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舶來品”到“新創造” 中國科幻走過120年-新華網
新華網 > 新聞 > 正文
2024 05/21 16:52:27
來源:新華社

從“舶來品”到“新創造” 中國科幻走過120年

字體:

  新華社成都5月21日電(記者黃昕欣、餘里)1904年,晚清小説家荒江釣叟在寫下以移民月球為主題的中國第一部原創科幻小説時一定想不到,120年後,嫦娥六號啟航,中國人已開啟月球背面的採樣之旅。

  5月17日至19日於四川成都舉辦的第十五屆華語科幻星雲獎典禮上,發布了十余位科幻作家對這部未完成的中國現代科幻誕生之作的續寫文集。

  這是5月18日拍攝的第十五屆華語科幻星雲獎頒獎儀式現場。新華社記者 楊進 攝

  在荒江釣叟的設想中,主人公被從月球來的人喚起好奇心,打算移民月球,然而小説未能完載,故事在他欲訪月球時戛然而止。

  在科幻作家們120年後的續寫中,有人想象主人公由文昌航天基地前往月球,與月球人一起建設新型城市;也有人描寫人類從月球出發,進一步探索銀河系。

  科幻作家凌晨説,這延續了中國人對探索月球的夢想,也是對中國科幻的一種傳承。

  兩個甲子之前,荒江釣叟還在孤獨書寫他的故事,魯迅、梁啟超也嘗試通過翻譯西方科幻激發國民的現代化熱情。

  而今天,劉慈欣的《三體》已獲世界科幻最高獎雨果獎,並被譯為30多個語種;去年10月,世界科幻大會首次在中國舉辦;近年來中國每年都有一兩百篇科幻作品譯至海外;中國人創辦的華語科幻星雲獎已成長為比肩美國星雲獎和日本星雲賞的世界知名科幻文學獎項……

  2023年12月1日,觀眾在參觀“建發·三體沉浸式藝術展”時欣賞情景式互動裝置演藝作品“末日戰役”。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科幻是西方工業化和科學革命的産物,自傳入中國以來,西方科幻的各個類型幾乎都被中國作家書寫。科幻作家王晉康坦言,中國科幻曾直接受哺於西方科幻文學。

  但中國科幻發展到今天,已不僅僅是對西方科幻的模仿和複製。在王晉康眼中,科幻是世界性的,它關注的是全人類的生存和命運,中西方科幻的內核相通,不同的是視角。

  凌晨回憶,早在2000年前後,中國科幻圈就出現一種聲音,呼籲“要讓科幻真正地發生在中國的土地上”。

  “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思考我們的明天在哪,並通過科幻創作來表達這種憧憬、關注和思索。”凌晨説。

  談到《三體》為什麼能走向世界,南方科技大學教授、科幻作家吳岩説,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是從中國人的視角來探索解決世界共同關注的難題。“中國科幻為人類面臨的共同困境提供了一種屬於我們的解決思路和想象,而全世界的人都好奇和關注中國人怎麼想、未來會怎麼做。”

  2023年3月11日,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2》埃及首映禮在吉薩省舉辦。新華社記者 隋先凱 攝

  在本次星雲獎典禮上,發布了《故山松月:中國式科幻的故園新夢》一書,收錄了56位華語科幻作家以故鄉和鄉愁為主題的科幻創作。“故山有松月,遲爾玩清暉。”主編石以介紹,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國有着濃郁的家園情結,這是有別於西方科幻的一個重要領域。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説,“故山松月”這個命題的提出,標誌着中國科幻在世界科幻中有一種非常獨特的文化和創造的自覺。

  “這是中國科幻對世界科幻的一個新的貢獻。”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説。

  “現在的中國科幻絕對不再是一個舶來品,它是一種新創造,表達了中國人對科學、對世界、對未來的想象。”吳岩説。

  作家們認為,中國科幻走過120年的歷程,卻又不止於120年。從“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説,到屈原在《天問》中對日月星辰、天地自然的發問,古人對浩瀚宇宙的思索與現代科幻一脈相承。

  5月3日,搭載嫦娥六號探測器的長征五號遙八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吳岩説,今天中國科幻創作在試圖找回古人的想象,從中國歷史和哲學中探尋如何構造世界。中國科幻迎來今天的蓬勃發展,也正是因為既吸收了世界文化的優秀營養,又深深植根於中國文化的土壤。

  20年前,凌晨曾寫下長篇科幻小説《月球背面》,描述未來中國與世界各國合作保護和開發月球的情形。如今談起月球,這位作家依舊滔滔不絕地講述自己對月球的全新暢想。

  她説,作為一名科幻作家,最大的成就感並非自己的作品能準確預言未來,而是人們在讀了她寫的科幻後對未來生活有了新嚮往,想象力得到 啟發。

  “我期待,終有一日我們可能會在火星上舉辦中國科幻又一套新書的首髮式。那個時候,參加首髮式的人們會遙望著地球説,我們這個藍色星球就是那些書寫者、遠行者和創造者的‘故山’。”李敬澤説。(參與采寫:童芳)

【糾錯】 【責任編輯:左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