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時節,湖湘大地迎來豐收季,田野上處處洋溢着收穫的喜悅。水稻、黃精、葡萄、獼猴桃、金秋梨……勤勞的農民把它們送進千家萬戶,不僅豐富了人們的餐桌,也讓自己的錢袋子鼓了起來。今年來,“魚米之鄉”湖南圍繞建設農業強省目標,堅持和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着力鍛長板、補短板、優機制、守底線,打造全國種業創新、智慧智能農業裝備製造、農産品加工業發展高地,加快補齊農業機械化、設施化、適度規模化服務社會化短板,不斷健全促進增收聯農帶農、農業農村多元投入和鄉村振興合力推進機制,堅決守牢確保糧食安全、防止規模性返貧等底線和守住耕地保護紅線,一以貫之發展精細農業,持續實施“六大強農”行動,打造農業優勢特色千億産業,紮實做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工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湖南打下堅實基礎。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白雲村、高寨村、香花村等村寨,成片的高山優質稻進入收割尾聲。小型全自動收割機、打谷機在梯田上轟鳴,唱響豐收的喜悅。
今年以來,吉首市扛牢糧食安全責任,全面摸清底數,分門別類、精準施策,做好耕地“非農化”“非糧化”整改工作,堅決守牢耕地保護紅線。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完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做好糧食生産全過程服務,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促進糧食生産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助力吉首鄉村振興。目前,吉首市水稻種植面積8.83萬畝,與上年持平;預計産量3.824萬噸,比上年增長3.13%。

在郴州市汝城縣井坡鎮千畝辣椒示範種植基地,不同品種的辣椒陸續成熟,菜農們搶抓晴好天氣進行采收。枝繁葉茂的辣椒樹叢中不時傳來歡聲笑語。
近年來,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加強對農民的科技服務,提高農産品質量,提高參與市場競爭和應對災害能力,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種植發展辣椒13萬畝,助推當地經濟發展,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在懷化市中方縣大松坡村“中國南方葡萄溝”內,圓潤飽滿的“湘珍珠”隨風搖晃,葡萄架下人頭攢動。村民和前來體驗採摘的游客將一串串誘人的葡萄從老藤上摘下,輕輕的放入籮筐中。為了避免破壞果串的完整,他們每一步都那麼小心謹慎,但臉上卻洋溢着笑容。
據悉,中方縣擁有400多年的刺葡萄種植歷史,全縣種植面積達5.2萬畝,年産量8.5萬噸。近年來,該縣精心推出以“中國南方葡萄溝”為重要景點的精品旅游線路,宣傳持續發力造勢。同時,辦好一年一度的刺葡萄主題旅游文化節,為當地農旅産業發展打了一針“強心劑”。每年刺葡萄節前後,眾多游客走進景區參觀游玩、品嘗刺葡萄系列産品,農家樂、民宿的訂單接踵而至,應接不暇。景區全年接待游客60萬人次,實現旅游産值近3億元,帶動農産品銷售約4億元。

在湘潭市湘潭縣青坪村的鳳虎獼猴桃生態種植基地,連片的148畝獼猴桃次第成熟,果香迎面撲來,沁人心脾。果農和游客們正穿梭在基地裏,忙着採摘,果園裏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據了解,今年湘潭全縣獼猴桃種植面積340畝,每畝産量可達1500斤,預計將帶來600萬元左右的收入。
近年來,湘潭縣依託農業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農作物規模化種植、特色農作物種植等産業,先後發展了茶恩寺鎮獼猴桃、中路鋪鎮小籽花生等一批特色産業。大力推進農業産業結構調整,為農作物增産和農民增收打下了堅實基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在永州市新田縣青山坪村紫薯種植基地,160畝紫薯開挖上市。在機械的滾動下,一行行紫薯破土而出。40多名村民根據紫薯的大小、品相,進行分揀、打包、裝車,忙得不亦樂乎。
近年來,新田縣依託境內豐富的硒鍶資源優勢和青山綠水生態優勢,拉長番薯産業鏈條,推動番薯産業“接二連三”,做強做優番薯産業,使番薯逐步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支柱産業。目前,全縣番薯種植面積達8萬畝,産量、知名度和經濟效益不斷提升。

在益陽市安化縣龍門村仙霧場黃精種植基地,村民們挑着籮筐扛着鋤頭上山採挖黃精,山林間洋溢着豐收的喜悅。
近年來,安化縣把黃精産業作為推動中醫藥産業轉型發展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柱産業來打造,加速構建種苗培育、種植、加工、康養全産業鏈,培育安化黃精企業、合作社400余家。2023年,安化黃精種植面積計劃達10萬畝,采收6500畝,年産黃精1.3萬噸,實現綜合産值11億元。讓林地“生金”、讓綠水青山帶動鄉村振興,為農民尋求新的增收之路。
策劃/視頻製作:蘇崢嶸
通聯:劉丹 石艷 尚林 鄧生祥 歐智敏 蒲書琴 於波 羅思嘉 楊亞 蔣軍君 陳欣 周林鳳 李志賢 鄒思怡