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4日,俯瞰三亞博後村的民宿群。如今,鄉村旅游及其衍生經濟已成為博後村的支柱産業。海南日報記者 王程龍 攝
原題:三亞博後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産業,書寫鄉村振興新答卷
變化從那個春天開始
4月的三亞,陽光明媚。
24日,當海南日報記者一個月內第三次到訪三亞市吉陽區博後村,哎岬湖畔“小康石”上,“小康不小康 關鍵看老鄉”的囑託,依舊鮮艷奪目。
2013年4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於三亞市博後村的亞龍灣蘭德玫瑰風情産業園考察,作出的這一重要論述,是殷殷囑託,更指引方向。
博後村的村民都説,變化也是從2013年那個春天開始的——進村的道路拓寬了,電商服務站、超市、咖啡廳等,開到了村民家門口。
村路暢通,疏通了村子的發展脈絡,也打開了村民的發展思路。“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我們老鄉怎麼實現增收、實現發展,是關鍵。”全國人大代表,博後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蘇少洪説,三亞市委、市政府將博後村就地改造為“5A級”美麗鄉村,如何在博後村開發新産業,老鄉們最關注的是該怎麼做。
數量從“0”到“8”的水泥村道,暢通了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見證着村民對小康生活的一次次奔赴。
65歲的村民蒲關成記得,曾經交通不便的博後村,孩子上學、老人看病,沒有一樣不是難事。“碰到雨天路爛,車都開不進村,賣一頭豬要幾個壯漢往外抬……”
“滴”,一聲汽車喇叭聲打斷了蒲關成的思緒,幾名游客搖下車窗,向蒲關成打聽起民宿位置。如今,慕名而來的游客越來越多,蒲關成時不時做起“導游”,指引游客去體驗博後村的小康生活。
變化為村莊帶來的人氣和生機,讓彼時在廣州打拼的村民譚中仙敏銳意識到,村子發展的春天來了,他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回家鄉、拆豬圈、辦民宿!
雖然有家人極力反對,雖然要投入全部家底、再搭進幾十萬元的借款,但“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的囑託、美麗鄉村建設的廣闊前景,給了譚中仙放手一搏的底氣。2016年,民宿“海納捷”順利開張,生意的紅火出乎所有人的預料,“第二年就賺回了本金。”
開闊的村道一路延伸,連接了村子內外,絡繹不絕的新鮮面孔、日新月異的新奇變化,讓老鄉們求新、求變的念頭也愈來愈濃——
村民胡元剛和愛人回村開了一家早餐店,每逢節假日一天能有數千元入賬;村民蒲萬誠全家創業,開了博後村第一家燒烤店;村民黃春榮和丈夫貸款投資辦民宿,每逢假期忙得吃飯都沒時間……
23歲的黎雪晶去年從成都一所高校畢業後,回到博後培訓基地任職培訓專員,這份條件與都市寫字樓相差不大的工作讓她找到了“歸屬感”;返鄉創業大學生藍碧水和合夥人開起了夢想中的雜貨舖,讓她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到“詩和遠方”……
從5000多元增長至2.95萬元,博後村老鄉2012年和2022年人均年收入的對比,正是對“小康不小康 關鍵看老鄉”最生動的注解。
昔日落後的村莊,蹚出了小康路,也吸引更多人加入了“老鄉”的行列。
從2019年2月到任博後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一職,海南省委黨校法學教研部副主任李人達就不斷思索:“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是讓老鄉過上好日子。”
鄉村振興,關鍵是産業振興,博後村應該怎麼做?
李人達剛到村裏時,博後村的民宿業已經初具規模,但一些問題也隨之出現:個體勢單力薄、缺乏統一管理、同行惡性競爭……
思考很快付諸行動,在鄉村振興工作隊支持下,博後村成立三亞市吉陽區民宿協會,制定《三亞吉陽區民宿協會章程》,使全區民宿産業依法依規發展。同時成立三亞市吉陽區民宿協會黨支部,讓産業發展在黨建引領下向着健康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只要基層黨建強起來,找準路子帶領老鄉往前走,鄉村振興才有實在成效。”李人達説,雖然已經告別鄉村振興一線崗位,但他依舊關注着博後村的發展,如今村裏不僅有民宿、夜市,還建起鄉村文創基地,興起攝影、垂釣等特色旅游項目。
這其中,憑藉其獨特的經營理念和優質服務,“沐光鹿隱”民宿圈粉無數。走進充滿文藝氣息的民宿,來自湖北的經營者熊琬茹正忙着處理“五一”假期的預訂信息。“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老鄉們身邊也是一片青年創業就業的‘藍海’,讓我們可以大展才華、大顯身手。”熊琬茹説。
“村裏已經開了58家民宿,共有1800多間客房,帶動了餐飲、培訓等業態的蓬勃發展,更有外地企業前來‘淘金’。”蘇少洪説,鄉村旅游及其衍生經濟已成為博後村的支柱産業。
小村莊與外界的溝通愈加頻繁,博後村裏不斷變化的是産業規模、基礎設施、村容村貌,還有日新月異的發展思路、嶄新想法;不變的,是在徐徐鋪展的鄉村振興畫卷中,“老鄉”這個關鍵。
“現在到村裏轉一圈,大家都忙着工作,活不離手、幹勁十足。”蘇少洪説,更難能可貴的是,只要涉及公益事業,村民都是一呼百應,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美麗鄉村建設更有精氣神。
如今,博後村還依託省委黨校、三亞市委黨校的教學培訓資源,着力打造博後黨群基地教育産業,前來學習的考察團不斷。
博後村很小,鄉村振興的藍圖很大。聊着聊着,海南日報記者又走到哎岬湖畔、“小康石”前。“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我想,鄉村振興路上,還是要看我們老鄉!”蘇少洪信心滿滿。(記者 徐慧玲)
| 手機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