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現場,記錄瞬間,成為歷史。
從2019年開始,我們開設了“我在現場”欄目,以新華社記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貴採訪經歷為內容,講述他們在重大新聞事件現場的所見、所聞、所想。
2023年,他們踐行“四力”,從“一帶一路”的重點工程到沿着長江、黃河、長城進行深度調研;從巴以衝突的現場到進入剛剛發生政變的非洲國家;從北極圈裏“冰上絲綢之路”的重點項目到大灣區熱火朝天的基建工程;從神舟飛船的發射、回收到“中國天眼”的成果爆發和運行維護;從京津冀嚴重水害到積石山地震災區的生命救援;從世錦賽、亞運會、大運會的國際賽場到“村超”、“村BA”這樣的鄉土賽事;從接力守護烈士英靈半個多世紀的父與子到為殘障兒童免費送教上門的鄉村教師父女……
他們凝固新聞的瞬間,記錄歷史。
從2024年1月1日起,“我在現場”欄目陸續播發多位新華社攝影記者在2023年的精品力作和照片背後的故事。希望他們的作品和講述,能帶給您希望與力量。
2023年是“精準扶貧”重要理念提出的第十年。十年櫛風沐雨,十年砥礪前行,湖南是“精準扶貧”首倡地,十年來湖湘大地發生了山鄉巨變。
↑2023年6月9日在長沙市拍攝的橘子洲。
我從2019年大學畢業後來到湖南工作,每年的絕大多數時間奔走在三湘四水的角角落落。其中,位於湘西花垣縣雙龍鎮的十八洞村更是多次到訪,而每一次去都會發現這個村子在一點點發生變化。“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十六字猶如春風,讓這個古老苗寨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
↑過去十八洞村梨子寨的景象(受訪者供圖,拍攝於2013年11月)。
↑2023年10月20日拍攝的十八洞村梨子寨的景象。
↑過去十八洞村小學內景(受訪者供圖,拍攝於2013年11月)。
↑2023年10月20日拍攝的翻修後的十八洞村小學內景。
↑十八洞村村民楊正邦家過去的外景(受訪者供圖,拍攝於2013年11月)。
↑2023年10月20日拍攝的十八洞村村民楊正邦家的外景。
湘西十八洞村的變化,體現了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的巨大成效。村莊的面貌變好了,村民們有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收入也大幅增加。十八洞村之變,讓我深切感受到,農村蘊藏着巨大發展潛力和機遇,實現蛻變的關鍵是堅定的信念和正確的發展路徑。
從十八洞村出發,奔赴“詩與遠方”,十年來,湘西不斷推進交通建設,山間公路逐漸暢聯高速大道,接駁到新建的高鐵站、飛機場。2023年8月18日,距離十八洞村僅十多公里的湘西邊城機場正式通航,不斷改善的交通格局為武陵山區、大湘西地區帶來發展機遇。
通航當天,我和附近的居民們一早就趕到機場,見證了上午十點多第一班由北京飛抵邊城機場的飛機順利降落,期盼已久的湘西群眾唱響山歌,歡迎遠道而來的首批旅客。
站在我身旁的當地村民施老記告訴我:“以前村裏,一頭豬養肥了都發愁怎麼抬出去賣掉,人抬着豬走在山裏的羊腸小道上,很容易滑下山坡。最近幾年交通便利了,人們走出大山方便了,山裏的産品也能賣出去了。”
↑2023年8月18日,湖南湘西邊城機場的地勤人員引導飛機滑行到跑道。
道路通,則百業興。除了湘西邊城機場,這一年我親眼見證了湖南省境內滬昆、京廣兩條高鐵換軌施工,桑龍高速賀龍隧道、天福嶺隧道、金家坡隧道貫通,官新高速雪峰湖大橋合龍、衡永高速路面工程瀝青攤鋪全面鋪開,以及湖南首條跨市城市軌道交通線路——長株潭城際軌道交通西環線一期工程正式開通運行等眾多交通工程領域的重大進展。
↑2023年4月27日,在湖南桑龍高速賀龍隧道,工人做爆破施工前的準備工作。
↑2023年7月7日,官新高速雪峰湖大橋合龍。
↑2023年9月6日凌晨,在京廣高鐵株洲西至衡山西區間,鐵路工人正在換軌施工。
一個個工程的建成,拉近了與世界的距離,為湖南帶來了更多發展的機遇。近年來中非經貿博覽會和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兩大國家級對非經貿合作&&長期落戶湖南,2023年6月29日至30日,第三屆中非經貿博覽會在長沙舉行,來自68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名各界代表出席開幕式,推動中非經貿合作再上新&階。
↑2023年6月29日,第三屆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在長沙開幕。
在展會報道之餘,一個來自非洲的留學生進入到我和同事的眼簾。
隨着中非經貿合作的頻繁,在湖南,來自非洲的留學生越來越多,2023年採訪了來自尼日利亞的湖南農大博士生尼克,由於家人從事農業相關的産業,常常進口中國的農資産品,尼克下定決心要來中國學習現代農業和生態治理知識。目前,尼克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農業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他想在學成之後回到家鄉治理當地的重金屬污染和水污染。
在採訪中,看到尼克在中國的學習、生活的狀態,我感受到這正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在世界各地火熱實踐的生動縮影,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注入了正能量。
↑2023年6月26日,尼克在湖南農業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博士研究生學習室自習。
↑2023年6月26日,尼克(左)和同學在湖南農業大學教學溫室大棚查看水稻長勢。
↑2023年6月26日,尼克(右)和同學在湖南農業大學操場踢足球。
2023年行走在基層,我採訪了一批普通勞動者,他們感動我的不僅僅是有一份熱發一份光的主動,更是數十年如一日的持之以恒。
↑2023年12月22日,在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夷望溪鎮大樟樹村,王天明派送途中與收件人溝通。
王天明是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夷望溪鎮的一名郵政投遞員。近30年來,他幾乎每天清早都會背上郵差包,奔波在小鎮的田野和山間,為村民們投遞報刊和收發包裹。
夷望溪鎮群山環繞,是一個地廣人稀、景色秀美的山區鄉鎮。這些年來,王天明使用的交通工具,從自行車變成了摩托車,又從摩托車變成了現在的廂式貨車,這個變化讓他可以走得越遠,服務越來越高效。
↑2023年12月21日,王天明在夷望溪鎮龍潭溪村開車投遞郵件。
↑2023年12月22日,在夷望溪鎮大樟樹村,王天明划船派送包裹。
在採訪中,王天明説這些年他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平房搬進了樓房,最讓他欣慰的是兒子2022年從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畢業後找到了心儀的工作。一個平凡的勞動者在這個偉大的時代變革中,靠自己的勤勞讓自家變得更好,國家也因千千萬萬的他們而變得更好。
↑2023年10月18日,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特殊教育學校校長彭敏在單訓室給學生做康復訓練。
彭敏是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特殊教育學校校長。2011年,她從一所普通小學調至特校至今,目前已從事特教行業十餘年,常德市桃源特殊教育學校承擔常德市沅水流域桃源、鼎城、武陵等多個縣(區)有聽力和語言殘疾、智力殘疾兒童的義務教育及康復任務。
即便每天面對有智力障礙的學生,彭敏也從沒將愁容挂在臉上。她説,“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花期,每天給孩子們多一點微笑,孩子們就會多一點自信。”
↑2023年10月19日,常德市桃源特殊教育學校校長彭敏(右二)和學生參與勞動實踐活動。
從普通小學的語文老師變成特殊教育學校的校長,從帶一個班到帶一個學校,這讓她的工作範圍變得更廣,責任也更大。回顧十餘年的特教執教生涯,她感觸最深的是,這些年來全社會看待有特殊需求孩子的理念,正不斷發生變化和提升。彭敏説:“要做到真正地接納他們,而不是把他們看作是異於常人的群體,這一點我們整個社會都是做得越來越好的。”
……
作為一名長期扎根湖南基層的新聞攝影工作者,我願繼續在三湘大地行走,在這片土地留下深深的腳印,同時用筆和鏡頭去記錄時代的脈搏和鮮活的面孔,為流動的中國記錄更多更好的中國故事。
掃描下圖中的二維碼,觀看陳思汗2023年的其他報道↓
策劃:蘭紅光
統籌:魚瀾、費茂華、周大慶、劉金海
記者:陳思汗
編輯:徐金泉、劉金海、尹棟遜、郝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