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位於儋州北面海域的申能海南CZ2海上風電示範項目現場,工作人員正有序開展風機鋼管樁沉樁工作,為海上風電裝機提供固定式基礎支撐。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通訊員 王小軍 攝
原題:申能海南CZ2海上風電項目、大唐CZ3海上風電項目建設並行提速
讓海風“點亮”千家萬戶
5月23日,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起重船“天沨10號”在轟鳴聲中運行,一根巨大的鋼管樁被穩穩提起,垂直插進穩樁&&中央,依靠自身重量和液壓錘助力緩緩下沉,最終插入海底65.6米處。
海天一色中,這片施工海域的動靜顯得微不足道,事實上,這根鋼管樁是夯實工業重器的基礎——它長達95.7米,直徑最大處8.8米,重量更是達到驚人的1639噸。
這根形似“定海神針”的鋼管樁是申能海南CZ2海上風電項目的42號海上風機單樁,也是該項目第六根進行沉樁施工的單樁,能在天氣變化多端的海上為形如風車的海上風電機組提供固定式基礎支撐。
未來,這片海域將豎起67根單樁,支撐67&9MW風電機組源源不斷地産生清潔能源,並網後每年能提供清潔電能38.2億度,滿足約200萬個三口之家一年的用電需求。
站在巨大的“定海神針”前,潘偉傑顯得非常“迷你”。作為中國鐵建港航局集團有限公司申能海南CZ2海上風電項目工程部部長,他通過手中的對講機調度着近百名工人,將這個龐然大物按計劃完成沉樁。“沉樁施工需要約40個小時,哪怕只是安裝一個吊鉤都需要一兩個小時。”潘偉傑説。
起重船“提溜”起單樁,對準穩樁&&中間被稱為“龍口”的圓孔垂直放下。“一定要垂直!”潘偉傑介紹,&&四週共有8個千斤頂,以抵消單樁下沉過程中受風浪影響出現的偏移,以確保單樁垂直沉入海底。
夜已深,“定海神針”完美進入“龍口”,在月色和燈光的共同照拂下慢慢下沉,一點點被海水掩蓋。沉樁完成後,沒有歡呼與慶祝,潘偉傑和同事們將迅速拆除穩樁&&,投入下一根單樁的安裝準備中。
與此同時,同樣燈火通明的還有洋浦海上風電産業園,為實現9月份前産出60&H10000-242型風電機組的目標,技術工人們正搶抓進度,全面鋪開生産。“我們生産的風機將提供給正在建設中的大唐CZ3海上風電項目,目前已完成5颱風電機組的交付,後續將按照計劃,每月生産10&到12颱風電機組,實現循環産出。”海南洋浦海上風電産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林青松介紹,目前園區一期項目主要負責安裝風機主機,二期項目建成後還能在園區就地生産塔筒,三期工程則會將整個園區打造成“零碳産業園”,實現園區綠色智慧能源管理。
據悉,申能CZ2海上風電示範項目和大唐CZ3海上風電項目均是海南“十四五”期間第一批通過自然資源部審批的海上風電項目,也位列我省規劃的11個海上風電場示範項目。兩個項目全容量投産後,每年可提供清潔電能近75億千瓦時,相當於2023年海南全社會用電量的15%,同時可節約標煤225萬噸,減少各類大氣污染物排放量超1000萬噸。
“自然資源、區位優勢、政策利好、市場廣闊,這些優勢吸引我們到海南布局。”大唐海上風電副總工程師何智龍介紹,海南對綠電需求很大,應用場景也很多,未來這些綠電還可用於制氫、儲能等。下一步,大唐集團將力爭“十四五”期間在海南繼續投入資金300億元以上,實現“十四五”末期裝機容量超過500萬千瓦,助力海南自貿港綠色清潔能源島建設。
無論是陸上風電産業園生産的熱火朝天,還是海上單樁沉樁施工的如火如荼,隨着我省“向海圖強”“向綠圖強”的步伐向前挺進,永不停歇的海風將轉化成源源綠電,點亮千家萬戶的燈。(記者 吳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