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潤三湘新畫卷 節水管水“兩連優”-新華網
新華網 > 新聞 > 正文
2024 08/28 09:34:41
來源:湖南日報

水潤三湘新畫卷 節水管水“兩連優”

字體:

  常德市柳葉湖。

  通過實施生態治理,郴州市高椅嶺從一個火電廠廢渣排放灰壩,變身為碧水丹霞旅游勝地。

  長沙縣桐仁橋灌區“回購節余灌溉用水權實現多方共贏”成功入選全國2023年度十大經典節水案例。

  湖南省節水教育基地。

  何大華 趙恒亮 王紹兵 姚 丹 奉永成

  三湘有度,四水有序。8月下旬,湖南水資源管理工作再傳捷報,在2023年全國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中,湖南再次被評為優秀省份。這是湖南連續兩年在全國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中被評為“優等生”。

  湖南水資源豐富,素有“水窩子”之稱,但時空分佈極不均衡,水旱災害多發頻發,是全國治水任務最繁重的省份之一。省委、省政府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要求,始終把水資源管理擺在突出位置,列為民生工程,不斷提升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真正做到了水利萬物的“上善”。

  行管理之職,扛民生之責,繪生態之卷。三湘四水,為建設現代化新湖南提供了強大的水資源動能。

  山高水闊:系統謀劃

  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中,省委、省政府錨定“三高四新”藍圖,堅持一盤棋部署、系統性謀劃、一體化推進,展現出了湖南擔當、貢獻出了湖南智慧,寫就了水資源管理的宏偉答卷。

  堅持高位推動。省委書記沈曉明,省委副書記、省長毛偉明,省委副書記李殿勳多次就水資源管理工作作出部署,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張迎春連續兩年主持召開全省水資源節約管理工作聯席會議,強調要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要求,推動水資源管理工作走深做實,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促進湖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堅持法制引領。頒佈《湖南省湘江保護條例》《湖南省洞庭湖保護條例》《湖南省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修訂頒佈《湖南省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徵收管理辦法》,在制度層面規範了水資源開發保護利用行為,明確了政府監管職責,為保護和節約水資源提供了法律依據。

  堅持系統部署。省水利廳組織編制《湖南省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系統謀划水資源剛性約束、取用水監督管理、復蘇河湖生態環境和地下水保護、水資源改革等重點工作。全面完成流域區域水量分配,明確水資源開發利用上限,促進水資源集約安全利用,確保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堅持宣傳引導。積極開展《節約用水條例》宣貫,成功舉辦首屆“節水中國行”湖南洪江分會場活動,開展“節水湖南——我們在行動”百公里毅行、“我為節水代言”全城打卡、“三湘節水總動員”等節水宣傳活動,“節水湖南你我同行——瀟湘節水主題地鐵宣傳”活動榮獲第六屆中國青年志願服務大賽一等獎,《積水成河》公益廣告榮獲“節水中國、你我同行”聯合行動最佳創意視頻。

  系統謀劃,高位推動,湖南水資源管理品牌越來越響、越來越亮:省水利廳多次在全國水資源管理工作會議、節約用水工作會議、再生水配置利用推進大會上作典型交流發言,省內權威媒體2023年第10期刊發《最嚴格水資源管理的湖南實踐》文章,推介我省水資源管理典型經驗,湖南水資源管理經驗持續在各大主流媒體&&“刷屏”。

  水滴石穿:嚴格監管

  聚焦水資源精細化管理,強化水資源預報、預警、預演、預案能力建設,嚴格取用水事前事中事後監管,全面排查整治違規取用水問題,不斷規範取用水秩序,為全面加強最嚴格水資源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規範化管理,這是湖南水資源管理的基礎基石。省水利廳印發《湖南省取水許可管理實施細則》《湖南省取水許可管理技術指南(第一版)》,嚴格和規範取水許可審批。加強規劃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深化“證照分離”改革,推行水資源論證區域評估和取水許可告知承諾制,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條件相適應。全面推進取水工程(設施)核查登記整改提升,發放1.7萬餘張取水許可電子證照,年均徵收水資源費約5.5億元。

  精準化計量,這是湖南水資源管理的特色特點。實現規模以上地表水和地下水取水戶在線計量全覆蓋,在線監測能力達250億立方米左右,佔全省河道外許可水量的90%以上。

  數字化賦能,這是湖南水資源管理的亮點亮度。省水利廳建成覆蓋省市縣三級的取用水政務服務&&,實現取用水業務全過程信息化監管和線上辦事服務,提升水資源管理服務效能和決策水平。通過系統下達1.64萬個取水單位用水計劃,及時處置千余條即將超許可取水、證照過期風險,“四超”問題同比下降90%以上,有力提升取用水全過程監管能力。

  全面有效的水資源管理,交出了水資源管理的亮眼成績:近三年完成發電項目取水許可批復80項,新增發電能力2.64萬MW,服務高質量發展能力不斷提升。

  細水長流:節水優先

  盛夏,在湖南信息學院漫步,學院內的毛塘湖、梅塘湖、塘灣湖、八斗湖、北湖等“五湖”,水波清蕩,湖內魚群嬉戲,美不勝收。湖南信息學院因“五湖”常年保持豐水位,有近60萬立方米的儲水量,成為水資源的“優等生”,在水的滋潤下,校園環境清幽動人。

  “優等生”也需要做好節水功課。湖南信息學院通過“五湖”收集雨水,將湖水引入全校鋪設的管道,通過噴淋頭灌溉整個校園綠地,每年可實現用湖水替代自來水40萬立方米,節省下來的自來水量,相當於2000多間學生宿舍近一年的用水量。

  湖南信息學院收集雨水再利用,是我省節水的一個縮影。湖南堅持把節水作為解決全省水資源供需矛盾的根本之策,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産,推進水資源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全面實施國家節水行動,湖南水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安全利用水平不斷提高。

  健全節水政策。頒佈《湖南省節約用水管理辦法》,印發《湖南省“十四五”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國家節水行動湖南省實施方案》,系統部署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非常規水利用等任務。基本建立全省用水定額體系,明確農業、工業、服務業及建築業用水定額共524項。印發節約用水激勵政策若干措施,截至2023年末,全省銀行機構金融支持節水領域貸款餘額629.97億元,支持節水領域項目(企業)885家。

  堅持示範引領。郴州、衡陽、益陽、常德成功創建為國家節水型城市,建成7個省級節水型城市、55個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縣、587個水利行業節水型單位、69所節水型高校、472家省級節水型公共機構,形成“點、線、面”結合的節約用水格局。

  嚴格節水監管。對重點監控用水單位開展年度節約用水、用水産品等“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檢查。近三年對709個規劃和建設項目開展節水評價審查,核減水量6.83億立方米,核減比例3.3%。實現自備水源取水戶和公共管網年用水量1萬立方米及以上工業和服務業單位計劃用水管理全覆蓋。

  由此,全省水資源利用方式實現了深層次變革:2023年全省萬元地區生産總值用水量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55.33立方米、16.06立方米,分別較2020年下降16.3%和36.85%,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60。

  綠水青山:全民守護

  漫步陽明湖,但見碧水環繞、綠意蔥蘢。這個水面達1000余畝的常德城市內湖,不僅發揮着重要生態調解功能,而且扮靚了當地群眾的生活。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常德,折射出了三湘大地聚焦水資源精細化管理,從而取得的巨大成效。

  近年來,湖南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力守護好一江碧水,河更暢了、水更清了、岸更綠了、景更美了。

  全面推行河湖長制。率先建立五級河湖長體系,首創並累計發布10個省總河長令,聚力推進“一江一湖四水”系統聯治,實施湘江保護與治理三個“三年行動計劃”,持續整治河湖“四亂”問題,強力推動河湖系統治理保護,全面激發河湖長制制度效能,全省河湖面貌持續向好,人民滿意的幸福河湖建設取得積極成效。長沙瀏陽河、鳳凰沱江分別被評為全國首批示範河流、全國“最美家鄉河”。

  保障河湖生態流量。實現已開展水量分配河流年度水量調度計劃全覆蓋,編制《湖南省重點河湖生態流量保障實施方案》,明確23條重點河流44個控制斷面生態流量保障目標。完成已建水利水電工程生態流量核定與保障先行先試工作,實時預警、逐月通報生態流量保障情況,對重點河湖控制斷面實行生態流量應急預案管理,全省重點河湖控制斷面生態流量常年穩定達標。

  加強飲用水水源地管理。完成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建設年度安全評估,經省政府同意發布177個縣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名錄,組織水利部門對縣級飲用水水源地開展監督性水質監測,加強與生態環境部門的工作協同。

  加強地下水監管。完成地下水超採區劃定,監測地下水水位並定期通報,嚴防超採。印發加強農村抗旱機井分類管理工作的通知,規範全省抗旱機井取用水管理。

  這樣的強化有着現實的注解:全省2023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98.6%,排名中部省份第1位,湖南河湖長制工作連續4年獲得國務院真抓實幹督查激勵。

  中流擊水:深化改革

  2023年,“湖南水權交易大廳”&&正式上線,全年累計交易水量首次突破1000萬立方米。長沙縣桐仁橋灌區結算回購節余灌溉用水權664萬立方米,實現了政府、供水單位和農戶“多贏”。

  “用水權”的交易,是湖南以“政府之手”促發展、以“市場之手”添活力的碩果。湖南積極發揮市場在水資源管理中的配置作用,不斷提升着水資源管理的效能。

  加速《湖南省水資源管理條例》立法進程,印發《關於推進用水權改革工作的實施意見》,激發水市場活力。積極爭取金融政策支持,郴州農商銀行在全省首家發放“取水貸”,蘇仙區井衝廟背水電站獲得40萬元“取水貸”用於電站集約化、智慧化改造。中國工商銀行湖南省分行為沅陵縣自來水公司發放全省首筆“節水貸”3.14億元,用於實施縣城供水設施、供水管網等提質改造建設,有效破解了企業發展資金困境,提高了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

  深入推進水資源清查處置工作,回收許可水量近億立方米。印發《關於加強取用水信用監管的通知》,探索通過信用手段強化取水監管新路徑。舉辦第18屆世界水資源大會“湖南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綠色發展”專場會議和“湖南水利”主題展,我省水資源管理和改革創新經驗得到廣泛推介。

  積極探索水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長沙縣、芷江侗族自治縣、醴陵市等地通過梳理水資源資産權屬,評估資産收益,引入金融社會資本,實現“以資産換資金、以存量換增量、以投入換産出”的水利資産融資新模式。

  因水而名的湖南,必將騰“優等生”的翅膀,唱響大江東去的壯歌。

  岳陽市——

  嚴格取用水監管

  楊大智 黃小芳 李忠潤

  通過不斷強化取用水監督管理,岳陽市區域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實現了“十四五”階段性目標任務,70%的縣市區創建“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得到有力落實。

  堅持黨建引領。加強黨對水資源工作的領導。市委常委會專題研究部署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落實工作,壓緊壓實各級黨委領導責任和政府責任。

  堅持目標管控。&&了“十四五”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目標。嚴格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審批,堅持計劃先行,全市1677家重點取用水戶嚴格實行計劃用水管理,以定額管控,持續推進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

  堅持數字賦能。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生活和服務業取水單位和個人、調水工程、大中型灌區渠首取水口建成在線計量設施369個,實現在線監測計量全覆蓋,聘請專業公司實行統一運行維護,數據實時傳輸至省取用水管理&&。

  堅持督導落實。不定期開展取用水工作督查,採取提醒、通報、約談等方式,加強問題跟蹤督辦,2023年部、省水資源監督檢查發現交辦68個問題全部整改銷號,嚴格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考核,確保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

  常德市——

  加強水資源保護

  促進可持續發展

  代 敏 徐 洋

  近年來,常德市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十六字”治水方針,用好水資源、優化水環境、改善水生態,取得較好工作成效。

  以最嚴要求強化剛性約束。常德市明確全市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和灌溉有效利用系數、河湖生態流量等各類控制指標,強化取水許可和生態流量監管,嚴格規範水資源開發利用行為。2023年,全市用水總量34.41億立米,“十四五”期間萬元GDP用水量下降18.74%。

  以最高標準強化水源保護。常德市堅持把水源保護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通過加大財政投入、強化水質監測、細化考核指標等,推動全市飲用水水源穩定達到三類及以上水質。近年來共解除投肥養殖合同280份,直接解決300萬以上農村人口飲用水水源安全問題,有關工作經驗得到了水利部高度認可並向全國推介。

  以最實舉措強化系統治理。常德市協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修復,完成了桃源延溪啞河等河湖治理項目31個,建設修復生態濕地1.5萬畝,沅澧兩水入湖斷面總磷濃度同比分別下降20.5%、15.4%。漢壽縣“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入選國家“十三五”時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首批典型案例。

  以最大力度保障生態流量。常德市優化完善5冊水工程調度規程,編制常德市桃源、石門、皂市控制斷面生態流量保障應急預案並將河湖生態流量保障情況納入河湖長制考核。根據監測,該市主要控制斷面生態流量達標率已達100%。

  郴州市——

  聚焦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打造郴州“水立方”模式

  胡林涓 歐 立

  郴州市水資源豐沛,是國家戰略水源地、“中國溫泉之城”,是全國唯一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綠色發展”為主題的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該市通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創造性提出打造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産業、水文化、水科技、水管理的“八水共治”“水立方”模式,推動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夯實水安全保障。實施“百河千庫萬塘整治”,新增調蓄能力2.8億立方米。實施“郴州好水”普惠全民計劃,為310余萬群眾提供安全優質飲用水。

  優化水資源配置。合理分配用水、統籌實施調水、全域倡導節水,用水總量控制在21.2億立方米。成功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萬元GDP用水量下降4.83%。

  加強水環境整治。抓好河流水庫治理保護,歷史性消除劣Ⅴ類水質,12個國控斷面達標率穩定100%,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優良比例100%,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00%。

  提升水生態質量。深入推進碧水保衛戰,創建國家級綠色小水電示範電站7座、省級“美麗河湖”26條(座)、省級以上水利風景區14家,西河沿線成為全國知名的鄉村振興示範帶。

  加快水産業發展。立足“郴州好水”優勢,大力發展涉水産業,全市“冷水”“熱水”“凈水”“綠水”等相關産業發展勢頭強勁。

  抓好水文化建設。建立鳳形山水文崖刻等水利遺産名錄112處,建成湖南省節水教育基地2處,通過建設水世界、辦好水論壇,向世界講好人水和諧的郴州故事。

  強化水科技應用。建成亞歐水資源研究中心郴州分中心、郴江實驗室等科創&&,促進涉水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和技術成果轉移轉化。

  健全水管理體系。率先探索推出跨地域全流域共治機制,率先探索實施“取水貸”政策,打造小型水庫山塘“以大帶小”管護模式,推動莽山水庫供水水權交易和青山垅灌區水權分配試點。

  長沙縣——

  高質量推進節水型社會

  栗 柱

  經濟領跑中西部的長沙縣,水資源卻是“短板”,全縣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省平均水平的42%。該縣通過堅持“節水優先”發展,推進節水型社會,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不斷提高。先後獲評國家節水型社會達標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等榮譽。

  優化配置,集約管理。長沙縣城鄉一體化供水網絡體系以星沙、梨、廖家祠堂、潔源水業等供水單位為核心,實現水資源統一配置和精準到戶的高效管理。

  産業升級,節水為先。按照“多聯産、全循環、抓高端”思路,長沙縣持續推進資源消耗減量化、資源利用循環化。2023年全縣工業用水量較2022年下降12.1%,共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13家、國家級綠色園區1個(長沙經開區)、湖南省綠色工廠28家。

  數字賦能,“掌控”用水。長沙縣大力發展節水灌溉,並應用智能灌溉系統實現農業用水高效管理,用手機APP即可實現遠程灌溉和定點灌溉,改造面積近8萬畝。

  近4年來,全縣成功創建省級及以上節水載體榮譽17個,市級先進節水載體25個。其中,湖南信息學院、湖南水利水電職院獲評國家級節水型高校典型案例,桐仁橋灌區“回購節余灌溉用水權實現多方共贏”成功入選全國2023年度十大經典節水案例。

  (本版圖片均由湖南省水利廳提供)

【糾錯】 【責任編輯:左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