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1500多件青銅器、玉器等文物陸續出土,一座商周時期的古城驚艷現世。一件件珍貴文物,帶着歲月的痕跡和神秘的氣息,讓考古界不斷為之沸騰
“考古發掘顯示,炭河裏可能是商周時期的一座古城。疑似宮殿建築的地基和柱洞,以及城墻和護城河遺跡的發現,使得一些學者推測這是強大方國的某個都城或軍事要塞。然而,由於缺乏直接的文獻記載,這座古城的真實身份和歷史地位仍是一個待解之謎。”
“這些青銅器的出土,為研究古代生活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也蘊含着古代文明的奧秘和智慧,更為世人開啟了一段探索未知歷史的旅程。”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四羊方尊,如璀璨星辰,作為中華文明標誌之一光耀世界;人面方鼎,似神秘鑰匙,開啟三千年古代方國之門……大量商周時代青銅器,如繁星般次第出土於以湖南省寧鄉市炭河裏為中心的溈水流域。不勝枚舉的文物重器,造型之奇妙,紋飾之精美,相比中原地區出土的青銅器毫不遜色,進一步打破了“青銅文化不過長江”的傳統論斷。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長河中,青銅器作為商周時代的重要文化遺産,一直以來都是研究中國古代文明不可或缺的實物資料。在被歲月輕紗所覆蓋的古老遺址炭河裏,不僅封存着商周時期南方青銅文化的精髓,更是藝術與歷史的雄渾交響,現代與傳統的完美融合。
炭河裏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資料照片) 炭河裏青銅博物館供圖
小鎮傳奇:青銅之光,歲月之華
86年前的春天,湖南寧鄉黃材鎮的轉耳侖半山腰上,姜家三兄弟前來墾荒栽種紅薯,一鋤頭挖下去,觸動了歲月深處的“隱秘機關”。
那是一尊古老的青銅器,儘管遍佈着斑駁的泥土,但雄渾莊重的造型,精細雕刻的花紋,眼神中透露出威嚴和神秘的四隻羊,在鼎器上栩栩如生。這件承載着千年歷史的藝術瑰寶,之後被命名為“四羊方尊”。
21載光陰流轉,1959年秋,黃材鎮一位村民在參與修建水庫時,偶然發現一件金屬器物,在那個大煉鋼鐵的時期,他把這件金屬器物賣給了廢品回收站。湖南省博物館派駐到廢銅倉庫挑選文物的師傅,敏銳地注意到這個已被“肢解”成十多塊的金屬物件,將其拼湊組合,獨特的人面紋方鼎赫然出現在人們的眼前。這堆差點被扔進熔爐的物件,是目前全國發現的唯一一件以人面為主要紋飾的方鼎。
來自黃材鎮的“青銅故事”層層疊加,這個小鎮的傳奇色彩愈發濃烈。
盛滿了千余件玉器的獸面紋提梁卣,是寧鄉黃材鎮一村民在塅溪河邊洗菜時發現;被考古界尊為“瓿王”的獸面紋巨型瓿,由4個學生在黃材鎮炭河裏附近的溈水河游泳時發現;商代酒器“癸舉提梁卣”,是一個村民在溈水流域偶然尋獲……
隨着1500多件青銅器、玉器等陸續出土,一座商周時期的古城驚艷現世。一件件珍貴文物,帶着歲月的痕跡和神秘的氣息,讓考古界不斷為之沸騰。
“每每凝視着這些文物,仿佛歷史的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炭河裏工作站副站長喻立新説。
從1976年的小面積試發掘,到1994年重新勘探,2001年國家文物局批准進行試挖掘,再到2004年的大面積發掘,和至今仍在不斷深化的考古研究,炭河裏遺址逐步向世人揭開神秘的面紗。
400多件商周青銅器,是中國商周青銅器中的珍品,被考古界統稱為“寧鄉青銅器群”;伴隨青銅器的發現,商周時期的大型宮殿建築基址和城墻出土,成為研究南方地區西周時期社會生産、經濟生活、社會組織結構的鮮活史料;大量西周古墓葬出土,推動了先秦江南地方史結構體系的重構。
千古謎題:時光封印,奧秘待解
“地上古建湮滅,地下氣象萬千”。炭河裏遺址自發現以來,便深受考古學家和國際學界的關注。
“在中國近兩千年的青銅文明發展過程中,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始終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所在地,考古學上甚至有‘商周文化不過長江’的説法,但是為什麼在寧鄉出土這麼多罕見的精美青銅器?它的主人是誰?是外來種族還是本地人?這些問題深深吸引着我。”寧鄉市炭河裏遺址管理處副主任黃奎説。
炭河裏青銅器一直是學界熱議的話題。一方面,有專家認為這些青銅器是本地文化的産物,與古代三苗文明有千絲萬縷的&&,這一立場基於青銅器鮮明的地方特色和別出心裁的創新工藝。另一方面,亦有學者認為這些青銅器可能是由北方的商朝貴族或南遷的中原人帶來的,這一觀點主要基於部分青銅器與中原地區的青銅器在造型和紋飾上的相似性。
很多考古學者每每説起炭河裏遺址,總是無法抑制興奮的心情——在3000年前,近20平方公里的黃材盆地內,炭河裏遺址的城址面積達到0.23平方公里,城市規模和人口數量堪稱巨大;城址四面夯築城墻,內外護城河等一應俱全,可見城址經過了精心選址和建設;城內宮殿坐北朝南,排列有序,已知單體宮殿最長達42米,並且出現了雙排柱礎回廊,可見宮殿規模宏偉;遺址周圍還發現了大量的貴族古墓群,足見這一地域在當年人文之繁盛……
“考古發掘顯示,炭河裏可能是商周時期的一座古城。疑似宮殿建築的地基和柱洞,以及城墻和護城河遺跡的發現,使得一些學者推測這是強大方國的某個都城或軍事要塞。然而,由於缺乏直接的文獻記載,這座古城的真實身份和歷史地位仍是一個待解之謎。”寧鄉市炭河裏遺址管理處主任張亞光説。
“三千年前,在這個地域集中出現了這麼燦爛的青銅文明,太不可思議了!”2023年11月12日,德國漢堡品牌應用科學大學教授、藝術史學者、漢堡藝術之家館長克洛斯·米維斯前來炭河裏遺址交流考察時感慨不已,“要組織中西方青銅文化展,和相同歷史時期世界文化的對比專題展覽,加強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廣度。”
“這些青銅器的出土,為研究古代生活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也蘊含着古代文明的奧秘和智慧,更為世人開啟了一段探索未知歷史的旅程。”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向桃初説。
時代華章:人文鼎盛,一脈相承
7000年聚居史、3000年建城史;治邑於三國,建縣於北宋……數千年的時空更迭,為寧鄉這座千年古邑創造了無數文化記憶。面對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産,經濟上已經位列全國“百強縣”的寧鄉市,從政府到學界、民間,都在積極保護、發掘炭河裏遺址和青銅文化的人文價值,孜孜以求對其“保值”“增值”。
走進國家二級博物館炭河裏青銅博物館,便似踏入3000年前商周時代的歷史畫卷。採用先進的聲、光、電控制技術,配套大量的標本、圖片、文字資料印證,展陳濃縮了炭河裏文化和青銅文化發展與演變歷程,構成了實景與虛景輝映、歷史與現實融合的歷史文化課堂。
越來越多的游客慕名而來,不僅為了欣賞那些靜默千年的青銅器,更為了體驗那份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
炭河裏青銅考古體驗中心建成運營的2020年,就接待研學團隊超過50萬人次。為做好接待和後勤保障等工作,炭河裏遺址管理處聯合當地鎮、村,整合了黃材村40余戶脫貧戶房屋資源,以“村集體+公司+農戶”的創新模式,打造了一個擁有房間200余間、床位1000余個的特殊營地,為研學學生提供食宿服務,文旅經濟規模呈現水漲船高之勢。
同年,四羊方尊出土點遺址建成,並移交當地管理,使四羊方尊遺址、龍泉漂流等串聯成一條精品鄉村游線路,此案例被湖南省文物局作為保護利用典型經驗向全省推廣。
2022年7月至10月,“國寶回家——寧鄉首屆青銅文化藝術節”在炭河裏景區舉辦,鼎王人面紋方鼎、鐃王象紋大銅鐃、瓿王獸面紋銅瓿等20余件寧鄉出土的一級文物,首次集結回家,在炭河裏青銅博物館展出。展覽依託5G雲網底座,結合XR空間計算能力,數字化展示“四羊方尊”等國寶文物。與此同時,寧鄉市開展青銅文物展、文創産品博覽會、農特産品展銷會、潑水節、音樂會等九大活動,最大限度發揮“文化搭&、經濟唱戲”的效果,共吸引游客27.4萬人次,帶動旅游收入2.9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2倍、6.4倍。
今年國慶長假期間,在“炭河千古情”大劇院內,2000余個座位座無虛席,一場接一場的視覺盛宴輪番上演,讓游客大飽眼福。“換上古裝游走在景區,沉浸式感受西周王朝燦爛的歷史文化,仿佛穿越了時空。”來自武漢的張先生意猶未盡。
乘着炭河裏青銅文化和遺址聲名鵲起之勢,根據炭河裏文化為元素創作的《炭河千古情》大型歌舞劇,多次刷新湖南省大型室內旅游演出場次、觀眾數量的紀錄,門票銷售達5億余元。與炭河裏遺址與青銅文化“串珠成鏈”,周邊有被譽為“湯泉沸玉”的亞洲著名高溫複合溫泉——灰湯,中國佛教南禪五大宗之一溈仰宗的起源地——密印寺以及現代科技主題文化樂園“方特東方神畫”等,共同成為湖南文旅經濟的“名片”和“拳頭産品”之一。
3000年前,寧鄉先民或禮樂於群山之間、或宴享於溈水之濱,文化繁盛之氣,躍然撲面。如今,在炭河裏遺址的周邊,現代繁盛的經濟社會形態與古老的遺跡和諧共存,文化旅游業煥發勃勃生機。
今年9月,湖南師範大學與寧鄉市炭河裏遺址管理處正式簽約,雙方在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博物館展覽、活動宣傳、志願服務、文化産品六大方面開展合作。“隨着一大批青年學者的加入,校地合作將更好地弘揚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青年傳統文化教育,促進博物館社會教育與研究的發展。”張亞光説。
“先祖在廣袤的楚溈大地撒播精益鑄造的種子,如今也孕育着楚溈兒女矢志不渝追尋‘先進製造之光’,用接續奮鬥回應最古老的期盼。”寧鄉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書記、局長張毅説。
近年來,寧鄉新增百億級企業4家,總數達5家,全部為民營工業企業;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5家,總數達26家……“三鏈兩群”現代化産業格局加速形成,新動能不斷積蓄。
徜徉在炭河古城,編鐘古樂、詩禮古風,傳遞着來自遙遠時代的文明氣息。如今,時代的浪潮與古老文化完美融合,文化根脈正源源不斷為現代發展注入生機與活力。
“寧鄉將文化遺産保護開發與利用作為文化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積極探索‘文化和科技’‘文化和旅游’的有機融合,做好創新、增值文章。寧鄉將持續擦亮‘把周末交給寧鄉’文旅品牌,助推炭河裏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更加絢麗的光彩。”寧鄉經開區黨工委書記、寧鄉市委書記張作林説。 (采寫記者:陳俊 蘇曉洲 謝櫻 白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