待命。室內外人員配合,一邊驅趕一邊用大魷魚誘惑。終於,“海棠”從室內緩緩游出,但隨後就一直在原地打轉。見狀,保育員跳下水,用魷魚慢慢引導。“‘海棠’游起來了!”岸上爆發出一陣歡呼。
1月21日,三亞海昌生物保育中心的工作人員在水中觀察短肢領航鯨“海棠”的狀態,以免其發生意外(無人機照片)。
這是1月21日在三亞海昌生物保育中心拍攝的短肢領航鯨“海棠”(無人機照片)。
此後,三亞海昌生物保育中心為了增加“海棠”的活動量,選擇採用拋喂的方式吸引它的注意力。慢慢地,“海棠”開始在水裏下潛、翻滾。大家看到了它回家的曙光。
經過幾個月的恢復訓練,“海棠”的體長從擱淺時的3.6米長到了3.7米,胸圍也從1.9米長到了2米,恢復情況喜人。
1月21日,在三亞海昌生物保育中心,短肢領航鯨“海棠”被轉移到室外水池。
重返家園
5月25日,“海棠”正式踏上回家的旅途。
放歸要經歷好幾個階段,挑戰重重——潛水員拉網把它從室外趕到室內並轉移到擔架上,再由卡車將它吊到特製的水箱裏,最後轉運到船上。
5月25日,在三亞海昌生物保育中心,潛水員將短肢領航鯨“海棠”移入擔架內。
5月25日,在三亞海昌生物保育中心,潛水員用拉網準備轉移短肢領航鯨“海棠”。
經過多方力量協助,特製水箱裏的“海棠”終於登上“利洋358”科考船。為了盡可能讓它回到熟悉的棲息地,專家組選擇了距離三亞70&&的一處海域。這意味着“海棠”需要在陌生的環境中度過不尋常的11個小時。
5月25日,在“利洋358”科考船上,志願者在觀察短肢領航鯨“海棠”的狀態。
放歸前夜,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反復確認放歸方案,值班人員輪流看護“海棠”,每隔幾分鐘就給它澆水降溫,同時監測它的體溫和呼吸頻率。
凌晨2點,海面一片漆黑,只有“利洋358”科考船後甲板的燈光照着海面。
值班人員發現“海棠”呼吸變得急促,由每五分鐘三次變為每五分鐘七次。科考船緊急停船,工作人員齊心協力為“海棠”更換新的海水。功夫不負有心人,“海棠”的呼吸恢復了平穩。
5月25日,在“利洋358”科考船上,大家給短肢領航鯨“海棠”調整位置,防止其側翻。
5月26日,在“利洋358”科考船上,連夜輪值後的工作人員躺在地板上休息。
“到達目的地了!”
凌晨4點,駕駛室內發出通知。剛剛還躺在船艙地板上休息的人們又忙碌了起來——調整吊機位置,做放歸前的最後準備。凌晨5點多,海面迎來了第一縷曙光,天被染成了淡紫色。工作人員緊張地反復確認着“海棠”的身體狀況。
5月26日,在“利洋358”科考船上,工作人員在進行短肢領航鯨“海棠”放歸前的準備工作。
隨着科考船的龍門吊將擔架慢慢吊起,天也亮了起來。大家小心翼翼拉動牽引繩,調整吊裝“海棠”的擔架位置,向船尾移動。早晨6時18分,“海棠”進入大海,開始自主游動。志願者放飛無人機,在上空繼續監測它的狀態。過了一會,“海棠”噴出了一口長長的氣柱,大家歡呼了起來:“它噴氣了!”
5月26日,短肢領航鯨“海棠”在&&&游動(無人機照片)。
蔚藍色大海中,短肢領航鯨“海棠”張開雙鰭,重新“擁抱”久違的家園。保育員和志願者站在甲板上看著“海棠”的方向,久久不願散去。
7月5日,一群短肢領航鯨在在海南島東部海域浮窺。
“大魚海棠”暢游在蔚藍之中,這是給鯨豚救護者們最好的禮物!

記者:張麗蕓
編輯:呂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