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崖州文化 傳承千年文脈-新華網


弘揚崖州文化 傳承千年文脈

2023-09-29   08:42:05
來源:海南日報
字體:

  原題:2023崖州文化研討會上,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和民間文化傳承人匯聚一堂

  弘揚崖州文化 傳承千年文脈

  城市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崖州文脈傳承千年,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如何推動崖州文化等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成為眾多專家學者關注的重點。9月28日,在2023崖州文化研討會上,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和民間文化傳承人匯聚一堂,聚焦“傳承·創新——自貿港視域下的崖州文化”,共同研討崖州文化傳承、文化品牌共建和文旅深度融合的思路和方法。

2023崖州文化研討會活動現場。海南日報記者 王程龍 攝

  崖州文化源遠流長

  “作為中國最南端州郡的古崖州,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因子,保存了豐厚的文化遺産。”著名非遺專家、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苑利認為,黎族打柴舞、崖州民歌、疍歌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凝結着崖州人民的獨特智慧和文化精髓,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

  作為海南民間的古老歌種之一,崖州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它曲調豐富,抑揚頓挫。

  “海南島是歌謠的世界,尤其崖州人,常常在搖儂歌裏入眠。傳唱甚廣的崖州民歌,千百年來,持續發揮道德教化、興教勸學的社會秩序穩定器作用,深受當地群眾喜愛,是中國文化史的組成部分。”崖州文化研究者孫有餘透露,俗名為“呱”的崖州民歌是獨具特色的海南傳統代表性文化品類,它以詩意的語言、嚴謹的韻律、質樸的咏唱在崖州傳唱千年。

  崖州民歌最早僅在文人墨客間填詞吟唱,後來逐漸在民間傳開,內涵變得更加豐富。進入新時代,隨着中國傳統文化熱潮的興起,專業演員、民歌傳承人和本地戲曲愛好者演繹的崖州民歌等曲目開始走上各類舞&,受到熱烈追捧和傳唱,形成一股海南島本土音樂熱的小氣候。“目前三亞、樂東等市縣陸續開展了崖州民歌走進中小學校園傳承活動,琼&師範學院成立了崖州民歌研究中心,深受師生喜愛。”孫有餘説,在眾人抱薪、文旅合力的努力下,崖州民歌傳承發展呈現新氣象,有效助力海南文藝市場的繁榮發展。

  崖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商舶往來的重要支點,是海洋文化、嶺南文化與中原文化交匯融合的節點。崖州文脈代代相傳,在崖州文化研究學者、廣東技術師範大學民族學院教授陳光良看來,作為文化載體的多種方言在崖州並存,就是崖州文化世代傳承的重要見證。

  清光緒《崖州志》記載:“崖州有六種語言,即軍話、邁話、客話、番話、儋話、黎話。”“相鄰城內外三坊四廂的居民,竟然各講軍話與邁話,而城外卻有客話、黎話、儋話、番話等多種語言並存。‘方言島’的現象,反映了崖州歷史文化的多元和包容,折射出崖州地區歷代社會氛圍的融洽、文脈相傳。”陳光良説。

研討會現場,觀眾在認真聽講。 海南日報記者 王程龍 攝

  崖州文化代代相傳

  三亞屬古地崖州,千年古韻悠悠,文脈綿長不絕,崖州文化豐富的內涵對當今三亞乃至海南的發展建設都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在中國文化地理版圖上,‘崖州’二字有着特殊的含義。”三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中華傳統文化在崖州”組委會副主任劉耿介紹,崖州曾是中國最南端的州郡古城,也曾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支點。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原文化開花結果,借海上通道與東南亞乃至全世界産生連接,又因此讓這片土地較早承接了現代海洋文明。

  “三亞的興起、成長,乃至發展到今天成為世界旅游之都,源自歷史悠久的海洋文明。”廣東省社科院研究員、著名社會經濟史專家葉顯恩認為,三亞的興起、成長,乃至發展到今天成為世界著名濱海旅游城市,離不開歷史悠久的海洋文明。

  “崖州地區具有獨特的南繁育種優勢,被我國育種專家譽為中國的‘種業硅谷,南繁寶地’。”陳光良説,憑藉天時地利人和,崖州以其獨具“天然大溫室”“綠色基因庫”的優勢,創造了中國南繁育種的光彩業績,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千百年來,崖州漁民深耕海洋,仰給魚蝦為利,港埠鄉墟,交易興旺。與海結緣的漁民疍家風習禮俗,彰顯南海海洋文化的鮮明特色。”陳光良説,如今,龍舟競渡、漁舟唱晚、風味美食等,依舊是崖州地方文化亮麗的風景。

  一座老屋只有三面老墻托住半個房頂,卻牽動着無數人的崇古之心,這就是崖州水南村的盛德堂。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鳴認為,提到崖州文化一定要提“盛德”精神,它是中原文化進入海南,由官員愛國精神與當地民眾正氣一身融合産生的一種新的精神。“綿延不絕的文化活水,濡養了歷代崖州學子,激勵一代代崖州後生奮發圖強、不甘人後。”

  崖州文化傳承弘揚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是民族精神之“根”。跨越千年時光,崖州保存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産。汕頭大學文學院教授高小康認為,“新時代,加強傳統保護離不開激活歷史遺産的精神內涵,讓往昔‘復活’。”

  “海南有很多特殊的地方物産,要以創新的眼光在保護中促進建設,以建設強化保護。”張鳴認為,要跳出崖州看崖州文化,從中原文化與崖州文化、崖州文化與世界海洋文化等角度出發向外看。還要學會跳出當下看崖州文化,要從未來的視角,注重崖州文化的傳承保護與發展。

  “建議可以打造崖州文化博物館,與大陸文化相比很有特色、十分稀缺,是展示崖州文化的窗口。”陳光良坦言,應加快建設黃道婆紀念館、鐘芳紀念館及崖州名人廣場,進一步挖掘紅色文化、漁民文化,讓崖州兒女記住鄉情、留住鄉愁,使海內外游客了解崖州歷史文化。

  寧遠河、大小洞天、落筆洞……在當今旅游風氣大興的時代,三亞地方風景和風物,可以遵循發現、命名、書寫的方式進行系列的開發和傳播,為發展旅游提供新的資源。“三亞旅游轉型升級,要善於在不斷升級更新的旅游項目中注入本土文化基因,保持屬於三亞的獨特魅力。”孫有餘説。

  業內大咖分享行業洞見,提供深度觀察認識的同時,一些新生力量也用其富有新意的年輕視角,為崖州文化的發展建言獻策。

  “要讓IP形象講故事,讓文化‘活’起來。”海南文化創意研究院院長,北京故宮特邀簽約設計師房景峰認為,必須要充分挖掘當地的文化資源,利用IP形象打造文化産品,形成特有標誌,促進非遺文化的創造性轉化,為崖州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開闢新路徑。(記者 李夢楠 黃媛艷)

【糾錯】 【責任編輯:韓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