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族秀 中國情”五指山市民族時裝“村秀”持續上演。五指山各鄉鎮村民組成民族時裝“村秀”代表隊,黎族苗族同胞身着特色服飾,以文化、農特産品、民間技藝等為內容走秀,帶領現場觀眾感悟民族風情、領略當地特色風光。

“村秀”舞&:創新傳統元素 傳遞環保之音
近日,在海南省五指山市南聖河畔的小島公園,小橋“變身”走秀T&,村幹部和村民一同上&,或穿着特色水果IP服飾,或手拿蜂蜜、地瓜、五指毛桃等特色農産品依次登&展示,一場以“喜悅”“遇見”“重生”三個篇章組成的毛道鄉專場“村秀”,吸引眾多市民游客前來參觀。
在第一個篇章“喜悅”中,一位身着水稻稻穗裙子的模特引人注目。“為契合豐收節的主題,在‘喜悅’這一篇章,毛道鄉用60斤的水稻稻穗設計出了這樣一條‘豐收女神’的裙子。”毛道鄉黨委書記黃凌鳳介紹,60斤的稻穗意味着豐收的希望,更意味着糧食種植在村民心中沉甸甸的重量。
毛道鄉是傳統的黎族村落,“遇見”篇章以創新理念注入傳統服飾,舞&上村民們或身着黎族傳統服飾,或穿着融入少數民族元素的創意服飾,上演出濃濃的地方韻味與民族風情,展現着黎族文化之魅力。當地村民撐着透明雨傘,行走在鳳凰花花道,也成為了現場的一道靚麗色彩。黃凌鳳介紹,毛道鄉有五指山最大的一顆鳳凰樹,這一場景也由此設計而來。
“我所穿的裙子由雨傘骨架製成,這一篇章裏模特們身穿的服裝都是廢舊衣物、窗簾等廢舊物品的二次加工。”參與“重生”篇章走秀表演的模特毛道鄉人大主席盧姣靈説,除民族傳統服飾與創新外,毛道鄉還向在場觀眾傳遞出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環保理念。

毛道鄉環保隊工作人員劉燦也是該篇章的一名模特,她介紹,為這場演出能達到預期效果,他們準備了一個多月,“重生”篇章內所展示的走秀服裝均由村民們共同製作完成。
這些衣物的設計者正是黃凌鳳,村民們合力將其設計變為實物,向現場觀眾傳遞當地的環保之“聲”。黃凌鳳&&,該篇章通過變廢為寶的方式傳達出再生利用的環保理念,近年來,毛道鄉一直致力於環保宣傳工作,通過成立環保中心、以兌換積分換生活物品促進村民養成垃圾分類意識、舉辦環保培訓班等形式,讓村民樹立環保意識。
黎錦技藝:非遺文化在傳承與發展中引領鄉村振興
五指山市是黎族苗族聚集地,擁有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文化傳承發展離不開手藝人的培養,近年來,五指山市致力於開展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工作,開辦黎族織錦培訓班、傳習所等保護場所。
走進五指山市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習所,來自該市各鄉鎮的居民聚集於此,男女老少都在此學習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據該傳習所工作人員黃雪靜介紹,傳習所於2014年成立,在2020年開辦培訓班。培訓班的老師以國家級、省級及市級傳承人組成,每年會舉辦2至3次黎錦技藝提升培訓班。

“我接觸黎錦39年,從2010年開始給學生們上課,累計培訓了上千名學生。除了傳習所的培訓外,農閒時我也在白沙黎族自治縣、五指山市區多個學校進行培訓。”在傳習所內進行織錦演示的市級傳承人黃忠英説道。據悉,該傳習所成立至今,舉辦的培訓已經達到18期,其中職工多數是本村和周邊村的村民,目前一共有55名員工,其中有20名脫貧戶。
1999年出生的小夥張俊揚就是傳習所的一名員工,他説:“我從技校畢業後開始從事與黎錦相關的工作,公司以計件的方式結算月工資,月結工資達1500元至3000元不等。”作為年輕一代,張俊揚認為,在非遺文化傳承上多開傳統培訓班能讓更多的人了解黎錦,在黎錦創新發展中也應當保留黎錦的傳統元素,在培訓中宣傳黎族文化,在傳統織錦的基礎上創新,才能更好地發展黎錦産業。
據工作人員介紹,該傳習所除公司職工外其他鄉鎮參加培訓的婦女達到了800多人,熟練這項技能的人們經常受到景區或者酒店邀請展演或者長聘工作,解決了很多農村婦女的就業問題。

“我是黎族人,從小看見奶奶編織黎錦就感到好奇,近年來,“三月三”節日氛圍更加濃厚,也有更多人對我們的文化感興趣,我非常自豪,希望自己能學會這一技藝。”正在學習卷尾線的五指山市居民黃美晨説,目前自己從事餐飲行業,培訓班下鄉宣傳招生時自己了解到相關信息,便從2022年開始利用自己的空余時間來培訓班學習,“我希望能讓更多新一代年輕人了解到黎錦,也希望我們的文化能夠到更大的舞&上展示。”
文旅融合:助推文化振興 振興美麗鄉村
秀場上,燈光與服飾交織,游客們駐足停留。秀&旁是配套活動非遺市集,攤位上點心、果品等特色産品琳瑯滿目。
據了解,毛道鄉結合當地特色農作物與熱帶水果作物,打造出兩個創意産品IP。第一個IP是可愛的水果國王,即將水果擬人化,以“榴蓮國王”“山竹王后”“百香果公主”“龍眼公爵”“火龍果將軍”組成一個“水果王國”。第二個是接地氣的農産品村委會,圍繞毛道鄉主要産業及村委會六大原型組成,即“橡膠主任”“大米副主任”“辣椒婦女主任”“蜂蜜委員”“地瓜委員”與“五指毛桃委員”。

毛道鄉黨委書記黃凌鳳介紹,毛道鄉以“村秀”為平台推廣文化IP,根據市委市政府定位,依託當地熱帶河谷氣候優勢種植特色熱帶水果。目前毛道鄉擁有全國最大的山竹基地,並致力打造更多如巧克力柿、冰淇淋果、龍貢果等珍稀水果。在技術上,毛道鄉與熱科院合作,對當地土壤進行研究,以熱帶花果長廊為目標,以文旅結合形式,開展山竹節、製作特色紫蘇山竹飲、打造文創産品,致力於探索出産業發展新路徑。
在文化傳承上,毛道鄉擁有竹木器樂、藤編兩類省級非遺。黃凌鳳介紹,毛道鄉利用技術手段,建立藤編加工廠,解決了藤編過程中最複雜的切藤工藝,既能很好地控製成本又能提升製作效率。“村秀”舞&上,傳統工藝與現代元素巧妙融合;“村秀”舞&外,毛道鄉也不斷探索,以多形式、多樣化推動文旅融合,為鄉村發展注入新鮮活力。

“我感覺這一場‘村秀’演出內容更加多元,從最開始民族元素佔重心,到現在環保與主題結合。我在五指山長大,五指山是自然保護區,在日常工作中能看見各鄉鎮在積極實踐生態産業化與産業生態化的轉型升級,對綠水青山的保護做的十分到位。”觀看過“村秀”開幕式和毛道鄉專場的市民張文説。(王雯君 牛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