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湖南吉首市圍繞湘西黃金茶、特色小水果、白雲貢米等八大特色産業,以科技助力、部門聯動、思路突圍,積極探索産業發展新模式,不斷推動“土經濟”點“土”成金。
科技擦亮金名片
走進吉首市馬頸坳鎮隘口村,漫山梯田層疊,成片茶園綿延。
科技創新賦能,産業方興。近年來,吉首市用科技為茶葉産業“開發端、生産端、加工端、流通端”助力。
保持科技專家服務團力量穩定,每年從資源育種、栽培植保、加工技術等方面提供培訓不少於1000餘人次。借力機構高校研發創新,湖南省茶葉研究所長期指導合作12餘年,吉首大學、湘西民族職業學院等高校均建成“産、學、研”教學基地。強化産業技術支撐,推廣綠色病蟲害防治10000畝,聯合湘西自治州農科院使用營養缽苗移栽、茶園地膜覆蓋等新技術。
“村集體+企業+合作社+農戶”用科技借船出海共同發力,目前共有國家級示範合作社2家,省級龍頭企業1家,州級龍頭企業5家,23家企業取得SC認證。成功打造苗疆、苗王等10條生態黃金茶谷,建成湘西黃金茶産業基地15.5萬畝,覆蓋10個鄉鎮(街道)、102個村(社區),成為“中國黃金茶之鄉”。近年來年均産茶1800余噸、綜合産值14億元,可為30多個村帶來不少於10萬元集體經濟收入,其中最高可達100萬元以上,惠及茶農6.5萬人。
部門護航金路線
湘西吉首大山“最美茶旅公路”上,一輛輛綠色公交車、小車,還有不少山地自行車行駛在山巒之間。一路向前,可以去往中黃村賞民俗、岩科村看百合、坪年村訪苗寨。沿線將21個以茶葉為主導産業的村落串珠成鏈,又順勢帶活採茶體驗、文化展演、燒烤聚會等集體創收項目,成為村民的“幸福大道”。
吉首市交通運輸局、公路養護中心、公共交通公司等黨組織協同合作,完善優化農村路網結構,大力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歷時十年打通45公里(吉首段)依山傍河的最美茶旅公路,保障産業發展“硬條件”,促成“以茶促旅、以旅興茶”的發展模式成熟升級。
沿公路出吉首城區半小時便可到達己略鄉夯坨村,賞古寨、唱山歌、採春茶、摘鮮菜、品農家樂、直播帶貨……昔日“養在深閨無人識”的高山小村成為“網紅村”,村集體依託非遺文化賦能實現“一業興帶動百業旺”。
交通的便利,吸引湖南楚湘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落地岩科村,採取“集體組織+公司+農戶”打造百合花博覽園,設置9個“鐵板燒”攤位,提供21個免費農副産品攤位,20餘人短期就業可增收1萬元,形成“生態觀光+特色餐飲+休閒旅游”新場所,打造市民、過往游客文旅休閒新地標,做大做強村集體經濟。
張社公路、長坨至曙光公路、洽比河公路、德夯至夯沙、夯沙至吉首、司馬河等旅游公路相繼通車,吉首市9大旅游板塊實現互聯互通,構建“全域旅游”發展格局,讓鄉村實現因路而興、因路而富。
思路激活金點子
“茶旅”深度融合,帶動了“土特産”生産銷售空間,該市順勢轉變思路,從小切口改進民生服務,鄉村産業發展迎來新契機。
第九屆河溪葡萄文化節、第三屆太平鎮夯古村冬桃節等先後成功舉辦,當地的湘西黃金茶、白雲貢米、雙塘西瓜、河溪葡萄、太平冬桃、矮寨豆腐、丹青泡椒等特色農副産品,實現“以節會友”産業提質增收。
吉首市積極轉變思路,搭建産銷直通車發展“訂單”農業,由政府實施物化補助、企業負責保底收購、村集體獨立培管基地、駐村工作隊輔助,倡導企業與集體簽訂供求協議兜底銷售,實現産品成本可控、銷路不愁、産業增收。
吉首市按“疏堵結合、服務民生”思路,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黨委根據城區不同路段的人流量、車流量以及購物時間等因素,精心選點布局設立了5個臨時售賣的“潮汐攤區”,並逢瓜果旺季還會額外設立6個“季節性瓜果疏導點”,村集體和農戶自産自銷得到保障。(張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