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邵東,年産打火機超百億隻,年産值高達150億元,遠銷全球120個國家和地區,佔據全球七成市場份額,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柱産業和富民産業
“近年來,原材料價格和勞動力成本持續上漲,但1元錢打火機還是只賣1元,而且依舊賺錢。”
技術迭代、産業集聚、雙手發力,創造了“不漲價”的製造業奇蹟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兩小時採訪中,付再華接了不下10通電話,從招聘到銷售,事無巨細地安排着工作。這份打火機事業,由付再華和愛人姚喊雲在邵東開啟,至今已堅持20餘年。
打火機曾是“流浪産業”,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從歐洲、日韓,轉移至我國浙江、廣東等地,那時付再華夫婦到廣東購進了一批打火機和零配件,拆了裝、裝了拆,在自家開起了邵東第一家打火機作坊。
雇工人、招學徒、鑽研技術……從付再華創辦的順發工業有限公司開始,打火機工廠如雨後春筍一般,在邵東這座不靠海、不沿邊的湘中小城生長起來,走向全球。
機器換人持續壓成本
如今的邵東,年産打火機超百億隻,年産值150億元,遠銷全球120個國家和地區,一次性打火機佔據全球七成份額。多年來唯一不變的,是一次性打火機1元錢的價格,其背後,離不開技術革新帶來的成本壓縮。
上世紀90年代,付再華開辦的手工作坊裏,都是工人計件組裝打火機。“有一年大年初一,我們上午拜年,下午就面對面坐著壓打火機砂輪,初八上班後,工人過來可以直接組裝。”回想起當年,付再華印象深刻。
這種生産模式嚴重依賴當時低廉的人工成本。隨着邵東打火機訂單增長、勞動力成本上升,作坊式生産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2009年,湖南東億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模具研發中心産品設計工程師陽志勇到來,帶領公司走上自動化生産新路。陽志勇介紹,“機器換人”顯著降低了公司生産的人力成本。打火機生産流程包含12道工序,改造前每只打火機人力成本為1角錢,佔40%;自動化改造後,每只打火機人力成本大幅縮減至1分5厘。
2009年生産100萬隻打火機需1000人,“現在組裝環節5個人一天可以做8萬隻,效率提高6~7倍。”陽志勇説。
邵東打火機産業持續推進“機器換人”,注塑機、焊接機換了三代,充氣機換了五代,通過不斷的“小步快跑”,目前人均效率提升了30倍。
“近年來原材料價格和勞動力成本持續上漲,但1元錢打火機還是只賣1元,而且依舊賺錢。”陽志勇説。
抱團發展集聚産業鏈
邵東最初引進打火機産業時,産業發展無序,産品質量參差不齊。2002年,邵東市打火機行業協會應運而生,堅決遏制惡性競爭,積極倡導行業內團結協作。
“通過發布行業指導價格、整合行業資源等措施,協會引導企業避免價格戰,確保市場健康有序發展。”邵東市副市長、打火機産業鏈鏈長歐陽震説,協會還設有新品數據庫,詳細收錄多種樣式打火機,企業在新品開發打樣階段需將産品提交至數據庫備案,對相似的産品協會予以退回。
為解決打火機的危化品運輸難題,協會出資成立邵東市集達汽車危貨運輸有限公司,企業入股購置運輸車輛,統一配櫃、統一運輸,保障企業産品準確、及時、安全到達目的地。
在打火機行業協會的有力保障和理念引導下,邵東的打火機企業也經歷了由單一到多元,再由多元至領軍的深刻變革。
2009年,面對日益激烈的內外部市場競爭,邵東10家打火機企業和4家配套企業組成湖南東億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整合研發、注塑、組裝、銷售等各環節,將原本分散的小企業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實現了從“小散”到“集聚”的轉變。
在實踐中,公司內部決策曾難以統一。2013年,股東們將股份全部轉給東億電氣董事長陳書奇,東億電氣,從此沒有了內部羈絆,競爭力更強。
小小打火機點亮全球,也與邵東集群化的發展道路緊密相連。
目前,邵東打火機企業總數達114家,其中生産廠商27家,剩餘的87家均為相關配套企業。歐陽震介紹:“這些企業能夠本土化生産200多種零配件,掌握14項關鍵加工工藝,除塑料粒子和危險化工氣體外,全部實現本地供應,且配套企業均在方圓30分鐘車程內。”
記者在當地新編制的打火機産業地圖上看到,有10個鄉鎮(街道)在打火機産業鏈上扮演着不同産業配套環節的重要角色,成功構建了半徑20公里內,涵蓋國際市場高端機、內銷機、設計研發、包裝印刷等多個領域的産業集群。
邵東熾興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勇告訴記者,他從2006年開始給打火機廠家提供配套,現為十余家企業定制生産打火機防風罩。
既有“一枝獨秀”的龍頭企業,也有“百花齊放”的配套企業,加之行業協會的協調與推動,邵東打火機産業形成了集群發展的協同合力。
“兩隻手”助力,推動供給側改革
東億電氣外貿業務部經理王朝輝外貿專業畢業後進入東億電氣,她回憶,公司2005年開始從事外貿出口,第一單客戶來自馬達加斯加,在B2B網站上直接成交,後來慢慢開始參加國內外展會。“2006年剛參加廣交會的時候我們在四樓角落的一個小展位,現在已經發展到二樓主展廳的品牌展位了,産品出口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王朝輝説。
經過數十年發展,邵東打火機走向全球的步伐越來越大。長沙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邵東市打火機出口額達37.4億元,佔同期全國打火機出口總量50.8%,這得益於邵東在供給側持續發力。
一方面,通過政府之手推動技術研發。2017年,邵東市政府投資2億元成立邵東智能製造技術研究院,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導”模式,政府控股70%、技術團隊佔股30%,為邵東打火機産業的轉型升級注入了強大的技術支持。
“研究院圍繞打火機産業開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至今已研製新設備、新産品30余&(套),授權各類知識産權276件,其中發明專利47件,形成50多項科技創新成果。”邵東智能製造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單常清説。
陽志勇説,得益於研究院的打火機氣量自適應調節及火焰智能檢測技術,東億電氣成功解決了焰苗高度不穩定的難題。
“現在我們擁有3個國家級創新&&、8個省級創新&&,共有研發人員1000餘人,每年投入研發費用2億元,科研成果累計3000余項,年産品創新率達38%。”歐陽震説。
另一方面,通過市場之手,敏銳捕捉市場變化,以外觀創新、功能豐富等具備更高附加值的産品為第二增長點,推動新品研發、優化産品結構、樹立品牌形象。
記者在多家企業的包裝車間注意到,出口東南亞、歐洲、非洲等不同地區的産品各有不同,“歐美人手掌大,我們專門研發了不同尺寸的打火機。”王朝輝介紹,我們也結合時下熱門的文藝作品、體育賽事等優化包裝,讓邵東打火機品牌深入人心。
目前,邵東已經形成了穩定出口1元打火機,主推2元打火機、3元打火機、5元打火機的産品格局,並不斷創新新型高端點火設備,佔領韓國80%的高端市場,逐漸開拓歐美高端市場,産品價值水漲船高,産品結構不斷優化,全球客戶不斷增加。
歐陽震説,國際化的經營理念與品牌建設的戰略部署,逐步成為邵東打火機企業增強國際競爭實力的關鍵舉措,對於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未來,邵東打火機産業的核心競爭力將繼續提升,在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中搏擊風浪。(采寫記者:譚劍 姚羽 劉芳洲 薛宇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