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二日,在崖州灣科技城隆平生物技術(海南)有限公司,科研人員觀察培育的玉米植株幼苗。見習記者 王程龍 攝
原題:三亞市崖州區和相關部門建立多重保障機制,確保疫情管控期間科研工作不停歇
960個玉米幼穗2600公里接力育種
9月2日10時許,走進位於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3號樓的隆平生物技術(海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隆平生物),科研人員早已開啟了一天的忙碌,查看、記錄玉米幼苗長勢,分析、整理、核查實驗數據,幾十名科研人員各司其職,忙而有序。
三亞本輪疫情發生以來,三亞市崖州區、三亞崖州灣科技管理局在嚴格落實疫情防控要求的同時,建立多重保障機制,為園區科研院所、企業提供便利化服務,確保疫情管控期間科研工作不停歇。
一場跨越2600多公里的種子“接力賽”
“一粒小小的種子,研發流程涉及各地,物流的通暢直接關係研發的可持續性。”9月2日,看著從2600多公里外運來的玉米幼穗經過剝胚、侵染、誘導愈傷、篩選、再生等實驗後,已經開始生根,隆平生物總經理呂玉平長舒了一口氣。
時間回撥至8月1日,三亞疫情發生後,呂玉平憂心忡忡,2600多公里外的玉米幼穗是否能按時運到三亞。
玉米幼穗外植體是研發的“原材料”,沒有適齡玉米幼穗,生物育種研發“無米下鍋”,産品研發鏈會受到較大衝擊或中斷。“如果玉米幼穗斷供,科研就會受到嚴重影響,進而將直接影響今年的南繁育種。”隆平生物研發經理李濤説,科研育種停不下來,即便是停一代,都會影響到前面多年的努力。
疫情之下,960個玉米幼穗的“接力賽”中,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遞上“關鍵一棒”:
第一回合:
“8月2日,我們與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溝通,確保防疫安全前提下,緊急申請科研保障臨時車證,保證空運到三亞的玉米幼穗能順利運到實驗室。”呂玉平回憶,8月5日,從甘肅定西出發的600個玉米幼穗順利運至三亞,他驅車將玉米幼穗接到了實驗室。
第二回合:
8月13日8時,360個玉米幼穗從甘肅定西發貨,幾經輾轉,8月14日12時,到達海口美蘭機場。“多虧了崖州區、科技城管理局的多方協調,我們順利將360個玉米幼穗從海口運送至實驗室。”呂玉平向海南日報記者展示了3張不同時間的重點項目保障車輛通行證,“歷時30小時,跨越2600多公里,我們順利完成這場種子‘接力賽’,這為研發贏得寶貴的時間。”
一粒玉米種子的新生之旅
“根據最大口徑測算,第一批600個玉米幼穗可以培育出2000株苗,其中1000株符合分子標準的苗,250株能夠到溫室,100株用於載體或産品研發評估,50株終選做測交種,25株進入法規和2023年大田評估。”呂玉平説。
8月是玉米外植體供應、轉化的最佳時機。接過“接力棒”,為搶時間,隆平生物的管理人員、科研人員紛紛加入一起剝玉米苞葉的行列,為轉化工作做準備。
在隆平生物一間遺傳轉化實驗室,實驗員易金麒正在剝胚,並進行侵染工作;另一名實驗員曾凱低着頭,只見他用解剖刀輕輕將經過共培養、預培養後的玉米幼胚挑選出來,再放置到另一個培養皿中。“這是玉米幼胚的第一篩選階段,過段時間,還要進行二次篩選,才能進入到再生出苗實驗環節。”曾凱説。
“隆平生物的玉米材料研發過程環環相扣,無論哪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對最後的結果造成影響。”隆平生物分子生物學部門總監李曉嬌説,她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給再生出苗的玉米植株進行分子檢測,篩選出符合商業化標準的轉化體。
呂玉平透露,在多方的支持下,各項研究進展順利,“隆平生物在崖州區的育種基地從7月20日開始每週種植一批外植體,每期500株,連續種植。如今,首批種植的玉米生長已到四葉期,再過不久就要開始授粉,9月下旬可提供充足的外植體,為新一季南繁育種搶下先機。”(記者 徐慧玲 李夢楠)
| 手機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