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新邵縣紮實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七大提升行動”,堅持産業立縣、特色強縣,以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為方向,以創新、融合、開放為動力,着力推進一二三産業融合,做特做強循環經濟、裝備製造2大優勢産業,做好做優現代農業、文旅康養2大傳統産業。
優勢産業突圍
——做特做強循環經濟、裝備製造2大優勢産業
走進雀塘循環經濟産業園區,只見標準化廠房林立,道路寬敞,環境優美。在鴻騰鋁業公司的生産車間,廢舊的鋁型材在重熔後,經過除氣精煉、細化過濾、冷卻鑄造一次成型成合格鋁擠壓用棒材。為了滿足訂單生産需求,該公司擴建了標準化廠房3萬平方米、年産5萬噸鋁型材生産線。
雀塘循環經濟産業園。(陳坤剛 攝)
園區所在地的雀塘鎮走“特色化、專業化、集約化、綠色化”的發展之路,重點打造以廢舊金屬、廢舊塑料橡膠等4條優勢産業鏈為核心的産業集群,一座年産值63億元的綠色産業新城拔地而起,一躍成為湘西南循環經濟産業集聚地。
相比在雀塘循環經濟産業園區生産車間內機聲隆隆,湘商産業園區資江電子生産車間裏卻是一片“安靜”的忙碌。印刷、燒成、蝕刻、調阻、COB封裝,機械臂手揮舞,數十種特殊材料,通過30多道工序加工後,凝結成一枚枚僅指甲蓋大小的熱敏打印片。
近年來,新邵縣以雀塘循環經濟産業園、資江兩岸先進製造産業園為主體,突出循環、綠色特徵,抓住數字産業、裝備製造發展勢頭,做特做強循環經濟、裝備製造2大優勢産業,不斷推動資源再生、綠色礦業、機械製造、電子信息等4大領域延鏈優鏈、集聚成群。
如今,雀塘循環經濟産業園列入國家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項目,銅鋁資源循環綜合利用産業集群被確定為全省中小企業特色産業集群;經濟開發區實現技工貿總收入291.8億元,增長25.7%。
傳統産業煥新
——做好做優現代農業、文旅康養2大傳統産業
來到新邵縣潭府鄉陂丁村,只見萬畝楠竹隨風擺動。“一根竹可以製作30個産品,工藝筷、竹地板、竹傢具、竹封裝條、竹纖維內衣褲……”四傑竹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石紅葉介紹。
近年來,該縣大力發展特色竹業,發展“以竹代塑”“以竹代鋼”等全産業鏈條,實現竹産業綜合年産值達2200萬元,現正計劃以4個鄉鎮為主産區,推進10個鄉鎮竹加工企業建設,新建楠竹深加工企業園區。
在南陌生物中藥材種植基地,連片的玉竹翠綠欲滴,葉片繁茂,長勢喜人。該基地種植的羅漢果、玉竹、百合、玉米須、玫瑰花等多種中藥材經深加工成植物中草藥、有機提取物、有機花草茶後銷往各地。
為支持中藥材全産業鏈發展,新邵縣定期邀請省級專家指導培訓農業示範戶中藥材栽培、深加工、銷售,組織籌備成立中藥材産業協會。目前,新邵縣50畝以上規模化中藥材種植基地82個,總面積32152畝;玉竹、金銀花、龍牙百合等産區種植面積均達到萬畝以上。
新資江碼頭成為康養旅游“新地標”。(李曉琳 攝)
近年來,新邵縣大力實施藥材先導示範、果蔬補鏈、茶葉復興、油茶提質、以竹代塑、文旅康養、畜牧擴能“七大工程”,推動形成“一鎮一特”發展格局,新增中藥材、蔬菜、茶葉等農業産業基地1.67萬畝,創建市級特色産業園2個,新增龍頭企業10家;充分挖掘“龍山醫藥文化”和“孫氏正骨術”兩大國家級非遺項目,以國家4A景區白水洞為龍頭,優化中醫藥康養、鄉村休閒、紅色旅游等精品旅游線路,做好“旅游+農業、生態、康養”文章,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7.08億元。
持續精準發力
——厚植高質量發展“沃土”,培育壯大新質生産力
看準了,就抓緊幹。新邵&&一系列政策,明確7條細分賽道、採取“十大行動”、制定28條計劃、落實“七個一”工作任務,建立縣級領導&&産業鏈、重點企業、高層次人才制度,培育企業發展的優良“土壤”。
重大項目集中開竣工現場。(何雯 攝)
該縣還搭建科創&&載體,成立了瀟湘科技要素大市場新邵工作站,集聚300多家專業服務機構、鏈結39家高校、科研院所及300多位各領域專家人才,計劃籌建院士及專家工作站項目2個,為校企“牽線搭橋”;聚焦科技企業融資問題,強化政銀企對接,探索科技與金融緊密結合的機制和路徑;呵護創新主體,結合助企“紓困增效”“企業家接待日”等專項活動,宣講創新扶持政策,服務企業科技創新,選派助企聯絡員到企業“點對點”開展幫扶、紓困解難。
在“人才+科技”的雙輪驅動下,截至今年2月,新邵縣擁有高新技術企業51家,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2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家,完成企業上雲310家、上&&31家,技術合同登記5.05億元。
厚植沃土,動能澎湃。新邵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務實的舉措,積極主動擁抱新質生産力,推動産業向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不斷邁進。(李文娟 肖斌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