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功勳周光召逝世 家鄉深深鐫刻着他的名字-新華網
新華網 > 新聞 > 正文
2024 08/19 09:18:48
來源:湖南日報

“兩彈一星”功勳周光召逝世 家鄉深深鐫刻着他的名字

字體: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銘俊

  據新華社北京8月18日電,中國共産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産主義戰士,傑出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科學院原院長、黨組書記,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原主席,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周光召同志,因病於2024年8月17日22時5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周光召院士1929年生於湖南寧鄉縣(現為寧鄉市),在理論物理的各主要領域都有傑出的創造性成果,並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在他的家鄉,“湖南光召科技獎”成為全省最高綜合性科技獎,湖南師範大學開設“周光召班”……湖南,深深鐫刻着他的名字。

  一個科學工作者不可能沒有自己的祖國

  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前夕,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並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周光召名列其中。

  有關周光召在我國核武器研製和核工業發展道路上所做具體貢獻的資料並不多。不過,在中南大學2001年研究生學術年會開幕式上,周光召進行了回憶。

  他説,“無論科學是怎麼無界的,一個科學工作者不可能沒有自己的祖國,人生的價值有多種,但最重要的一種價值還是要為國家、為民族獻身。”

  1957年春,周光召被國家派往莫斯科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從事高能物理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在莫斯科學習的4年時間裏,周光召憑藉“粒子自旋的螺旋態”理論、弱相互作用的“部分膺失流守恒律”等蜚聲中外。

  1959年至1960年間,蘇聯拒絕援助我國研製原子彈,並撤走全部在華專家,帶走圖紙和資料。

  當時在蘇聯從事研究的周光召得知這些情況後,義憤填膺,強烈要求回國從事原子彈研究。

  周光召在一封決心書中寫道:“作為新中國培養的科學家,我願意放棄自己做了多年的基礎理論研究,改行從事國家急需的工作,我們隨時聽從祖國的召喚!”

  1961年,周光召啟程回國,抵京後被安排到當時的二機部北京九所工作。作為理論部副主任,他輔佐鄧稼先突破原子彈原理,領導原子彈的理論設計,開始了長達19年的“秘密工作”。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前,周光召還曾連夜送上“定心丸”。

  1964年10月15日深夜,距離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預定時間已不足24小時。一封來自羅布泊試驗場的急電對原子彈的設計提出了疑慮。上級希望周光召等人做一個認真的估算——中國首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概率是多少?

  周光召和同事們緊張運算了整整一個夜晚,次日上午,將一份聯合簽名報告送到了周恩來總理的辦公桌上。報告認為,經計算,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可能性超過99%。除了一些人為不可控制因素,原子彈的引爆不會出現任何問題。

  正是因為這份報告,我國正式批准起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

  理論物理學家楊振寧曾説:“光召兄的回來,使得中國1964年爆第一顆原子彈(比預想中)早了一兩年。”

  周光召自己卻説:“製造原子彈好比寫一篇驚心動魄的文章,這文章是工人、解放軍戰士、工程和科學技術人員不下十萬人譜寫出來的,我只不過是十萬分之一而已。”

  “湖南光召科技獎”已成為科技獎勵的一個標杆

  在中南大學舉行的上述開幕式中,周光召語重心長地教誨廣大研究生要發奮圖強,自強不息;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要以平常心對待功名,始終不自暴自棄;要有愛國熱情,時刻準備為國家、民族的昌盛獻身;要注重團結,加強交流,一方面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另一方面又要會交朋友,廣交朋友,互相促進,互相學習。

  在談到創新時,周光召教導説:“創新對科學進步至關重要,要進行創新一要善於學習,勤於學習,二要有科學的自信與科學的懷疑態度。”他最後總結道:“天賦+勤奮+團結+科學的方法+平常心的心態=重大成果。”

  周光召始終關愛後輩,心繫家鄉。

  2003年12月7日,周光召將“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贈予寧鄉市第一高級中學。他説,獎章對科研人員而言,確實是個沉甸甸的榮譽,“於我而言,就是我的軍功章。與其將獎章自己收藏,不如將其贈給一個單位,鼓勵後人傳承‘兩彈一星’精神,為祖國的科研事業作出貢獻。”

  1996年,周光召還向湖南捐贈110萬元人民幣,用於促進家鄉經濟建設和科技事業發展。當年,湖南光召科學技術基金會正式註冊成立,基金會設立的“湖南光召科技獎”每2年評選1次,重獎為湖南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科技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由省政府頒發獎勵決定並予以表彰。

  後來,獲獎的科技工作者中,出現了“雜交水稻第二人”李必湖、我國“臨床細胞遺傳學”的奠基者夏家輝院士、中國生殖工程創始人之一盧光琇、“中國電力機車之父”劉友梅院士、中國當代優秀的輕武器設計大師朱德林、首次提出“極端製造”新概念的鐘掘院士、車輛工程專家鐘志華院士、橋梁專家陳政清院士、中國分析化學的學術帶頭人俞汝勤院士、發明了“侯氏定理”的數學大師侯振挺、我國第一台深海鑽機“海牛號”發明人萬步炎等。“湖南光召科技獎”已成為湖南科技獎勵的一個標杆、一面旗幟,極大地調動了全省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有力地促進了我省科技、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從2018年起,湖南師範大學設立“周光召班”,每年面向物理學專業新生選拔30人。2019年,以周光召名字命名的“光召論壇”啟動儀式暨首期論壇在湖南師範大學舉行。

  2023年5月,第四屆“光召論壇”上,“周光召班”交出第一個畢業禮:首屆“周光召班”畢業生研究生率達69.6%。論壇透露,“周光召班”已入選湖南省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及中國科學院“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行動計劃”,學生主持或參與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科研課題超百項。

【糾錯】 【責任編輯:左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