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轉儋州,這份指南別錯過-新華網


玩轉儋州,這份指南別錯過

2023-09-27   09:12:59
來源:海南日報
字體:

東坡書院一角。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攝

儋州海花島。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攝

海南環島旅游公路儋州峨蔓段,游客慕名打卡。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攝

  儋州,地處海南西北部,毗鄰北部灣,是海南省陸地面積最大、海岸線最長的市縣。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游客選擇來到儋州,感受西部風光,體驗特色民俗。

  千年古郡,魅力儋州。來儋州到底該做什麼?不如跟着這份“玩轉儋州指南”,感受儋州的無限魅力。

  來吃什麼?

  “長坡米爛洛基粽,木棠歐饃永昌蔥;馬井紅魚香破釜,排浦薯香吃肚膨。”在儋州的山歌裏,就流傳着這樣的詞句,由此可見,儋州特色美食可真不少。

  米爛是儋州人最喜愛的食物之一。對於這個有些奇怪的名字,它的來歷似乎有些難以考究——有人説是因為米爛的製作需要把大米磨爛成米漿,便取名為“米爛”;也有人説當地人將米線稱為“米纜”,但因古人誤讀誤寫,久而久之就傳為“米爛”……

  無論是什麼原因,米爛一名流傳至今,儋州人深愛其樸素的味道,大大小小的米爛店開遍了儋州的每個角落。“只要早上有空,我都會吃一碗米爛再去上班。”土生土長的儋州人陳基恒説,米爛爽滑濃香,佐料口感豐富,正宗的米爛總能喚起他兒時的記憶。

  而對外地游客來説,一碗米爛也是認識儋州的一張名片:酸菜、豆角、芹菜、豆芽等十余種佐料凝結了本地風味,小蝦米、小魚乾等食材更是帶來大海的氣息,最後一勺蒜頭油更是錦上添花。吃上一筷子,對儋州的了解更深幾分。

  除了米爛,紅魚也是儋州人的摯愛。紅魚學名叫紅鰭笛鯛,全身呈鮮紅色,肉厚刺少,肉質鮮美,營養豐富,被列為優質海産魚類。“小時候逢年過節會吃紅魚,討一個鴻運當頭、年年有餘的好兆頭。”儋州市民王珍琼介紹。

  紅魚變成紅魚幹,其加工過程極為講究,品質好的幹紅魚是漁民在海上曬乾的,魚被捕撈上船後立即開膛去內臟曬乾,不經過鹽腌制。這種幹紅魚呈金黃色,聞之有香味,食之香甜。配上排骨、臘腸和米飯,加入高湯,慢火細燉,一碗堪稱“頂配”的紅魚排骨臘腸煲仔飯被端上飯桌,鮮香至極,余味無窮。

  來玩什麼?

  黃金周期間,儋州海花島景區將推出數十項精彩紛呈的游樂活動。9月29日至30日,一場浪漫詩意的實景煙花燈光秀即將上演,嫦娥在音樂中翩翩起舞,演繹一幕深海奔月的飛天故事;海洋樂園推出節日限定表演,白鯨嫦娥水中共舞,海豚海獅趣味秀技能;如果想體驗“穿越”到古代的感覺,位於海花島童世界的海島花朝文化節將為游客帶來身臨其境的驚喜……

  9月29日,首屆海南儋州大地藝術節將在位於儋州市南豐鎮的雲舍松濤·海南中國村拉開帷幕,開啟一場藝術與鄉村、大地的交流和對話。在這裡,可以參與藝術共創,可以欣賞藝術表演,可以進行藝術體驗,通過藝術的形式感受土地的呼吸。

  如果不想參加上述活動,趕海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居住在海邊的百姓深諳潮漲潮落的規律,趕在潮落的時機到海岸的灘塗和礁石上打撈或採集海産品,這就是有趣的趕海。近年來,親近自然的游樂方式深受大眾喜愛,趕海也逐漸成為了一種流行的體驗。

  在儋州,龍井沙灘、龍門激浪、光村銀灘等都是趕海的好地方。翻開海邊的石頭,讓藏在縫隙中的魚蝦“重見天日”;如果在平緩的沙灘上發現小鼓包或手指寬的小洞,一鏟下去,很可能收穫小螺小蟹……大海總是充滿驚喜,只要有心便能收穫“從天而降”的饋贈,當然,注意安全才是快樂趕海最重要的前提。

  來逛哪?

  海南熱帶植物園位於儋州市那大鎮寶島新村,佔地面積100公頃,共有源自40多個國家的2600多種熱帶、亞熱帶植物,其中國家保護瀕危植物就有50余種,可以稱得上是熱帶植物“大觀園”。

  走入其中,目之所及皆是綠色,鬱鬱蔥蔥,讓人感受到全身心的放鬆。如果想趁假期好好休息,不如到這個天然的“氧吧”裏盡情地呼吸。這裡也是親子旅行的絕妙目的地,帶着孩子看看書裏出現的珍奇植物,讀一讀大自然這本奇妙的“書”。

  如果對傳統文化感興趣,著名的東坡書院不能不逛。東坡書院原名載酒堂,始建於1097年(北宋紹聖四年),是蘇東坡被貶儋州時居住、講學的場所。154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重修時更名為東坡書院,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院內有載酒亭、載酒堂、東坡祠等主要建築物及春牛石雕、東坡銅像等。

  距離東坡書院20余公里的洋浦展示館,展示的則是截然不同的光景。該館位於儋州市洋浦經濟開發區,展示了當代洋浦規劃建設的成果,是展示洋浦形象的重要名片。展示館內有飛行影院、VR蛋殼椅、能量單車等有趣的互動裝置,通過先進新穎的科技手段,讓游客感受洋浦的未來藍圖。(見習記者 吳心怡 特約記者 劉暢)

【糾錯】 【責任編輯:王雯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